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1 年 5 月

變調的「保釣50」——台灣釣運的綠化與異化(二)

■轉載自《遠望》2021年3-4月號 | 總390-391期社論 不識主權漁民成「保釣50」要角釣魚臺教育協會主辦的「保釣50」之與會者,包括各方保釣人士、兩岸學者張海鵬與張麟徵等,以及誇稱「海洋法是我的學術專業之一」的馬英九。釣教協理事長陳美霞是故保釣人士林孝信遺孀。該協會的前身是2012至2015年由林教授在世新大學主持、馬政府教育部支助的「釣魚臺公民教育專案計畫」。由於林孝信早年在美國保釣運動中扮演重要角色,返臺後又積極任事、獲得政府資助,所以他們伉儷前後主導的活動在臺灣釣運中占有關鍵地位。此會的調性與言論因此幾可定位為臺灣保釣運動的主流聲音。馬英九是「保釣50」開幕式的發言貴賓,研討會首場主題是「漁民保釣:為生存、護漁權」,主要發言者是漁民。會議如此開宗明義,可見凸顯漁權的重要、避免釣島問題「政治化」(以免影響漁民生計)、強調漁民在釣運中的重要性,就是「保釣50」的主旋律。從林孝信晚年到陳美霞接掌釣教協之後,該協會的保釣活動就積極「在地化」,「只談漁權不談主權」的蘇澳漁民逐漸成為保釣要角。陳美霞多次表示:「釣魚臺問題衝擊最大的是漁民」,爭漁權成為陳美霞最關心的主題,不言可喻。但是只顧生計的漁民,他們豈知「漁權」在國際政治和國際法上的意義?蘇澳區漁會理事長蔡源龍清楚知道「國家」不強,漁民遭殃。他雖呼籲「無論我們是從哪裡來,不可忘記我們是中國人」,但在此之前他又憤憤不平地抗議日本「不承認臺灣是一個國家,只承認一中」。蔡理事長「我們是中國人」的熱血發言,成為許多統派及大陸媒體的醒目標題,但他抗議日本「不承認臺灣是一個國家」,就被前述媒體忽略。蔡氏邏輯、認同的錯亂,以及可以保護漁民的「國家」究竟何在,則無人聞問。其他漁民(包含獲邀擔任釣教協常務理事者)的發言,大多類似:「我們比較注重漁權,……釣魚臺主權的牽涉面很廣,相當複雜,所以我不談主權」;「我們是顧肚子、顧生存的漁民……顧肚子就是顧主權。」1929年出生的黃春生船長,被陳美霞恭列第一代保釣人物之首,但陳卻說「他不太清楚七零年代的保釣運動,2012年的保釣行動他也不曾參與」。宜蘭漁權會理事長楊德信2017年在釣教協研習營的講話,被陳美霞視為漁民保釣的英勇「戰績」,大要如下:2005年6月8日晨,一臺灣漁船被日本水產廳公務船驅離,當時在附近海域的五十多艘蘇澳漁船非常憤怒,集結起來包圍日本公務船。被困日船向保安廳求救,保安廳電陳水扁當局外交部,外交部聯絡海巡署,海巡署則命令蘇澳漁船解散!陳美霞說:「那個時候,日本人才警覺臺灣漁民不是那麼好欺負的。這是漁民英勇保釣行動的其中一個例子。」同一文中,陳又讚許漁民富有反殖民的特質,她引漁民的話說:「今天日本不將臺灣當成一個國家,所以他們才要這樣欺負臺灣人」、「參與臺日漁業談判中,我們明顯感受到,日本人把臺灣看作他們的殖民地,因此我們跟他們談判備感艱辛。」釣教協體貼漁民委屈、傾聽他們訴苦、鼓舞他們保釣,看似用心可感,但是滿腹辛酸的漁民除具有豐富被壓迫經驗之外,他們可能成為保釣的決定性要角嗎?五十多艘漁船圍堵日船固然英勇,但是扁政府一聲令下,漁民只能撤回,只圍日船於一時且未討回公道能算成功保釣?如何讓日本不把臺灣當殖民地,進而尊重臺灣漁民?如何讓日本「把臺灣當一個國家」?或者,就算日本把臺灣當成(中國之外的)「一個國家」(臺日雙方代表都已自稱「大使」),何以蔡英文口中的「這個國家」還是保護不了漁民?以上這些大哉問,弱勢漁民能想清楚、講清楚,進而解決嗎? 今(2021)年4月20日民進黨立委鄭運鵬臉書貼出他拿到自稱「大使」的日本駐臺代表名片。 法理上言,臺灣當然不是「國家」;政治上言,唯有兩岸共組的中國,才是可能保釣、可為漁民爭權益與尊嚴的國家。如果釣教協看清、支持這一點,它努力的方向就不應是越俎代庖幫臺獨或獨臺政府安撫漁民,或期望漁民帶頭保釣,把釣島問題窄化為只爭漁權,降低保釣運動的格局與高度。釣教協理應逼迫政客為所當為,或指出臺灣當局該為而不為,進而宣揚兩岸共議統一、聯手保釣等理念,這才是護主權、固魚權的唯一正道。可惜這些理念有違釣教協的基本立場(詳下),所以他們選擇以漁民為主角、以護漁為焦點,從2017年開始,更「開啟了漁民保釣與知識分子保釣的匯流,……匯流之後的研習營與之前以知識分子為講員的研習營最大的不同是:一、講員絕大部分是漁會及漁權會的幹部;二、研習營融入學員參觀漁港、漁民作業現場、買賣魚貨現場……等等活動,……讓學員更深刻瞭解漁民;三、研習營就在漁會會議廳或當地鄉公所或中小學舉辦。」總之,釣教協的「新保釣」少了書卷氣,多了漁村味。陳美霞認為:「相對於知識分子或海外留學生的保釣是基於理念,蘇澳漁民的保釣是為了他們的生存、生計、生活!而在他們保釣的過程中,充分顯現他們是擁有……『保釣精神』」。至於林孝信與陳美霞描繪的保釣精神,包含三個特點:「一、理想主義:愛國愛民、關懷世事、……反帝、反殖民、反軍國主義、反霸權、反剝削;二、重視歷史,善於學習;三、富國際觀,善於從世界大格局的眼光分析問題。」但被陳美霞高度期許的漁民,卻說出「顧肚子就是顧主權」的話。顯然若非陳理事長言不由衷,就是漁民太過質樸,講出真心話,忘記穿上「保釣精神」這件國王的新衣。(文章未完,下期待續)

輕症不檢,猝死難防

■ 前國民健康署署長 邱淑媞 近日新冠病人在家猝死頻傳,官員不僅對於新冠的無聲殺手──「隱形缺氧」欠缺認知,更顯示台灣疫情的嚴峻超乎預期,檢驗量能卻仍是太低太慢,社區堆積太多未診斷、未監測與照護的病人,相關枉死個案將一一浮上檯面。台灣疫情失控,對輕症仍充滿無知與怠慢,恐將造成官僚殺人,不容大意。新冠病人猝死家中,在國外相當有名。去年疫情早期,美歐實施佛系防疫,要輕症待在家中,不檢驗、不照護,不久,很多看起來好好的人,沒有出現明顯徵兆,卻連叫救護車或求救都沒有,就猝死了。其後探討,與「隱形缺氧」有關。這些病人在血中氧氣下降時,沒有表現出喘氣或呼吸加速,又稱「快樂缺氧」、無聲殺手,其原因相當複雜,且不及時救治將引發惡性循環,使病情急轉直下,預後非常不好。有一法國研究發現,在住院時沒有氣促現象的新冠病人中,有28%有缺氧現象(亦即無症狀缺氧),這些人有1/3會住進加護病房,約1/4 (26%)死亡。因此,對於所有新冠病人,不論輕症重症、居家或住院,也不論是否出現呼吸症狀,皆應進行血氧監測(例如使用血氧飽和儀、動脈血氧分析、智慧型手機或手錶之血氧偵測程式等),以及早發現是否出現缺氧,及早處理。也因為有這樣的風險與需求,對於輕症病人若採取居家隔離,會有3個缺點:一、可能傳給家人;二、可能傳給社區(尤其同棟與同層);三、無法做臨床監測,當病情有所變化或出現隱形缺氧時,將因太慢發現,增加死亡風險。很多國家對輕症採取集中隔離照護,例如南韓國、紐約(初期)、對岸,自是有其道理。南韓在去年3月中已建了12個社區輕症集中隔離照護中心(Community Treatment Center),有專業醫護人員進駐,提供臨床監測管理,其場地可由宿舍或選手村改造,設計採取無接觸式照護,區分病人區、醫療區,病人區房間內有電子血氧儀、電子體溫計、血壓計等做遠距監測;醫療區有X光設備與核酸採檢,亦設計成一邊病人、一邊醫護的無接觸。病人多時,一室可能住超過一人 (但同為確診,沒有傳染顧慮)。 病人平均居住20天,成效很不錯。若社區病人已經太多,醫院外的集中照護資源已經不足時,則需啟動居家監測。紐約市曾對於在家隔離的輕症病人,提供了血氧飽和儀,讓病人自我監測。英國則加上遠距專業諮詢。另外,一些研究發現某些智慧型手機的血氧監測功能與臨床血氧儀器測量之間有不錯的信度,也是一項資源。台北市以防疫旅館作為台式方艙醫院,雖比病人放在家中安全,但缺點是旅館並非醫療機構,無法放置醫療儀器與執行醫療行為,且通風與空氣過濾亦必須注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各縣市不妨參考南韓做法,盡速提升社區照護量能,因應浮現中的病例潮。而為提高檢驗量能與方便民眾檢驗,許多國家在通風處所廣設得來速或採檢亭等社區採檢站,美國亦對於檢驗試劑鬆綁,讓民眾可以在家自我檢測,並提供採檢指導,包括鼻腔採檢與唾液採檢,讓民眾不必冒著傳染或被感染的風險外出就能檢驗,以減少感染黑數、避免持續擴散,亦避免因不自知感染,疏於監測,造成無預警惡化、回天乏術的憾事。台灣不是第一個遭遇新冠爆發的國家,世界各地在檢驗、照護與疫情控制上都有很多經驗可參考,何須閉門造車?事實證明又慢又鬆的假3級警戒,根本未切實阻斷傳播,各企業紛紛淪陷,感染黑數卻不檢驗不照護,猝死不幸只怕會等比級數增加。(轉載自中時新聞/時論廣場)

感謝酈英傑處長在卸任前給台灣的鼓勵

■ 映丞 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處長酈英傑。 圖:翻攝美國在台協會(AIT) 即將卸任AIT處長的酈英傑在記者會中表示 : 台灣在防疫出色的表現讓全世界印象深刻,尤其運用「台灣模式」有效控制疫情,他有信心台灣這次能再次控制疫情,台美在疫情爆發以來一直有密切合作,包含檢測,研發疫苗,藥品研發等,都努力要控制疫情爆發,台灣也協助全世界,提供了醫療物資與設備。台灣確診人數相比全世界仍算低,而周圍的鄰近國家近期也有疫情升溫的現象。關於拜登總統宣布要釋出的疫苗,目前還在擬定分配標準,會考量了接受方的確診率、接種比例、醫療體系的量能。台灣正在研發疫苗,說不定在幾個月之後會出廠,美國會持續跟台灣在各個層級就疫苗密切討論。這樣的談話讓人聽了直冒冷汗,表面上是稱讚台灣防疫做得很好,疫苗在現階段不是唯一的選項,殊不知台灣截至2021年5月27日為止,已經有59人不幸病逝,總累計染疫確診也突破6761例。台北市長柯文哲說,「萊豬也吃了、軍火也買了,所以勒,(酈英傑)意思是,你們才死11人,不算多?」台灣的情況緊急不緊急,去醫院看一下就知道,怎麼會不緊急?但台灣要跟印度比,台灣死亡人數才要開始。柯文哲說,他作為台北市長,實在不想對另外一個國家的大使,在這邊講的話批評,但柯還是忍不住嗆,「但是,萊豬也吃了,軍火也買了,所以勒,意思是說,你們才死11人,不算多?」台灣在這次防疫的戰爭中上半場確實發揮得不錯,料想不到的確在下半場招到重擊,在全球防疫排行中跌到第15名,以往防疫模範生的招牌瞬間被拆。原因沒有別的,由於防疫態度日漸鬆懈,主管單位在全球疫情仍嚴重的情況下沒有進一步的佈署,也對相關的危險控管不夠嚴謹。對於醫療量能特別是醫院的住院人數控管,以及醫護人員的支撐人力、醫療設備後勤支援是否足夠、染疫後處置的SOP、 染疫群組的足跡追蹤、阻斷非法營業的商家、更重要的是人民自身防疫觀念的提升,以及疫苗接種的普及率等…。首先對於篩檢的布局似乎不足,無法充分利用快篩來快速篩出疑似有染疫的個案或群族,進而加以隔離、處置、就醫。疫苗是目前防止疫情擴散的最直接的方法,台灣主管單位所宣稱疫苗採購的數字與到貨日期不知已經跳票幾次,民眾接種疫苗的意願從興趣缺缺的瘋狂搶打這難道不是主管單位宣傳不足,讓民眾以為有模糊空間嗎? 還是期待台灣自主開發的疫苗早日誕生。台灣不能再把防疫政治化,應該是口徑統一,如柯文哲市長所說的:沒有戰爭是靠防守贏的。只有主動出擊,靠自己的力量戰勝疫情。不管是疫苗的加速研發與醫療量能的提升都有賴全民的團結一致貢圖對抗疫情。感謝酈英傑處長在卸任前給台灣的鼓勵,也許有人認為是美國在丟包或放棄台灣,但筆者認為這將成為台灣團結抗議的原動力。

蓋牌

■呂秋遠 律師 疫情很苦悶沒錯,但是很喜歡虧防疫中心嘛!所謂的「校正回歸」,就是把原來因為地方政府檢疫能量不足,卡住的確診者,回歸到每一天去,那麼,這樣做的重點是什麼?讓大家不會誤判趨勢啊!事實上,每天確診數量的變化是有意義的,明明721就不是昨天的數字,是這幾天以來累積的數字,昨天就是321,前幾天漏掉的數字是400,這有什麼問題值得做文章?現在,最重要的就是信任。許多人,我就不說是誰,在等著削弱阿中部長的信任度,讓大家開始訕笑他、不信任他,那麼就可以順勢把他換掉。難道要說,昨天確診是721,大家才會開始越來越緊張嗎?重點不是數字,重點是有沒有隱匿數字。台灣是個資訊開放到很誇張的地區,如果有人想隻手遮天隱匿疫情,那是幾乎辦不到的事情。把這件事跟蓋牌說連結在一起,那就更好笑。要蓋牌,就每天確診數是零就好,幹嘛還來跟你講這幾天校正以後的結果?講正確數字也要被罵被虧,現在是怎樣?每天的確診數字很重要,因為那可以顯示出發病的趨勢,還有以後應該有的進一步作為。請不要用自己不成熟的態度去嘲笑防疫指揮中心,特別是跟著那些政客去謾罵,他有政治利益,你有嗎?當有天我們不再信任公權力,不再信任指揮中心,那麼,就等著瘟疫蔓延全島吧!(轉載自呂秋遠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