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1 年 6 月

台灣淪為人體實驗場 專家:上位者沒遠見

〔本報綜合報導〕台灣疫苗政策失當,專家分析直指「上位者沒遠見」是最大問題,想藉疫情發展國內疫苗產業,一邊作戰,一邊練兵,但由於缺乏實戰經驗,若未來大規模施打僅做到二期的疫苗,台灣將淪為最大人體實驗場。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指出,去年全球疫情爆發時,世界多國均超買國際大廠疫苗,數量更是總人數的好幾倍,但台灣選擇一條與其他國家完全不同的路,一開始就沒打算讓所有國人接種,只採購三千多萬劑,又過於依賴國產疫苗,從結果論來看,此作法顯然是錯誤的。另一大錯誤則是放棄幫國際大廠代工的機會。黃立民表示,包括日、韓、泰都積極參與代工,除了習得技術,也能取得一定的疫苗數量,而台灣明明有機會幫AZ代工,但最後破局,其中緣由讓人想不通。至於國產疫苗選擇蛋白質次單位技術,黃立民直言「繞遠路」,但「頭洗下去了」,未來一定要走完第三期試驗;此外,應慎重考慮研發代工RNA(核醣核酸)疫苗,從中獲得技術。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也認為,國產疫苗即使拿到我國的EUA、開打,仍要繼續做第三期試驗,才能拿到國外正式藥證,否則未來勢必淪為台灣孤兒疫苗。「國內疫苗不足,這是事實。」何美鄉表示,只能說上位者沒有遠見、預測失準;黃立民也說,主導防疫者不懂疫苗、傳染病,缺乏實務經驗,還無法容忍不同的聲音,到後來「願意講真話,願意當烏鴉的人愈來愈少」,這絕非國家之福。

「免疫橋接科學地位未定」 美國回覆 高端應如何應對

(圖/讀者提供) 〔本報綜合報導〕國產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審查標準的療效評估,擬採「免疫橋接」方式進行,應檢附資料則依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規定制訂。但有消息指出,參與審查EUA的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已獲FDA回函,認為現階段「免疫橋接」科學地位未定,未來高端恐難獲得國際認證。高端原打算以三月第一批接種AZ疫苗的200位國人免疫原性結果做對照組,以「免疫橋接」方式衡量高端疫苗的保護力,但知情人士指出,早在高端疫苗二期解盲前,CDE就致函美國FDA,詢問以「免疫橋接」替代三期臨床試驗是否可行,FDA回函表示「遺憾」,並稱「免疫橋接」方案仍處科學論證階段,「目前尚不可能有正式立場」。 知情人士認為,FDA回函明確表示美國不贊同以「免疫橋接」替代,若食藥署堅持不做三期臨床試驗,單劑高達八八一元的高端疫苗,可能難以獲得國際認證。 

驕傲!!「神州十二號」成功發射

■ 本報特約記者 劉心 這一次將刷新我國航太領域的新紀錄,奔赴中國航太事業新高度。2021年6月17日上午9點22分,聶海勝、劉伯明、楊洪波3名太空人成功執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並將在太空駐留3個月,成為空間站核心艙第一批「入住人員」!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太發射任務,不僅是中國神舟號系列航太飛船的第十二次發射任務,還是中國載人航太的第七次發射任務。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二號,中國人「可上九天攬月」的夢想正在一步步地實現!中國航太的未來將如星海般璀璨!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四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任務有以下主要目的:在軌驗證太空人長期駐留、再生生保、空間物資補給、出艙活動、艙外操作、在軌維修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關鍵技術,首次檢驗東風著陸場的太空人搜索救援能力;開展多領域的空間應用及實驗;綜合評估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和性能,進一步考核各系統間的匹配性和協調性,為後續任務積累經驗。中國空間站設計有用於轉位的機械臂和功能更強大的七字維度機械臂,還有可以對載荷進行精細操作的機械臂,長度累計可達15米。人機配合,讓空間站在軌建造維修成為可能。此外,艙外航太服已完成技術改進,能夠確保太空人在安全的環境中,進行一系列的空間站複雜操作和相關載荷試驗。按計劃,神舟十二號飛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於天和核心艙的前向埠,與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太空人進駐核心艙,執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進行工作生活,駐留約3個月後,搭乘飛船返回艙返回東風著陸場。本次神舟十二號延續了以往神舟飛船的三艙構型,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個艙段構成,位於飛船最上面的是軌道艙,軌道艙的前端就是交會對接機構,這裡將與空間站核心艙進行連接,軌道艙也就成為了太空人進入空間站的必經通道。同時,這裡也具有儲物間的功能和攜帶300公斤上行載荷的能力,能夠搭載一些實驗樣品和幫助太空人在空間站內改善生活的食品零食,新鮮蔬菜水果等等。位於飛船中間的艙段的是返回艙,它是唯一一個將返回地面的艙段,也是整個飛船的控制中心。飛船的控制電腦、各種通訊設備都主要集中在返回艙,太空人就是在這裡往返天地。飛船最下面的艙段叫做推進艙,這裡裝載著飛船的推進系統、電源、熱控、測控等設備,為飛船提供能源、動力和通信保障。「載人航太,人命關天」始終是神舟團隊心中的信條。為了保證天上、地上都具有保護太空人生命、在緊急條件下接回太空人的能力,神舟團隊開創了天地結合的應急救援任務模式,即攜帶兩艘飛船進場,由一艘飛船作為發射飛船的備份,作為遇到突發情況時太空人的生命救援之舟。神舟隊伍採用「滾動待命」策略,在前一發載人飛船發射時,後一發載人飛船在發射場待命,並具備8.5天應急發射能力以實現太空救援的能力,全力保障太空人的生命安全。時至今日,神舟十二號飛船成功發射,奠定了空間站建造任務載人飛船天地往返的良好開端。至此,神舟十二號集齊了全任務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要的全部「技能點」。

大陸首例接受台灣骨髓捐獻的女孩迎來「20歲」生日

〔本報特約記者 薛元報導〕「我對16這個數字特別敏感,因為當時我一直躺在16號病床。所以2016年,我回到蘇州。這裡所有的醫生都是我的再生父母,我想做病人和家屬之間的橋樑,我想更加關心白血病患者,為他們做更多的事!」6月13日,「生命依然美麗 陳霞新生命20歲感恩會」在蘇大附一院血液科舉行。陳霞深情地分享了自己的重生之路,在場的不少病友及病友家屬都感到動容,眼眶含淚。今年41歲的陳霞出生於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梁徐鎮二塘村。2000年9月,年僅20歲的她被確診患有急性粒細胞白血病,住進了蘇大附一院血液科病房開始治療。由於陳霞有罕見的先天耐藥性,一般的藥物對她均不起作用,一度瀕臨死亡的邊緣,後經過4個療程的大劑量化療,陳霞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要讓病情根本好轉,接受骨髓移植是最有效的辦法。幸運的是,她在蘇州治療過程中,台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旗下的骨髓捐贈中心成功為其找到配對骨髓。6月13日,由台灣花蓮的鄭姓男青年為陳霞捐獻救命骨髓,經過台北、香港、上海輾轉運到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經過20個小時,成功地移植入陳霞體內,陳霞新的生命也從那一刻開始了。這是大陸第一例來自台灣的骨髓配對成功。兩岸三地多家電視媒體聯手直播了跨海3000公里的骨髓抽取、運送、移植的愛心接力全過程,千萬顆心為陳霞的命運跳動。2001年骨髓移植後,在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護理下,僅服了半年的藥,陳霞身體就完全康復了,被稱為「江蘇幸子」。陳霞說,患上白血病後,社會上不少無名好心人和愛心企業伸出援助之手,使得她能夠成功手術。痊癒後的多年來,陳霞走遍了大江南北,她聯合海峽兩岸多地的政府機構、慈善部門,組織發動了上百次愛心活動,募集善款達2個多億,全部用於對社會弱勢群體和血液病、殘、孤人員和失學兒童等的救助。據悉,20年來,中華骨髓庫庫容量從不足5000人份擴容到了2954333人份,捐獻造血幹細胞從6例增加到11051例(資料截至2021年3月31日),庫容人數和捐獻例數都提升到了全球前列。而作為江蘇省首例非血緣造血幹細胞移植術的操刀者,吳德沛大夫不僅成功挽救了陳霞的生命,也帶來了蘇大附一院血液科的突破性發展。

在滬台胞傳授疫苗接種經驗 希望島內家人和朋友能早日接種

台灣姑娘廖子瑄正在接種新冠疫苗 〔本報特約記者 繆璐報導〕作為大陸吸引台商投資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於4月19日零時起按照「知情、同意、自願」原則,將在滬居住台胞中18至75歲的適齡人群納入國產疫苗接種人群範圍。據上海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的資料顯示,截至6月11日16時,在滬台胞累計接種超3萬劑次,8519位台胞已完成了全部兩劑疫苗的接種。「超高效率便利的打疫苗過程,先網上預約,有條碼形成就能來打,我這怕打針的,完全沒有感覺被針打。」5年前來上海創立「城市小農」品牌的台灣姑娘廖子瑄,12日上午在社區衛生中心完成第一劑疫苗接種後,便第一時間通過微信向台灣家人「彙報」,還把接種的照片分享到了朋友圈。廖子瑄在朋友圈還寫到,「(醫護人員)還很貼心地詢問有沒有吃飯,沒吃過飯會先給一大盒餅乾讓你吃。」她說: 「之所以發朋友圈,是因為我想讓關心我的人都放心,我在這裡一切安好。」在廖子瑄的朋友圈發出去不久,她就收到了很多評論,「很多台灣的朋友都很想來大陸打疫苗,他們問我感覺怎麼樣,還有朋友問我有沒有什麼特殊的隔離政策,因為隔離費用加起來太高。」在學校的統一安排下,正在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的蔡孟軒分別於4月底和5月中旬完成了兩劑疫苗的接種。「第一劑打完手臂稍微有點酸痛,休息一天就恢復得差不多了,再接種第二劑時沒什麼感覺。」蔡孟軒回憶道。眼下,台灣的家人沒有接種疫苗,而且接種排序也比較靠後,這些都讓蔡孟軒感覺很無奈, 「台灣現在疫情非常嚴峻,但當局始終不願意執行普篩,社區內不知道還有多少確診者存在,也不知道這一波要持續多久。」蔡孟軒說: 「接種完疫苗後,我個人是覺得安心了很多,有了疫苗護體,等於有了基本的防護力,新冠病毒估計在短時間內難以被完全消滅,唯有接種疫苗才是保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