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1 年 6 月

2020年大陸無償獻血人次達1553萬

〔本報特約記者 申少鐵報導〕今年6月14日是第十八個世界獻血者日。在世界獻血者日到來之際,國家衛健委於近日舉行例行發佈會,介紹大陸無償獻血、兒童血液病以及惡性腫瘤救治管理有關情況。1998年,大陸頒佈實施了獻血法,規定國家實行無償獻血制度。目前已經建立起無償獻血工作制度,大陸共建設血站452家,形成了以省級血液中心為龍頭、地市級中心血站為主體,中心血庫為補充的血站服務體系。臨床用血也實現了核酸檢測的全覆蓋,確保血液安全。無償獻血人次從1998年的32.8萬提高到了2020年的1553萬,獻血率從1998年的4.8‰,提升到了2020年的11.1‰。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血液安全報告顯示,大陸在無償獻血、血液安全和臨床用血等方面位居全球前列。「疫情對無償獻血影響很小。」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說,2020年,大陸無償獻血采血量達2636萬單位。廣大無償獻血者響應號召,戴上口罩走出家門,獻出熱血;血站系統的工作人員堅守崗位,盡職盡責,保障了血液的安全與平穩供應。大陸血液執行資訊系統檢測的結果顯示,6月以來,大陸血液庫存夠用12天以上,高於7天的安全線,血小板的庫存穩定在2.2天,高於1天的安全線,庫存相對充足。新冠肺炎康復者恢復期的血漿可以中和患者體內病毒,防止病毒對肌體器官造成持續性的損害,是救治患者非常有效的手段,已納入了大陸新冠肺炎診療方案。郭燕紅介紹,2020年2月以來,大陸開始研究組織利用恢復期血漿來進行患者救治的一系列工作,在武漢專門建立了國家恢復期血漿儲備庫,在各省份建立了省級的儲備庫。截至目前,已經累計採集了恢復期血漿4700餘人次,一共147萬毫升,累計跨區域調撥近50萬毫升,有效地保障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截至2020年底,11.5萬例兒童血液病和惡性腫瘤患兒被納入監測管理體系。兒童大病集中救治降低了醫療總費用,減少了跨省異地就醫頻率,提高了醫保報銷比例,有效降低了個人自付費用。血液病、惡性腫瘤患兒平均住院總費用比2019年政策實施前下降了5.69%,其中自付費用下降10.89%。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主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介紹,國家兒童腫瘤監測中心的資料顯示,目前大陸兒童血液病和惡性腫瘤排位第一的是白血病,整體治癒率與國際水準相當,比如某一些亞型白血病,五年治癒率達到了80%以上。

變調的「保釣50」——台灣釣運的綠化與異化(七)

■轉載自《遠望》2021年3-4月號 | 總390-391期社論 國家認同錯亂 保釣淪為想像陳美霞在演講中提及他認同錢永祥所言: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想像的釣運,因為每一代人都受制於自己所處的政治經濟結構、社會及文化氛圍,因此他們想像的保釣運動,每一代人必然不同。明明需要萬眾一心、艱苦奮鬥的保釣運動,怎會淪為每代人各自「想像」?莫非每代人之中,還容許更多每個人的「想像」?每人的「想像」如果不同怎麼辦?人人各自「想像」,如何促成集體行動?難怪釣運的基礎只剩下每個漁民共通的「顧肚子、顧生存」的生理慾望!?陳美霞、錢永祥所謂每代人「所處的政治經濟結構、社會及文化氛圍」,或許可以解讀如下。1971年4月爆發保釣運動時,中華民國是代表全中國的政權,高坐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當時臺灣人自認是中國人,多以領導、代表中國者自居;保衛中國領土釣魚臺,捨我其誰。六個多月之後,聯合國「第二七五八號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唯一合法代表。兩蔣的愚民教育使臺灣民眾誤把政權當國家,「中華民國(實僅為其政府)被逐出聯合國」之後,更是如此。1971年「我國」被逐出聯合國,1972年「我國」領土釣魚臺遭美日私相授受,1979年「我國」與美國斷交。這些事件都引起臺民的悲憤,這些事件中的「我國」,都是指臺灣,儘管當時它叫「中華民國」,日後成為「中華民國在臺灣」,接著越來越多的人巴不得直稱它「臺灣國」。在臺民自認中國人的50年前,保釣就是慷慨激昂的愛國運動。但是臺灣人的國家認同開始錯亂之後,保釣就開始變質,終至各憑「想像」、同床異夢。於是,我們見到這一場嚴重走調的「保釣50」。2012年5月,正是日本人推動釣魚臺國有化運動時,曾任日本外務省條約局局長的東鄉和彥接受美國《時代》周刊採訪,他表示日本有可能因島嶼爭端問題與中國爆發熱戰,「我們……需要作好軍事準備,……這真的正在成為戰爭導火索。」今(2021)年5月1日,英國《經濟學人》又以臺灣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作為封面文章。就在這中、日、美對立升高、兵凶戰危的當口,本來最可以凝聚兩岸的「保釣」議題,卻在臺灣島內異化成一場撕裂兩岸甚至暗助日本的運動。諷刺的是,「保釣50」研討會結束之前,一位為林孝信「釣魚臺教育計畫」和陳美霞釣教協工作約三年半的年輕人陳崇真,有一段發言猶如空谷足音。他說:「我們在推動釣魚臺教育時,為了吸引年輕人與社會大眾,嘗試避免太過強調國家或民族情感,而是著重保釣的理想與精神。但這樣的策略能吸引到更多年輕人嗎?……我認為沒有。……保釣避不開國家主權、避不了愛國問題、也避不掉民族主義。釣魚臺問題本身就是國家主權爭議的問題,任由保釣後來發展出什麼理念、精神或價值,都無法抽離愛國情懷來談。」他的結論是:「我們以前在推動釣魚臺教育時想要繞過的,原來都是繞不過的,以為避開可以吸引年輕人的,也正是都避不了的。這些繞不過、避不了的,正是保釣運動傳承至今,最不合時宜,也因此最為豐厚,最能點出臺灣社會問題之所在。」雖然林孝信沒機會聽到這位小助理的諍言,陳崇真也已離開釣教協,更未被聘為常務理事,但是,歷史將會證明:他這段卑之無甚高論的發言,才是真正實事求是的保釣正道。(全文完)

為何打了COVID – 19 疫苗,還會確診?

■ 重症醫學專科醫師 黃軒 台灣新聞報導:南投一名44歲婦人,4月前往美國,完整接種兩劑輝瑞BNT疫苗,6月3日搭機返台,居家檢疫期間,確診新冠肺炎,幫忙送飯的丈夫,也因此染疫。太太的CT值是25.46,她的先生是17.97,按照實驗數據看起來,應該是他太太比較早遭受感染,然後傳染給他的先生???...記者問:「為何打了COVID-19疫苗,還會確診? 」我之前,也有寫過了,這叫疫苗的「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A.先說什麼才是叫「完整的接種疫苗」?你不只必需「打滿劑量」(Pfizer 、Moderna 、AZ)的第二劑,嬌生公司的疫苗(只打一劑),也 「得滿了14天」之後,才是叫「完整的接種疫苗」而不是有打針,就算是「完整的接種疫苗」~ 這是大部分人認知的落差...B.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COVID-19疫苗,就像是為我們的免疫系統的訓練營,使免疫細胞學會如何打敗真正的COVID-19病毒。接種足量的疫苗,可以保護我們變成重症,而避免死亡,但即使是最好的COVID-19疫苗,也不可能是100%,完美無瑕的保護您可以免感染。即使輝瑞(Pfizer)的疫苗,在其之前的以色列研究中,也表示:打完了輝瑞疫苗接種,你仍然會得到COVID-19感染,而如果和那些未施打疫苗的人比較,你的病毒量可能比較低而已!(太太的CT值是25.46,她的先生是17.97,按照實驗數據看起來,應該是他太太比較早遭受感染病毒或者是她太太病毒承戴量,經疫苗接種後,本來就不會太高)當完整注射疫苗滿劑量,又在COVID疫苗使用後≥14天,在呼吸道樣本中,檢測到COVID-19 RNA或病毒抗原 ,這就是「疫苗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的確診。(如這婦人,4月前往美國,「完整接種兩劑輝瑞BNT疫苗」,6月3日搭機返台,居家檢疫期間PCR採檢確診。)C.完成接種新冠狀疫苗後,再感染率今年5月3日,美國印度裔美國人傳染病專家拉金德拉·卡皮拉(Rajendra Kapila)完成了滿兩劑輝瑞mRNA疫苗後,前往印度照顧他生病的岳父,不幸感染COVID-19病毒去世。因為他本人是這種因為完成接種新冠狀疫苗後再感染,我們一般,稱這個叫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在美國,到6月初,超過1.35億位「完成接種疫苗」的人中,仍有3016名美國人感染了COVID-19,這一比例很小,只有 0.002 %。這3016名當中,有95%的人住院,而這些2854位住院的病患,有654人(23%),是無症狀感染者或非因COVID-19住院的。女性佔了49%、77%年齡都超過65歲。完全無症狀感染者有502位(17%),共有535位(18%)死,死亡者當中有88位死因和COVID-19無關或是無症狀感染者。D.為什麼會發生疫苗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COVID-19疫苗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是不斷的發生的,部分原因是剛剛提到的沒有完美(100%)的疫苗,部分原因是疫苗可因免疫系統缺陷,而未發揮訓練作用。請記住:疫苗實際上,模仿SARS-CoV-2病毒,以幫助您的身體學會抵抗真正的病毒。但在某些人中:「疫苗可能在其體內免疫系統中,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產生出,必要的抗體來抵抗感染 ,也可能其免疫系統,根本無法接受任何的訓練。」E.如何預防打了COVID-19疫苗再確診?有幾種方法,也許可考慮:(1)群體免疫機制我們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群體免疫(也稱為社區免疫)可預防突破感染風險。即使疫苗在某些人體內,不能充分保護,但在社區中其他感染疫苗的人也阻止了COVID-19的傳播。這種群體免疫完全可以直接針對已有疫苗注射者,提供間接保護,而且還可以為尚未感染疫苗的人群(兒童,嚴重過敏的人群等)提供了間接保護。別忘了,大多數科學家認為,也只有當大約70%~80%的人有接種了COVID-19疫苗後,才能實現群體免疫機制。(2)維持COVID-19防疫措施那麼在1.未獲得群體免疫之前,或2.你的身體才打完第一劑,未完成圓滿的接種疫苗之前,或3.即使我們身體已完全接種疫苗以上三情況,在至今仍然在Pandemic未解封之前,我們也都必須採用常規的防疫措施:戴上囗罩、勤洗手、保持安全距離(3)加速疫苗接種疫苗接種,不能慢慢來!COVID-19愈多時間存在,將會使病毒有時間突變種,會變得愈來愈多,會部分或完全繞過當前疫苗提供的保護作用,而成了全世界的變種株。當愈來愈多地方,發生廣泛感染時,提供了病毒機會,突變成不同變種的機會。加速完全疫苗接種,不只是保護我們身體受COVID-19侵害,而且也阻礙了COVID-19病毒發生突變的機會。專家的建議1.人們在獲得疫苗後,仍有可能傳播COVID-19病毒。2.疫苗的免疫力,在接種後至少12~14天後,才會開始奏效。3.他們補充說疫苗不能預防冠狀病毒感染。但有助於預防COVID-19病情的嚴重程度。4.專家建議接種疫苗的人,前後,仍要繼續戴口罩,洗手並保持適當的距離。因此專家呼籲,疫苗不是萬靈丹,接種完成後,仍然要落實個人衛生習慣。加強現有防疫措施、接種疫苗後延解禁,才是有效摧毁COVID-19病毒的傳播。(轉載自黃軒醫師臉書)

【本報特輯】世界各媒體如何報導「防疫模範生——台灣」

■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理事長 吳一昌 自從2020年1月21日國內出現首例確診境外移入個案後,台灣由於初期防疫方法得當,台灣人民過了一年五個月的好日子,幾乎忘了新冠病毒仍然瘋狂肆虐全球各地。印度、拉丁美洲等區域,似乎迎來第二波、第三波的疫情。當然台灣的快樂日子卻在母親節假期後完全被摧毀,整個防疫升級至三級管制,學校停課,部分企業停擺或採分流上班,整個生活步調打亂,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由於生活自由遭到限制,人民脫序的行為層不出窮,被稱為「防疫模範生」的台灣瞬間跌出防疫前段班,確診、死亡的人數不斷的創新高。尤其是死亡人數至18日已達到518人,死亡率已達到3.76%,高於世界平均死亡率,居世界第30位。台灣防疫是否真的很成功,我們只能說上半場真的是打了一場漂亮的戰役,國外媒體也對台灣防疫策略讚譽有嘉,但是下半場卻沒有隨疫情的變化調整策略,終於敗象漸露,暫不論政策如何,國外媒體對台灣近日的防疫策略多有評論,舉例簡列如下:5/18彭博社《Bloomberg》:「自滿」讓Covid崩潰臺灣唯一的防線(原文:Complacency Let Covid Break Down Taiwan's Only Line of Defense)5/20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這一天注定會到來」:台灣面臨新冠病毒爆發該島的邊境管制使其免受大流行最嚴重的影響。但是新的變種和緩慢的疫苗接種為病毒打開了破口。(原文:'This Day Was Bound to Com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