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1 年 7 月

世遺大會通過《福州宣言》:呼籲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持

〔本報特約記者 鄭江洛 應妮報導〕於福州市舉行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18日召開視頻新聞發佈會。中國教育部副部長、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任、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主席田學軍在會上介紹大會通過的《福州宣言》相關情況。《福州宣言》呼籲加大對特別是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支持。據介紹,宣言重申了世界遺產保護和開展國際合作的重要意義,以及攜手努力、共同行動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必要性。宣言指出,世界遺產作為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和世界和平與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宣言強調妥善應對各種傳統和非傳統的挑戰,保護世界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田學軍表示,宣言呼籲在多邊主義框架內開展更密切的國際合作,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對非洲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加強世界遺產的教育,知識的分享和新技術的使用,並以《世界遺產公約》50周年為契機,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希望留給後代一個開放包容、能夠自我調試、可持續、有韌性和清潔美麗的世界。教科文組織文化助理總幹事奧托內·拉米雷斯通過連線表示,我們將審查一套為期兩年的議程項目;將更新三個重要的清單,即世界遺產名錄、瀕危世界遺產名錄和試驗名錄;將處理一些具有深遠影響的議題,如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非洲優先和世界遺產之間的關係,以及未來改善世界遺產工作方法和治理的途徑。

三級疫情警戒下的兒童急診

■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 謝宗學 這陣子跟其他醫院的兒童急診科主任聊天,發現自從三級疫情警戒後來診人次劇降,有的剩下1/4、有的剩下 1/3,剩下 2/5 的竟然是跌最少的數字。今年的「封禁」比去年更嚴,孩子從 5/18 開始就待在家線上學習,幾乎沒有跟家人以外的人接觸,得到傳染疾病的機會大幅下降,兒童生病的頻率應該是有史以來最低的狀況。根據過去兩個月在兒童急診的觀察,這段時間剛好處於炎熱的夏季,加上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做了大量呼吸道病毒微晶 PCR 檢查,赫然發現呼吸道疾病幾乎滅絕,除了從去年以來就消失的流感病毒,最近連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一般冠狀病毒等常見呼吸道病毒,都消失殆盡,只有鼻病毒偶爾出現,推測理由是鼻病毒在成人身上症狀輕微不易被察覺,偶爾經由成人傳染給兒童。至於新冠肺炎病毒,因為身處於疫情較不嚴重的大台中地區,除了因為家人染疫被匡列的高風險族群外,目前並沒有偶然發現的確定病例,也映證了兒童的確是相對上較不易染疫的族群,家戶內傳染是兒童染疫最主要的途徑。三級疫情警戒有辦法阻斷呼吸道傳染,但沒辦法完全阻斷經由腸胃道和接觸傳染的病原體,其中以沙門氏菌腸胃炎為大宗。沙門氏菌腸胃炎好發於炎熱的夏天,主要經由不乾淨的手或受污染的食物傳播,細菌從口部入侵人體,臨床症狀是高燒、反覆腹痛腹瀉、糞便伴隨血絲或黏液、偶爾嘔吐、食慾變差等,部分脫水嚴重或疑似敗血症的兒童需要住院治療。此外,經由口水傳染的EB 病毒也有病例,臨床症狀是高燒、喉嚨痛、眼皮浮腫、頸部淋巴結腫大,有時候出現皮疹,部分高燒多日不退或肝功能暴升的兒童需要住院治療。跟傳染症無關的疾病不會因為三級疫情警戒消失,例如急性闌尾炎,因為新冠疫情恐懼到急診就醫,最近遇到一些病人願意踏進急診時,病情已經進展到闌尾破裂和腹膜炎重症,住院治療的時間大幅上升。原因不明但有治療方法的川崎氏症,臨床症狀是高燒 5 天以上、紅眼、皮疹、草莓舌、嘴唇裂、頸部淋巴腫大、手腳水腫等,不治療容易引發心臟冠狀動脈病變,需要特別注意,這段時間遇到 2 個川崎氏症病例因為疑似心包膜炎併發症被我收入兒童加護病房觀察和治療,所幸後來都康復出院。三級疫情警戒減少兒童呼吸道疾病效果明確,但其他疾病一樣會出現。若家長發現孩子高燒多日不退、退燒時活力食慾還是很差、呼吸急促、持續腹痛、持續嘔吐、糞便有血絲黏液、或不明原因皮疹等症狀,若不敢直接到急診就醫,建議至少先帶孩子給診所小兒科醫師看診,初步釐清病因,若診所醫師覺得需要轉至大醫院看診,請遵從建議帶孩子到兒童急診就醫,不要因為疫情有所延遲,因為除了新冠肺炎外,仍有許多疾病能危及孩子的健康,正常的醫療程序仍然需要堅持。(轉載自謝宗學臉書)

混打是有限疫苗的最佳運用 高危險群先開放混打

■ 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醫師 沈政男 新冠疫苗混打的呼聲越來越高,甚至有長者鑽漏洞賺得混打,顯見指揮中心要再抵擋這股民意浪潮,勢必越來越難。以混打取得較好的免疫力,早已經是對抗病毒傳染的重要疫苗施打模式。不少病毒性疫苗,只打一劑的保護力不夠好,自然想到多打一、兩劑,藉由「第一劑促發、第二劑補強」的原理,產生更好的免疫反應。後來,因為同樣劑型一打再打,效果也不夠好,於是想到混打不同的劑型,比如先打病毒載體式、再打次蛋白疫苗,結果發現抗體免疫與細胞免疫兩種免疫機制都增強,保護力遠勝同劑型補打。何以目前市面上的新冠疫苗,多數要打兩劑?就因只打一劑的保護力不夠好,而採用「促發與補強」疫苗模式。一個藥廠只研發一種疫苗,當然採用同劑型補打,但等到其他疫苗也上市,自然有人想到混打模式。歐洲最開始採用混打,乃因病毒載體式AZ疫苗打了一劑以後,發現有血栓副作用,因此想到第二劑改打mRNA疫苗BNT或莫德納,後來發現混打以後,竟然中和抗體效價與變種病毒保護力,比兩劑AZ疫苗更好,因此陸續有歐美國家將混打列為官方建議的施打策略。指揮中心目前反對混打的理由,是「欠缺實打試驗、只有AZ混BNT數據」,若果如此,為何國產疫苗可以採用免疫橋接方式,由中和抗體效價來推論保護力?為何也有人說,同是次蛋白疫苗的Novavax可佐證國產疫苗保護力?事實上,混打的中和抗體效價試驗,在國外已有數篇論文證實,而且細胞免疫,甚至比兩劑BNT更高;此外,莫德納與BNT來自同樣的專利技術,沒有理由不能彼此沿用試驗結果。指揮中心表示,「待三個月後國內混打試驗結果公布再做考慮」,但是目前狀況是,已經有好多第一劑打AZ的人,企盼第二劑能打莫德納或BNT,尤其是醫療人員,幾乎人盡皆知若要對Delta病毒株產生夠好保護力,第二劑打mRNA疫苗是更好選擇。雖然打兩劑AZ或許也能夠預防Delta重症,仍須考慮病毒繼續變種,以及傳染給他人的風險。從疫苗管理的角度來看,開放混打等於多了一種施打選擇,可提升施打意願,壞就壞在台灣疫苗取得青黃不接,若再讓民眾自選,就怕AZ過剩,而mRNA疫苗短缺。然而,混打趨勢已經難擋,未來勢必有好多打了第一劑AZ的人採取觀望,造成第二劑施打率嚴重低落。指揮中心必須針對混打趨勢及早調整疫苗施打對策,比如先讓高危險族群接受混打,剩餘莫德納再開放給一般族群。將要進口的一千萬劑BNT也應考慮用於混打,一來可「促銷」AZ,再者,也讓有限疫苗發揮最大保護力。至於青少年打BNT,歐盟已經講得很清楚,應先讓年長族群取得夠好保護力,行有餘力再讓重症比率極低的青少年施打疫苗。(轉載自沈政男臉書)

怕疫苗過多嗎?還是另有隱情?

■ 理應 國民黨聯合南投、雲林、花蓮、台東等4個執政縣市,共同委託盛宏醫藥(敏盛醫院集團)提出正式採購500萬劑輝瑞BNT疫苗的申請,盼中央政府比照永齡基金會、台積電辦理。但衛福部長陳時中回覆,這次3個機構購買捐贈的量,在數量上已足夠。聽到這樣的回覆,讓台灣人民一片譁然,想問問民進黨,足夠的疫苗在哪裡?目前,全世界對新冠肺炎有用共存及流感化的研究趨勢,如果以後新冠肺炎必須與我們共存,那對於感染的控制,可能必須以疫苗來做第一線防疫,如流感一般,每年都需要注射疫苗,那麼疫苗每年的需求量一定非常高,而且年年循環。國民黨指謫,執政黨若不懂苦民所苦,無法體會國人的需求與憂慮,卻企圖牽扯國民黨主席選舉來轉移焦點,根本是逢國民黨必反,毫無為人民著想之心。國民黨強調,國際間沒有一個政府採購疫苗效率這麼差,衛福部早在5月28日公佈,開放企業與地方政府可申請採購疫苗,民進黨團卻召開記者會聲稱地方政府沒有權限購買,就是民進黨阻擋疫苗採購的鐵證。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昨(15日)對於陳時中回應表達不滿,他表示陳時中每天看接種統計,應知道台灣目前只有16.79%的人接種過,遠落後其他國家。社會各界願意努力買疫苗、捐疫苗,政府沒有必要踩煞車,他也喊「寧可疫苗過剩,也不願意捉襟見肘」,盼陳時中應留給台灣未來一條活路。衛福部怕疫苗過多、過剩、過期?那麼為何不放寬接種限制,讓人民能有更大比率的接種,加強集體防疫能力,這不是很好嗎?更何況單一種類的疫苗是否足以應付第二劑,甚至第三劑的接種,在世衛專家建議疫苗勿「混打」的狀況下,如何能應付呢?第三世界國家連疫苗都沒見過,為什麼我們不像口罩一樣,若有剩餘也捐贈給他們,這不是能增加台灣的正面形象嗎?台灣的疫苗到底夠不夠,資深媒體人黃暐瀚計算發現,目前台灣自己買的1981萬劑包含Covax476萬、AZ1000萬、莫德納505萬;靠別人送的2084萬劑包含BNT1500萬、美國250萬、日本334萬,買的跟送的加起來勉強超過4000萬,等於台灣12歲以上的兩千萬人每人可以打兩劑。不過,黃暐瀚認為問題是「這兩劑是什麼疫苗,現在,沒人敢保證。」台灣人民對AZ疫苗的接受度不高,較偏愛莫德納、BNT。衛福部難道不知道嗎?莫德納、BNT明顯量不足,黃暐瀚質疑:「既然民眾想打Moderna,為什麼不去買呢?」他強調:「現在台灣是『買不夠』也『不夠打』,繼續買就對了,不要再說夠了。」行政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以「疫苗已經足夠」為由回絕,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政委說:「沒必要,疫苗已經夠了」。對此,聽聽人民的怒吼:「夠了?別再說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