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1 年 6 月

拉林鐵路開通運營 復興號開上高原

〔本報特約記者 樊曦報導〕記者近日從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瞭解到,中國大陸首條高原電氣化鐵路——拉薩至林芝鐵路於6月25日開通運營,拉薩至山南、林芝最快1小時10分、3小時29分可達。復興號高原內電雙源動車組同步投入運營,歷史性地實現復興號對31個省區市的全覆蓋。拉林鐵路的建成通車,結束了藏東南地區不通鐵路的歷史。

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

〔本報特約記者 侯雪靜報導〕6月28日,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正式投產發電,標誌著中國大陸大型水電工程建設完成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歷史性跨越。白鶴灘水電站位於雲南省巧家縣和四川省甯南縣交界的金沙江幹流上,是當今世界在建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總裝機容量1600萬千瓦,安裝有16台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均由大陸自主研製。白鶴灘水電站是實施「西電東送」的國家重大工程,將於2022年7月全部投產發電,與三峽、葛洲壩,以及金沙江烏東德、溪洛渡、向家壩水電站一起,構成世界最大的清潔能源走廊。

北京冬奧村全面完工並交付北京冬奧組委使用

〔本報特約記者 張驍報導〕記者26日從北京市重大項目辦獲悉,北京冬奧村當日全面完工並交付北京冬奧組委使用。北京冬奧村是冬奧會北京賽區重要非競賽場館,位於北京奧體中心南側,由總建築面積33萬平方米的20棟住宅組成,分為居住區和運行區兩部分。北京市重大專案辦城區場館建設處處長黃暉介紹,居住區賽時為各國或地區運動員和隨隊官員等提供居住、餐飲、醫療等保障服務,計畫將在北京冬奧會期間提供床位約2338張,在北京冬殘奧會期間提供床位約1040張;賽後將轉換為北京市人才公租房項目,向符合首都功能戰略定位的人才配租。運行區則具有代表團註冊、辦公、安保、禮賓等功能,配套設施齊全。北京冬奧村秉承「綠色辦奧」理念,採用國際領先的「健康建築」金級標準設計建造,可為居住者提供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其綜合診所建成超低能耗示範建築,在節能減排的同時提升使用體驗。此外,北京冬奧村高度重視無障礙建設,在交通流線設計、道路建材選擇、室內傢俱佈局使用、無障礙智慧服務平臺開發等多方面滿足殘障人士需求。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啟用,為西部開放「添翼」

〔本報特約記者 江毅報導〕昔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今有雙飛翼,天塹變通途!6月27日上午11時許,一架川航3U8001飛機沖上雲霄,象徵著「十三五」期間規劃建設的最大民用運輸樞紐機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啟用,為中國大陸西部對外開放插上了新翅膀。四川曾是大陸西部交通困頓的縮影,蜀道之難「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更寄託著古蜀先民渴望飛翔的夢想。這啟迪了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的外形設計,它猶如展翅的神鳥,在成都三岔湖畔啟航。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本期建成「兩縱一橫」三條跑道、71萬平方米的航站樓,能滿足年旅客輸送量6000萬人次、貨郵輸送量130萬噸的需求;遠期規劃將滿足年旅客輸送量1.2億人次,貨郵輸送量280萬噸的需求。這是大陸西部不斷開放的縮影。改革開放40多年來,西部交通建設日新月異,2020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起降飛機31萬架次,民航運送旅客4074萬人次,旅客輸送量名列大陸境內(不含港澳臺地區)機場第二。截至目前,成都的國際(地區)客貨運航線數達131條,其中定期直飛航線達81條;成都始發的中歐班列累計發行8000列,輻射境外城市61個。新機場的啟用將更加緊密地連接中歐班列、長江航道,不斷增強的立體交通網絡將使成都成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強有力的連接點,進一步推動四川全域開放。

青農夢攏是假? 返鄉少年仔在田間的產銷困境(一)

■ 轉載自政大《大學報》專題記者詹和臻、陳卓希、邱海鳴、江俊緯綜合報導 國立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碩士班畢業的劉育昌,眼睛閃閃發亮地講起他的「青農夢」,他對於有機農業的憧憬,來自大學的課堂。當時,教授甩著畢業學長種植的有機葡萄,直接摘一顆放進嘴裡,說:「這才是真正的農產品。」劉育昌聽完教授的話,當下熱血沸騰,想要種出同樣令人安心的農產品。「沒有家裡撐腰,真的要看運氣、機率。」他談到幾年前草創時的艱辛歷程,無奈地說道:「收支打平就是真的很好,感謝天、感謝地了。」努力加上運氣,現在的劉育昌逐漸打出個人品牌,收入也慢慢穩定。但是,並非所有青農都跟劉育昌一樣幸運。同樣是農業相關科系畢業的阿華(匿名),緊握微薄的新台幣3萬元,憑著一股年輕人的衝勁,傾盡所有熱情於農業,作物卻被颱風與豪大雨無情地摧殘,他連續九個月都零收入,「幫人打工賺吃飯錢,大概每天只有100元。」三餐都無法溫飽,他只能收拾包袱,黯淡退場。夢醒了,迎向青農而來的困境是資金不足、租不到合適的農地、連續不斷的天災、病蟲害、還不出的鉅額貸款等,青農們背負著種種現實的壓力,將自己的人生當作籌碼,奮不顧身躍進深不可測的大賭局。農業入行門檻高 青農不易尋覓資金、土地政府過去十餘年積極推動青年返鄉計畫,為減慢農村人口高齡化的速度,祭出許多補助、訓練計畫鼓勵青年回鄉從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將青年農民定義在18至45歲之間,並且建立青年農民輔導平台,提供技術、資金、土地等資源。而為了協助青農穩健經營,並擴大規模栽種,政府設立「百大青農輔導計畫」,每兩年遴選一次,每次約選出100多位「百大青農」,進行重點培訓。而青農的類型又可分為農二代和非農二代:農二代指具有農村戶口、80年代後出生的農家子弟;非農二代則有諸多可能身份,像從其他行業轉型務農的勞工,或農業相關科系畢業、選擇從農的學生等。兩者間,非農二代的青農所遇困境更為龐大。擁有資金和土地是青農成功與否的關鍵。農二代因家族已奠定農業工作基礎,所以技術較好上手,且多數有自家土地,免去尋找農地的步驟,他們投身農務的前期,會比非農二代者順利。身為農二代、高雄市大寮區青年農民聯誼會副會長洪明偉表示,目前青農的數量以農二代為大宗,家裡有農地,通常一、兩年就能立足,「但沒資本的五、六年都不一定站得起來。」高雄型農(註一)陳葵娟回憶過往,他因一次工作意外導致身體內傷,決定與丈夫從高危險的消防工程事業轉職務農,「剛回來的時候,因為收成不夠家裡開銷,我就把結婚的首飾、金飾都賣掉。」但因承租農地、作物種子、網室的材料等細項皆需費用,使他們剛起步便遇到入不敷出的現象。(註一:「型農」等同高雄地區的青農,是高雄市政府創立的培育計畫。集結生產、加工到品牌產銷的各路青農,組織「型農大聯盟」,以農二代為主要成員,希望延續台灣農業人才。)全職務農需要一定的資本,沒資本的青年多半選擇使用農委會提供的「青年從農創業貸款」,但耕作前幾年難有穩定收入,所以欠債屬於常態。政府因應此狀況提出多方補助政策,像溫網室、農機具和有機栽種等,皆有相對應的補貼。雖是政府美意,但青農並不能真正紓解財務負擔。為避免種植初期就遭高溫、豪雨侵襲,諸多青農會選擇搭建溫網室。執行溫室農業超過20年的菜農林春生,以種植蔬菜的成本,對青農做初期的耗資分析:一分地面積的溫室造價約200萬,政府補助三分之一,扣除稅額後,實際補助30多萬。還款期限為十年,就算是還沒有穩定收入的青農,扣除補助後,一年也得想辦法還10多萬債務。百大青農蔡協良補充,青農為了搭建溫室且支付債務,多半需貸款,但貸款需用土地、房屋作為抵押品,「青農會有抵押品借錢嗎?很多人最後都得靠爸媽的老本。」他說道,新進青農前兩、三年不會有穩定收入,許多人撐不到三年就跑掉,剩下的債都是父母幫忙還。而有家族傳承的農地,青農就不必耗時找地、負擔高額租金。「我算蠻幸運的,這塊地是我爺爺之前在種荔枝的。」百大青農廖學智站在六個足球場大的鳳梨田間笑說。他雖有家庭資源,但初期仍因不熟悉用藥,導致鳳梨遭病蟲害,損失百萬。他分享歷來經驗,大面積栽種考驗技術,高風險使諸多青農卻步,「大面積種賺得多,但賠也都是幾千萬。」青農以小面積栽種為常態,屏東縣青年農民聯誼會會長陳朝源提出另外一個原因:當今土地資源有限,找地不易,青農難以租到足夠面積的地。然而,就算有大面積租地,青農也難以負擔昂貴租金。以台糖租地為例,承租2甲(註二)地一年的費用為25萬,就算青農沒收入,一個月也得付2萬餘元。(註二:1甲= 10分= 2934坪= 0.96992公頃,範圍約為一座足球場、大型體育館。)陳朝源補充,諸多青農懷抱生態永續意識,投身做有機種植,但適合有機栽種的土地比一般農地更難尋,需考量周邊環境,避免鄰田噴藥後,隨風傳遞造成污染。高雄青農黃宣翡,5年前從程式設計行業投入農業,前年才開始租地、耕種,貸款300萬,承租6.4分地,種植有機蔬菜,「目前還沒有收入,很難熬。」黃宣翡坦言,種有機蔬菜的收成量較少,但成本龐大,前期要先整地、牽水電、建立生態,將青蛙引進田棲息、增加土壤蚯蚓數量,這些皆是農務的隱形成本。(文章未完,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