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1 年 7 月

2021大陸深化醫改將圍繞4個重點開展 著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本報特約記者 彭城報導〕大陸多部門有關負責人在8日舉行的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2021年深化醫改工作將圍繞4個重點開展,著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突出推廣醫改典型經驗,強化改革系統聯動和落地見效。推廣三明醫改經驗 加快「三醫聯動」三明醫改以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為切入點,統籌推進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並完善公立醫院的籌資機制、同步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強化醫療機構監督管理、建設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據介紹,三明在推進醫改中遇到的問題與其他地方是一樣的,因此三明的醫改經驗具有普遍推廣的價值。接下來,將建立高效有力的醫改領導體制和組織推進機制,推進「三醫聯動」改革真聯真動,落實政府投入責任,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在公立醫院高品質發展落實落地方面,近期將選擇若干家大型高水準三級甲等醫院為試點,推動醫療技術和醫院管理的升級換代、創新發展,逐步提高四級手術占比、醫療服務收入占比等指標,使醫院的運行結構與運行機制更加趨於合理、趨於良性。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均衡佈局在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均衡佈局、完善分級診療體系方面,將啟動國家醫學中心和第二批區域醫療中心的試點建設項目,並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持續提高縣級醫院的綜合能力。從今年開始,將重點支持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公立醫院高品質發展、重點人群健康服務補短板、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這4大工程,共計14個方向的專案建設。這些工程項目是構建優質高效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對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發揮重要作用。目前,已經確定山西、浙江、廣西三個省份的六個縣為「優質高效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試點縣。試點工作將圍繞當地群眾的主要健康需要,抓住整合型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著力推進強化服務體系整合,強化政府財政投入、醫保支付、人事薪酬等機制創新,強化資訊化支撐工作。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當前,大陸處於常態化疫情防控的階段,「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任務依然艱巨繁重。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既要放眼長遠,落實預防為主的方針,把公共衛生體系作為補短板、強弱項的重點領域,持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的體制機制,又要立足當前,推動加快提升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各項工作。在今年的醫改重點任務裡,要毫不放鬆地做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各項工作,強化基層公共衛生體系,提升重大公共衛生應急和防控能力,建立健全重大疫情救治體系,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創新醫防協同機制等工作任務。

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 將覆蓋13個糧食主產省份的產糧大縣

〔本報特約記者 申鋮 王雨蕭報導〕財政部副部長鄒加怡6日表示,大陸將在13個糧食主產省份的產糧大縣,針對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開展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完全成本保險覆蓋農業生產的總成本,包括了直接物化成本、土地和人工成本,主要功能是彌補主要自然災害、重大病蟲害等導致的損失;種植收入保險主要覆蓋農業種植收入因價格和產量波動而導致的損失。原則上,兩種保險的保障水準最高均可達相應品種種植收入的8「前期我們主要是在6個省的產糧大縣開展試點,這次要逐步擴大到13個糧食主產省份的所有產糧大縣。」鄒加怡說,政策實施將分兩步:2021年覆蓋實施地區約60%的產糧大縣,預計達500個;2022年實現13個糧食主產省份產糧大縣全覆蓋。

12頭領航鯨擱淺浙江臨海海域 愛心急救「海洋精靈」

〔本報特約記者 廖豔報導〕7月6日,浙江台州,12頭領航鯨在頭門港灘塗上擱淺。市民、民警和消防等百名救援力量在現場緊急營救。據報導,其中3頭鯨豚因為擱淺時間較久,失去生命體征,其餘目前狀態良好。剩餘9頭獲救後分別送往台州海洋世界、白沙灣公園、浙江巨集野海產品有限公司暫養,其中在白沙灣公園的2頭狀態良好,已於7月6日晚9時放歸大海。

民進黨執政 失業率創7年半新高

〔本報專題報導〕台灣5月本土疫情爆發,除狂飆的確診數字讓醫療公衛量能備受考驗,全國三級警戒迫使不少店家紛紛關門倒閉、失業人口數大幅攀升,疫情重創國內就業市場,讓許多民眾苦不堪言。5月失業率創7年半新高行政院主計總處原訂每月25日公布最新失業率統計,但5月失業率卻延後至7月6日才公布,一度引發勞工團體質疑違法。對此,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說明,因應全國三級警戒起始日期5月19日落在調查區間,為了更貼近疫情影響勞動市場現況,因此將調查資料標準周延後至5月23日至29日,於7月6日召開「2021年5月人力資源調查統計結果」線上記者會。主計總處指出,5月失業率驟升至4.11%,較4月顯著上升0.47個百分點,不僅來到蔡政府執政以來高點,也創下7年半新高,為102年12月以來最高;而季節調整後的失業率為4.15%,較4月上升0.44個百分點,也是102年10月以來最高,換句話說,失業率回到7年半前的水準。就業人數創43年來最大減幅據統計,5月就業人數1,139.8萬人,較4月減少12.6萬人、1.09%,更創下民國67年調查開辦以來的同期最大減幅。其中,住宿餐飲業就業人數較4月減少3.2萬人為最多、批發零售業亦減少2.4萬人,營建工程業減少2萬人、教育業減少1.2萬人。5月就業人數較4月減少12.6萬人,轉變為「失業者」及「非勞動力人數」兩大族群。主計總處指出,5月失業人數達48.9萬人,較4月增加5.4萬人、高達12.35%,與去年同月比較,失業人數增加3,000人。陳惠欣分析,48.9萬人主要為有工作而未做,且無工作報酬之型態,屬於暫時性失業;這群人等待工作場所恢復營業,像是夜市攤商,就能陸續回到就業市場。至於為何會出現就業人數減少12.6萬人、失業人數增加5.4萬人的落差?陳惠欣解釋,就業減少的人數中,若想繼續找工作,就統計歸類為「失業者」;但有些人選擇乾脆退離勞動市場,成為「非勞動力人數」,重返學生、家庭主婦等角色。5月非勞動力人數總計832.2萬人,較4月增加6.2萬人、0.75%。低工時就業人數暴增60萬人除了就業人數大幅減少,每周工時低於35小時的就業人數高達79.2萬人,比4月暴增60.3萬人,亦創下108年1月開始調查這項數據以來最多。陳惠欣指出,這群人包括受僱的減班休息(俗稱無薪假)勞工、也包括部分工時、自營攤商、無一定雇主的工作者,主要都是受到疫情影響導致周工時減少。6月失業率恐再攀升 政府如何挽救經濟頹勢?陳惠欣指出,以往適逢6月畢業生求職季,失業率較5月相比會再攀升,今年多了疫情衝擊,接下來勞動市場的就業、失業仍將受到疫情因素影響,要持續關注政府相關補助措施、企業營運用人情形,才能對總體情勢做出進一步研析。此外,為防範就業市場萎縮與失衡,勞動部表示,將自7月12日起再度啟用「安穩僱用計畫2.0」,透過鼓勵雇主僱用及勞工就業獎勵雙管齊下的做法,促進勞雇雙方儘速媒合及協助勞工就業。

台灣與疫情前的「正常生活」距離有多遠?

〔本報專題報導〕新冠肺炎(COVID-19)自2020年初爆發至今,儘管變種病毒仍持續蔓延,基於一年多的防疫經驗與疫苗高接種率,全球多國正迎向「後疫情時代」,疫情壟罩下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劇變,因此如何回復疫情前的「正常生活」,為全民所關注。反觀台灣,在去年全球疫情大流行時宛若平行世界,直至今年5月進入三級警戒至今,解封之日還是未知數。究竟,我們與疫情前的「正常生活」距離有多遠?《彭博》:台灣「防疫韌性」第44名全球最大財經資訊公司《彭博》自去年起製作「全球防疫韌性排名」(Covid Resilience Ranking),針對53個規模超過兩千億美元的經濟體,以「疫苗接種率」、「封鎖嚴重性」、「航班載客力」及「開放接種疫苗旅客的自由度」四項指標進行評比,每月底公布最新結果。台灣自今年5月爆發本土疫情後,由原先全球前5名退至第15名,6月28日公布的最新排名中,台灣在整體評比退居第44位,「航班載客力」更淪為墊底。《彭博》強調,過去對抗疫情最重要的指標,是控制新增確診數和死亡數,避免醫療系統不會崩潰,但現在改變評分方式,「是否能恢復疫情爆發前的生活,這樣的能力更為重要」。《經濟學人》:台灣「正常指數」倒數第2英國新聞周報《經濟學人》每周更新彙整「正常指數」(normalcy index),追蹤群眾行為因疫情所產生的變化,觀察對象針對全球五十大經濟體,總計占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90%,人口數占76%。「正常指數」以疫情前的活動量為100作計算基準,分三大領域、八項指標進行評比,而五十大經濟體總體評量則是根據各國成績、經人口數加權平均後的數值。全球「正常指數」在2020年3月驟降,當時許多國家因應疫情爆發急遽升溫,採行了封鎖政策;2020年4月,正常指數只剩35,爾後才逐漸回升。《經濟學人》6月30日公布最新分析,全球「正常指數」目前達到66,而台灣「正常指數」43.7,在50大經濟體中排名倒數第2,僅高於馬來西亞。台灣「運輸及旅遊」低於總體平均「正常指數」分類三大領域中,第一大類為「運輸及旅遊」,細項指標包括大城市中的大眾運輸用量、城市中交通壅塞的程度、以及國際與國內航班數;第二大類為「休閒娛樂」,細項指標包括民眾花多少時間出門活動、電影院票房收入、以及專業運動賽事觀賽人數;第三大類則為「零售與工作」,細項指標包括實體商店客流量、辦公室用量。《經濟學人》分析指出,在「運輸及旅遊」方面,近期各國大眾運輸用量都強力復甦,交通也變得壅塞;雖飛航仍大多受各國政府限制,但台灣持續加強人員流通管制措施下,在航班、大眾運輸、及道路運輸三項指標的成績,皆不如五十國平均。在「休閒娛樂」方面,去年4月各國警戒最為嚴格的時期,電影院、運動館等場所被迫關門,民眾活動量一片死寂,現在雖然緩步復甦,但電影院的人潮恐怕永遠無法回到從前;而還未解除三級警戒狀態的台灣,目前正身處於去年多國的防疫歷史中。在「零售與工作」方面,多數民眾居家辦公、分流上班,減少出門採買可能接觸的風險,Zoom雲端視訊會議、亞馬遜無人機宅配等成為疫情期間新生活模式。大部分白領員工期待日後進辦公室的時數可以維持彈性,辦公室用量可能永遠無法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台灣要回歸「正常」仍須努力疫情時代下,全球面臨嚴峻考驗、無一倖免,政經活動被迫停擺、勞動市場失業、貧富差距加大、新常態的出現,人們原有的「正常生活」被迫改變,最卑劣和最良善的人性都在此刻表露無遺,英國文豪狄更斯《雙城記》開卷語「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彷彿為疫情時代下了最佳註解。然而,疫情不僅反應人性,也考驗政府對於緊急事態的應變能力,《彭博》與《經濟學人》對台灣祭出的警訊,說明目前要回復疫情前的「正常生活」,台灣仍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