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1 年 6 月

海峽青年驛站在福州三坊七巷揭牌啟用

〔本報特約記者 閆旭報導〕海峽青年驛站26日下午於福州三坊七巷黃巷75、77號正式啟用,作為服務兩岸台灣青年的展示視窗,將主要作用於促進兩岸青年交流發展。海峽青年驛站內,設有海峽青年節成果展示平臺、海青驛站服務能力展示平臺、海峽兩岸青年交流活動區三大功能板塊。記者在驛站內看到,一台觸屏一體機,全方位展示了海峽青年節永久性會址——海峽青年交流營地的全景全貌,歷屆海峽青年節的舉辦以及兩岸青年交流的足跡。海青驛站服務能力展示平臺充分展示了惠及台青政策及實施成果、保障台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海峽兩岸青年交流活動區結合傳統木藝設計風格,投入兩岸非遺文化、文旅主題專欄、專案洽談區等多元化元素。「台灣媳婦」康桂箖在福建平潭開了一間結合民間彩繪的燈籠體驗館,把台灣光遠燈籠工廠製作的中國傳統燈籠帶回大陸。如今,她的嵐台傳統燈籠進駐海峽青年驛站進行展示。「我們的燈籠技藝傳承於福州,通過進駐驛站,希望把傳統燈籠技藝展示給各地的遊客。」康桂箖說。福建省政府台港澳事務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海峽青年驛站的設立將對促進海峽兩岸青年在閩交往、交流、交心、交融起到重要意義。

海峽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漆藝傳承和發展論壇在榕開幕

〔本報特約記者 閆旭報導〕為迎接即將在福州舉行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福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十三屆海峽論壇·第二屆海峽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漆藝傳承和發展論壇,26日在福州開幕。兩岸70多名漆藝藝術家、學者、青年學生、漆藝從業人員及愛好者參與本次論壇。本次論壇還線上上同步進行,台灣當代漆藝協會理事長楊靜芬發來賀詞,台灣漆藝家廖勝文也通過連線進行發言,來自台灣地區的漆藝領域專家學者、漆藝從業人員及愛好者近百人線上參與了本次論壇。來自台灣的漆藝名家代表黃寶賢、閩江學院美術學院副院長鄭頻、漆藝企業「潤坊」創始人周潤達現場簽署了海峽兩岸產學研合作協定,未來三方將在兩岸漆藝人才培養、漆藝技藝研究以及漆藝漆器外貿出口等產業化方面達成深度合作,共同攜手推動海峽兩岸大漆產業融合發展。主辦方表示,論壇舉辦期間,面向台灣大學生、台灣就業創業青年舉辦為期三天的漆藝研學營,讓台灣青年通過參觀沈紹安漆藝博物館,探尋福州漆藝的發展歷史與漆藝文化;走進台灣漆藝家黃寶賢在福州的漆藝工作室,近距離瞭解漆藝家的藝術創作,全方位深度感受獨具特色的漆藝文化。漆藝是閩台共同的重要文化資源。近年來,兩岸間漆藝交流頻繁,激發兩地創作者的創作靈感,也進一步促進了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海峽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漆藝傳承和發展論壇通過漆藝搭建兩岸文化交流的平臺,促進兩岸非遺文化共融創新、共同發展。「兩岸漆藝藝術家的想法不同,彼此碰撞、交流想法,能蹦出一些火花來。」台灣漆藝家蔡樹康常探訪大陸的窯址,看看古人留下來的遺跡,觸摸傳統文化,汲取創作靈感。他認為,兩岸漆藝家應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讓漆藝文化發揚光大。

抱團發展成趨勢 成渝台灣青年「結對」 「闖」雙城

〔本報特約記者 王鵬報導〕「我來成都兩年多了,開了7家門店,也希望將飲品店開到重慶,但對重慶不夠瞭解,存在一些困難。」近日,在2021成渝雙城地區台灣青年企業家合作交流會期間,台灣青年陳韻如說,如果成都、重慶兩地台灣青年能抱團發展,更有利於彼此拓展市場。此次合作交流會於6月24日至26日在成都舉行,近40位在成渝兩地發展的台灣青年參加活動,還吸引了20餘位島內台灣青年線上參與。其間發佈的「兩岸青年創業夥伴計畫」,使陳韻如的設想成為現實——成渝兩地台灣青年現場「結對」,相互分享就業創業心得和資源,以期未來共同發展。從2020年開始,大陸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兩地台灣青年抱團發展成為趨勢。已在重慶創業五年的台灣青年鐘秉傑說,成渝兩地各有各的市場,形成了互補的雙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將推動產生更大的市場經濟力,「我提前在兩地都註冊了設計公司,為兩地市場的未來趨勢作準備,兩地台青也一定要攜手發展。」「我們這次不僅是讓兩地台青相互認識,也讓他們彼此融合,拓展在成渝雙城的人脈和資源。」談及「兩岸青年創業夥伴計畫」的初衷,亞台青(成都)海峽青年創業園總經理郭弘揚說,兩地台灣青年「結對」後,能更直接地相互分享在大陸就業創業的市場經驗及資源,共同學習政策及發展機遇,成為「闖」雙城經濟圈的夥伴。郭弘揚告訴記者,兩地台灣青年「結對」成為創業夥伴只是「兩岸青年創業夥伴計畫」的第一步,下一步計畫「三人一對」——讓計畫來成渝地區創業的台灣青年也加入其中,「以便讓更多台灣青年瞭解大陸西部的發展現況,瞭解成渝雙城發展的機會,吸引帶領更多台灣青年前來。」交流會期間,除現場「結對」外,成渝兩地台灣青年還考察了天府軟體園、環球中心、成都星點海峽兩岸新經濟創業園等地,並前往成都市郫都區考察台灣農業企業借助「農林22條措施」推動鄉村振興的情況。

突破500公里!中國大陸科學家創造現場光纖量子通信新世界紀錄

〔本報特約記者 徐海濤報導〕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科院院士、該校教授潘建偉及同事張強、陳騰雲與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王向斌、劉洋等合作,近期突破現場遠距離高性能單光子干涉技術,採用兩種技術方案分別實現428公里和511公里的雙場量子金鑰分發,創造了現場無中繼光纖量子金鑰分發傳輸距離的新世界紀錄。據介紹,上述研究成果成功創造了現場光纖無中繼量子金鑰分發距離的新世界紀錄,超過500公里的光纖成碼率打破了傳統無中繼量子金鑰分發所限定的成碼率極限。在實際環境中證明了雙場量子金鑰分發的可行性,為實現長距離光纖量子網鋪平了道路。日前,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和《自然·光子學》分別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京杭大運河北京段全線旅遊通航

〔本報特約記者 田晨旭報導〕26日上午,隨著停靠在北京市通州區甘棠船閘的遊船順利啟航,京杭大運河北京段40公里河道迎來全線旅遊通航,即日起遊客可乘船飽覽全線旖旎風光。「遠看通州城啊,好大一條船啊,高高燃燈塔呀,是條大桅杆……開船嘍。」通航儀式上,一曲「運河號子」再現了古代運河漕運景象。現場演繹的原創詩朗誦,歌頌了通航建設工程中優秀的人物和事蹟,展示了通航建設者的風采。北京市位於京杭大運河最北端,千百年來流淌的運河水彙聚於此,凝結了深厚的運河文化底蘊。近年來,北京市水務局、交通委及通州區政府聯合制定了大運河北京段全線旅遊通航工作方案,並在此基礎上對河道進行綜合治理,建設船閘和碼頭,佈設助航標識,配套相關保障措施,確保通航順利進行。目前大運河河北廊坊段也與北京段同步分段試通航,明年6月遊客可實現「乘船至河北」的願望,實現京冀互聯互通,遠期還有望實現京津冀互聯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