月份: 2021 年 5 月

台灣缺電缺水嗎? 還是政府缺決心?

■ 映成 (圖/台電官網) 有次筆者在看一篇文章,文中提到日本對台灣的都市計劃,包括交通、戶政、公共建設(含水、電、能源等)、教育等等的計畫,在那一個年代,日本對殖民地台灣的基礎建設以50年為一個週期,做出規劃,這個政策對台灣的基礎建設影響甚鉅。在執政黨強力主張廢核與降低燃煤發電所產生的空污影響,在某個方面是用綠色的能源提升發電比例,其中風力、水力、太陽能的發電勢必提升。其中水力發電是最經濟與最有效率的選項。舉例來說:去年就有專家警告,台灣是多雨的地區,但其來源很大的比例是靠颱風帶來的雨水,但去年都沒有颱風登陸,其外圍帶來的雨水也影響不大,因此,今年台灣會缺水,早在預料當中。但這些警告卻得不到相關單位的重視,直到今年缺水現象的浮出,有關單位反而對民生用水用電的限制,造成民怨四起,難道執政黨對上述的問題都不用預先評估其影響及造成的後果嗎?513這個日子對台灣來講,是一個警訊,實際上我們所面對的是一連串的考驗,現在的執政者對於「風險的控管」的敏銳度確實過低了,5天中連續兩次的大停電,就現出了原形。難道台灣執政者的執政方式是以「掩耳盜鈴」的方式,忽悠一下民眾就可以過關嗎?台灣的供電是一個員工操作不當就可造成全台停電的嗎? 難道沒有一個短期、中期、長期的應對政策,能解決問題嗎?109年台電系統發電量為2,389.3億度,其中火力發電量占比達80.2%,包括燃煤36.4%、燃油1.3%、燃氣40.8%、汽電共生1.7%(不含垃圾及沼氣)等,再生能源占比為5.8%(含水力及汽電共生中之垃圾及沼氣),抽蓄水力1.3%,核能為12.7%。這樣的結構應如何調整,至今仍提不出具體的方案。台電應變能力不足,未能在第一時間就通知用電大戶配合降載,致使夜間時水力備援已用罄,導致民生用戶發生分區限電情況,凸顯台電反應速度有所缺失,難道政府與相關部會的監督可以說毫無關係嗎?經濟部長王美花指出: 現在台灣氣候熱得愈來愈早,加上景氣非常好,未來對用電量的增加要更早準備;台電的歲修安排已經比去年提早,將來要因應用電需求,做更好的因應。具體來說,例如加強彌補光電的高低落差、以及加快儲能設備的腳步。為了穩定供電,相對要增加更多機組,讓供應更穩固,需要增加燃氣機組和再生能源。因此,台灣缺電的原因我們是否可歸咎於:一、氣候異常 二、水情不佳 三、台灣景氣好 四、大型機組歲修。聽到這樣的理由真的讓人民感到心寒。好像一切缺電都是不可控的原因,都是被動的理由,政府不用預先做好防備,或者超前部屬以解決問題嗎?

台灣防疫不能贏在起跑點 輸在終點

■ 理應 一年五個月來台灣自詡為防疫的模範生,但自5月15日起連續5天本土確診超過千例,台灣的防疫瞬間崩盤,本土的確診案例已正式超過境外移入,全台也提升疫情管制至三及,部分縣市也以「準四級」來應對。多位專家曾提醒,自「華航事件」後,應有不明的社區感染,果不其然,萬華社區就爆出了這顆未爆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一年半以來,每天召開記者會,苦口婆心地告訴民眾疫情的最新狀況,也許是太過於資訊透明,讓民眾覺得比起外國,台灣似乎不受疫情的影響,生活正常,因此,一年多過去了,心防也卸下來了,該注意的基本防疫措施也疏忽了,直到萬華社區的疫情爆發,再來挽回已經太晚了。台灣自豪的足跡追蹤系統似乎已失去即時性,因為太多的確診個案,使得足跡追蹤的能力不足,醫療量能也似乎扛不住確診個案的增加。再加上坊間謠言、假消息四起,讓人民人心惶惶。在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應變措施舉足不定時,學生是一個很危險的族群,此時不能再考慮受教權,應以安全為主要考量,由於決策過慢,至今已有55名各級學生染疫,再不停課,恐有更大的疫情產生。學生停課,後續的遠距教學配套措施還未規劃好,更造成學校、家長、學生間措手不及,系統當機、教學內容都有許多不足。對軟體使用的熟悉度不夠,造成更大的困擾。醫療院所也因員工、包商、甚至醫護染疫,造成必須要清空醫院,避免再產生院內感染,台大、亞東、仁惠醫院已產生院內感染。世界重要的媒體如CNN、NHK等對於台灣疫情的爆炸也做了大幅的報導,其聚焦的重點都在於台灣人民疫苗的接種率過低,造成的抗能力過低。台灣在早期給人的印象是疫情控制得很好,人民對疫苗的接種興趣缺缺,所以在疫苗的購買、研發不夠積極,多數疫苗生產國也因而忽略了台灣對疫苗的需求。公衛專家指出:只有疫苗才能有效的抑止疫情的擴散,不管是購買疫苗或是疫苗研發,應是接下來重中之重的工作,疫苗的取得只要有效果,應給於人民選擇的權利,不管是AZ或莫德納,政治是一時的,唯有人民身體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執政者不能不銘記在心。台灣防疫不能贏在起跑點輸在終點。

遠距,我們準備好了嗎

■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 盧希鵬 這波疫情第三級警戒,來得又快又急,讓人措手不及。不禁要問,在遠距教學,遠距上班,遠距醫療等領域中,我們準備好了嗎?我們有超前部署嗎?以遠距教學為例,大學突然宣布從五月十七號到學期末都要實施遠距教學,信誓旦旦地說必須兼顧教學品質,但是遠距教學喊了十幾年,我們準備好要做遠距教學了嗎?在急就章的情況下,我們開始用會議系統當作教學系統,但是教育不只是老師的論述,還有系統操作、課堂討論、團隊合作、以及課外的活動。或許應該說,在遠距教學培養的軟實力,跟實體教育的訓練是不一樣的。而小學實行遠距教學的第一天,因為系統無法一下子負荷這麼多的流量,也當機了。換句話說,遠距教學的重點在學不在教,改變的不只是溝通的媒介,而是整個教育的模式。國外朋友戲稱,企業使用這幾年畢業的大學生都要特別注意,因為在遠距教學中,許多團隊訓練、科學實驗、系統操作、體育活動都無法在遠距教學系統完成,整個世界的專業人力素養正在變化。我這學期的課程請了一些外部業師來演講,有些業師因為不想使用遠距教學而被迫取消。那學校到底有多少的教授也不熟悉使用遠距教學?一下子要他們使用,如何兼顧教學品質呢?另一方面,在家上班,我們準備好了嗎?每個人在家裡都有一個辦公的環境嗎?新的管理制度準備好了嗎?過去企業計算薪資的標準是工作的時數,回到家之後上班的時間仍然是朝九晚五嗎?如何管理遠距上班的員工?如何績效考核,都是對企業的挑戰。在家上班不只是帶著筆電回家就足夠了,還需要簽署公文。除了白領工作者,還有製造業與服務業,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有許多機械設備的操作,但是遠端操作設備的機制缺少怎麼辦?製造業還要需要巡檢,如何克服?因為疫情,遠距醫療在最近幾年是開放了一些,主要針對偏遠的鄉間醫療。目前的醫療行為是需要醫生面對面的,但是對於龐大的慢性病患者,是否可以通過遠距醫療的方式拿到連續處方簽?但是遠距醫療也不只是視訊會議系統,還有病人隱私的保護,病人自己衡量的血壓以及血糖,可以當作正式的電子病歷嗎?許多醫療設備可以在醫院以外的空間執行嗎?有人宣稱二○二一年將是遠距醫療的元年,但是法規,設備,以及資訊化的程度似乎還需更多的努力。有人說一件事情重複做了二十一次就會成為習慣,在新冠疫情的三級警戒下,遠距教學、遠距上班、甚至是遠距醫療如果超過三個禮拜,是不是就代表台灣的社會進入遠距的時代了?這將是一個全世界的新常態,我們應該玩真的,藉此把過時的法規改掉,基礎建設的強化,增加資訊系統安全的超前部署,才是推動這三件事情的基礎。(轉載自聯合報專欄)

蔡英文「520的五道陰影」

■資深媒體人 黃創夏 確診的人數、疫苗的總數、股票的指數、停電的次數…520蔡英文連任周年的日子即將到來,很多人卻開始在猜,「四道陰影」之下,在520講稿當中,蔡英文會有多少次的道歉數?這樣的猜測並非戲謔,這是警告著民進黨的內閣團隊和從政黨員:「民進黨的好日子」到頂了,只要稍有不慎或過度張牙舞爪,「2018」的幾乎滅頂的反撲浪潮,隨時可能重演。徵兆快速浮現了,民進黨的內閣團隊和許多從政黨員錯誤認知「攻擊就是最好的防禦」,已經身為完全執政的絕對掌控,「攻擊、攻擊、再攻擊」的慣性模式,只是會累積認為民進黨政府和內閣「鴨霸」的反感,把蔡英文的「謙卑、謙卑、再謙卑」認定是再騙票!更重要的是,以蘇貞昌內閣為主體的治理團隊更輕忽了,雖然台灣防疫成功,這是2400萬台灣人「共體時艱」的偉大成就,說實在話,除了防疫指揮中心和口罩國家隊,眾多內閣大員說得出自己貢獻過什麼了嗎?然而台灣人民雖然願意「體諒」卻不容忽視箇中有太多太多的生活和工作上之「艱難」,咬緊牙關度過這麼500多天,突然出現一個來勢洶洶還越演越烈的破口,憤怒和怨恨必然會想要找出口,「范雲事件」正好躬逢其盛,再多的反擊和辯解,以及側翼亂咬,只會惹出更多的反撲!反撲的能量正在累積,搞了一年多,怎麼負壓病房數量變少了、怎麼500萬劑沫德納疫苗還遙遙無期、怎麼醫護量能還比去年吃緊、怎麼台灣雖然飽受國際讚譽卻口惠而實不至…這些疑問正在發酵,蘇貞昌內閣務必注意,都將是造成「2018年大浪」重來的能量。這些狀況,蔡英文身為總統當然要概括承受,因此許多人都預見蔡英文可能會變成一個「道歉總統」…然而,這些引發民眾累積不滿的事項,事實上都是政府治理的一環,從台鐵太魯閣號事件、到台電跳電成常態、松山之亂、北投之亂、千蟑之亂、雙陳(陳家欽、陳嘉昌)之亂…看似紀律嚴格的「管理」,卻一再浮現雜亂無章與缺乏統整的鬆散「治理」!這樣狀態會發生,身為後解嚴時代後最有權力和被信任的行政院長,責無旁貸,請蘇內閣好好自我檢視,上緊螺絲吧,別忘了,蔡英文和民進黨未來真正最麻煩的陰影,就是內閣了…(轉載自黃創夏臉書)

320名耳鼻喉科醫師投入社區篩檢 齊心抗疫

〔本報綜合報導〕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號召會員投入社區篩檢站,目前已有320位醫師登記參與,指揮中心18日特別邀請該學會陳穆寬理事長與新北市醫師公會周慶明理事長蒞臨記者會,表達感謝並鼓勵醫界一同響應。陳穆寬理事長指出,在疫情嚴峻考驗下,感染源不明的本土個案會逐漸影響整體醫療服務量能,而政府成立社區篩檢站,篩檢可能個案,可減少疑似個案社區活動,並達到醫療分流、分工合作,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因此,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號召會員發揮專業,配合國家防疫指揮系統,全力支援社區篩檢站工作,15日晚間起透過耳鼻喉科社群自由登記,目前投入人數已有320人。周慶明理事長說明,耳鼻喉科醫師平時就專門照顧呼吸道疾病患者,這方面的專業能力非常出色,若積極投入,必定能提高篩檢準確度。針對新北市基層診所醫師所做的相關問卷調查也顯示,除投入社區篩檢站,醫師亦願意配合協助COVID-19疫苗注射、集中檢疫所、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通訊診療及照護工作。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醫界在防疫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疑似病例通報、個案治療等第一線防疫工作,都讓醫事人員承受高風險及高壓力,今天許多醫師不畏辛勞,主動投入社區篩檢站,對國內防疫工作推動更是一大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