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1 年 7 月

從中國大陸農村建設看鄉村復興(下)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教授、行政副校長段兆麟 (四)2021~2025年「十四五規劃」施政主軸「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策略有4項:1.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重點:農業保護,保護耕地加強水利農田建設,強化農業科技智慧農業,質量安全,供給側改革,產區利益補償,農產供給安全,糧食節約,縣域經濟與三產融合。2.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重點:縣域綜合服務,統籌縣域建設,鄉村基礎建設,生活環境治理,鄉村人才振興。3.深化農村改革。重點:城鄉融合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用地市場,土地徵收公益用地,宅基地三權分置,保障進城落戶農民權益,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農村金融與農業保險。4.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重點:建立幫扶機制,防止反貧監測,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鞏固脫貧成果,社會力量參與扶貧。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綱領「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重要項目如下:1.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2.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要點: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打好種業翻身仗,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強化現代農業科技物質裝備支撐,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推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3.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要點:加快推進村莊規劃工作,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全面促進農村消費、加快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強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投入保障,深入推進農村改革。2021年4月29日,全國人大通過「鄉村振興促進法」。將鄉村振興任務從政策面落實到法律面,賦予強制性與恆久性的性質。全文共分9章74條,主要內容為:產業發展、人才支撐、文化繁榮、生態保護、組織建設、城鄉融合、扶持措施等,自2021年6月1日開始施行。鄉村振興執行情形2018年中國大陸「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行鄉村振興戰略:包括意義、要求、功能,及綠色鄉村、鄉村文化、基層治理、民生保障、精準脫貧、機制創新、強化人才、融資增投、完善領導等方面的指導意見。鄉村振興戰略執行情形與問題如下:1.農業生產。這是重中之重的政策。隨著農業科技發達,公共設施完善,機械普及,資材充裕,使得畝產提升,總體產量增加。但是農業用地因城鎮化和工業化大量流失,及氣候異常,使得農業增產受到威脅。2.質量安全。農產品安全及品質普受重視,並制定相關的制度。從寬鬆到嚴格,包括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可追溯制度、有機食品等。問題是驗證效果未受社會肯定,申請驗證者不積極,農村水土資源汙染嚴重,故食品安全制度的實踐不容易。3.三產融合。促進農業一二三級產業融合的政策,正普遍進行。三產融合制度可延長農業價值鏈,從田間生產,經加工處理,到農業服務業。問題是農業融合二三產,需要技術與資本,在農村的工商資本與人才投入,公司與合作社是可行的組織。但其與總量需求比較尚有很大的不足。4.創意農業。改善農業投入、流程,及產出,並發揮農業多功能價值,以提升農業的產值。在都會地區,因有年輕人參與,且引入工商業與文化藝術的特質,故有成功的案例。但大部分地區因缺人才,缺創意元素,仍在起步階段。5.農業組織。新型農業組織主要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因中國大陸每人承包地不到2畝,家庭可耕地比臺灣還小,以致影響耕作效率。成立組織,發揮規模經濟,是有效之計。政府對成立組織制定獎勵的辦法。但農民合作意願不高,故成功運作的案例尚不普及。6.綠色生態。這是對農村環境的要求。為達到全面綠化的總體目標,多數山坡地退耕還林,特別是北京地區。每個城市都規定綠地面積的比例。這也是大陸政府環境政策的具體實現。7.增收脫貧。鄉村振興的基本目標是扶貧脫貧,預定2020年貧困縣除名。脫貧之後進入小康社會。消除貧窮是每個國家政府的基本目標,但因為貧窮有其結構性,又有新貧的發生,所以必須標本兼治。8.人才培育。農業發展以人才為本。經濟發展之初,人才往工業及城市流動,農業及鄉村無足夠且優質的人才。鄉村振興戰略非常重視「新型農民」的培育。鼓勵農校學生下鄉,農村子弟留農。有一些工商業回鄉的青年,參加考察團到臺灣學習先進的農業。台商的機會與風險中國大陸國台辦今(2021)年3月發布「關於支持台灣同胞台資企業在大陸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若干措施」(簡稱「農林22條措施」),是因應中國大陸當前農業及鄉村發展需求而設計的措施。「措施」可分為二大部份:「農企業高效經營」與「鄉村振興進階發展」。台商面對此情勢該如何因應?企管策略規劃常用SWOT分析法,台商對於企業資源的優勢與劣勢了然於心,本文毋須討論。本節擬分析環境的機會與風險。(一)台商感受的機會性1.觀察「措施」提示的農企業各領域業種:農業投入、農場生產、加工與運銷、農業服務、農企垂直整合,皆為台灣的強項,都有成熟的經營模式與技術。其次,就鄉村建設規劃設計,台灣有很多關於農村社區發展、休閒農業區規劃、休閒農場規劃、體驗活動設計的專家團隊,人才多。2.「措施」針對農企業經營所需土地、資金等關鍵生產因素,提出配合措施。在降低經營成本方面,提出多項補助、補貼方案。發行公司債籌資、創業培訓人力、技術服務、農產品質量標準等多項企業服務的措施。3.因體驗經濟思潮而起的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生態旅遊,在台灣發展成熟,已形成重要的農村產業。「措施」鼓勵農村旅遊業態,台灣有豐富的經驗。4.「措施」鼓勵農產分級包裝、加工、冷鏈保鮮、倉儲運輸、批發市場等農產品運銷產業鏈的企業經營。臺灣有現代化的設備與技術。5.台商可從事經濟林生態經營。台灣這幾年發展林下經濟多樣化,如山蘇、山葵、菇蕈類、養蜂等,以及舉辦生態體驗、環境教育活動。中國大陸鄉村林地資源豐富,適合發展林下經濟。6.中國大陸農產品內銷市場非常重要。「措施」支持台商企業與供銷社、協會合作,利於開拓各省市、各縣市的內銷市場。(二)風險評估企業投資經營,風險與營利相伴而生。台商參與大陸農業農村建設及鄉村振興計畫可能遭遇的風險因素有那些?茲分政策面與經營面闡述:甲、政策面「措施」的旨意是為台商參與中國大陸農村農業發展與鄉村振興建設開路,以利台商投資經營。政府政策措施對企業經營是重要的外部環境因素,所以「農林22條措施」的穩定性與持續性與否,影響台商投資意願與永續經營決策。乙、經營面1.「措施」第13、14條規定植物新品種權、苗種場經營、種苗生產經營等項。台灣對動植物種苗訂定「種苗法」及相關規定,台商應謹慎行事,遵守法令,避免觸法。2.農業投資經營與工商業本質上有極大的差異。蓋工廠或開店鋪速效可達,但農業依恃地力與自然力,動植物成長有其生命週期。所以工商老闆跨域經營,須先認知產業的差異性,學習認識新產業,「措施」才能幫忙到位,如果產業經驗造成障礙,可能構成經營的風險根源。3.「措施」有17個條文在協助台商發展農企業。該4個領域的農企業在中國大陸已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台商必須深入了解擬投資農企業當前的產業結構,以決定企業定位及技術、資本、人力投入的質與量,如果投資企業不能正確定位,可能發生無法掌握市場的風險。4.台商參與農林漁牧場經營,投資與營運技術肯定與中國大陸農民很大不同,否則中國大陸農民自己經營就好了。所以台商要思考從事精緻農業的經營型態,諸如設施農業、有機農業、循環農業、休閒農業、智慧農業等,以創造較高價值,並對社區農民起帶頭作用,台商老闆要認真做功課了。台商營農的方向如果不是精緻農業,申請承包農地可能會有問題。5.中國大陸農村政策鼓勵一二三產融合,以帶動農產品原料端,再透過加工、行銷,提升農業價值。這是農企的垂直整合經營,正是「措施」第10條鼓勵的重點。台商應有全盤規劃,技術及市場要到位,台商企業如果不做一二三產融合經營,不但無法做大做強,亦難以掌握產業鏈。6.農場經營產品之間有互競、互補、互助的效果,而形成單一式或複合式的經營策略。台商從事農場投資,必須熟諳農場業務。農場經營如果無法運用產品之間的互補、互助之利,將無法獲取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機會,以上提示事項,台商若無法認知採行,可能構成經營的風險。結論中國大陸自2006年實施新農村建設,歷經「十一五規劃」、「十二五規劃」、「十三五規劃」,以及歷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已顯現解決三農問題的階段性效果。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啟動,及2021年施行的「十四五規劃」,訂立「鄉村振興促進法」,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務期達到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台灣農業高度發展,農村建設富麗創生,已蔚為東亞國家的典範。中國大陸於今年3月發布「農林22條措施」,亟思借重台灣先進的經驗與資源。本文解析「措施」的內容,並分析可能的機會與風險,尚祈國人與台商審慎行事。(轉載自兩岸經貿月刊,本文完結)

加碼「五倍券」,能否振興產業?

■ 理應 (圖/總統府提供) 台灣自7月27日疫情警戒降至二級,隨之而來有多項鬆綁措施,期望讓人民生活逐步恢復正常;但這波疫情來的又快又猛,危及的可不只有人民的生命安全,在疫情下撐不住倒閉的商家、被迫放無薪假、失業、甚至找不到工作的人不在少數。疫情趨緩,疫苗施打逐步穩定,政府該思考如何挽救岌岌可危的經濟頹勢。行政院主計總處6日公佈最新失業率統計,5月臺灣本土疫情爆發後,失業率驟升至4.11%,創下7年半新高,失業人數達到48.9萬人,較4月增加5.4萬人,低工時就業人數(每週工時低於35小時)更高達79.2萬人,比4月暴增60.3萬人;勞動部26日也公佈最新減班休息(無薪假)統計,景氣影響目前全台共計3679家事業單位、多達4萬4973人被迫放無薪假,主要仍以內需型產業如住宿、餐飲業最受衝擊。去年台灣在疫情趨緩時就曾發過「振興三倍券」,今年政府又將以何種方式來活絡市場經濟?7月19日相關單位宣佈,政府正在規劃振興方案,7月26日相關單位依然表示正在研議發放振興券。7天過去了,相關單位卻沒有進展,連民進黨立委何志偉都看不下去,認為跳針式「正在研議」的說法只是在4萬多名無薪假勞工傷口上灑鹽,幾乎是淩遲受疫情影響的勞工,相當不厚道。在此之前,一直主張紓困普發現金的國民黨,還是認為振興也應該直接普發現金最實際。國民黨主席江啟臣認為,普發現金是快速方便有效、成本低、效益高,且經過國際實證後的政策,減少因數位落差或其他背景環境不同造成紓困孤兒。但政府官員表示,「發現金」並不在規劃之中,因振興政策不同於紓困,若發現金擔心民眾會把錢存起來,導致無法真正達到活絡經濟的目的。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22日指出,此次紓困特別預算匡列總金額8400億,執行至今還剩下1600億,去年發行三倍券使用率高達99%,帶來千億以上的經濟效益,國發會已在做關於振興的意見蒐集,考量除了振興,仍有防疫與紓困的任務,不會將1600億全數拿來發放振興券,但原則上不會低於三倍券的「3倍效益」。政院強調一切都還在討論中,但有消息傳出今年將比照去年三倍券的模式,改成「5倍」的振興,何志偉也提出「六倍券」構想,主張應讓民眾用2000元現金換1.2萬元振興券,照顧勞工也照顧內需業者。台灣疫苗緩不濟急的政策已招惹一片罵名,在疫後經濟復甦的關鍵時期,執政黨該怎麼做才能真正給予民眾實質幫助?振興政策能不能及時挹注民眾的需求?姍姍來遲的疫苗讓台灣痛失多少寶貴性命,希望執政黨這次不要再等到更多勞工的生活被逼入絕境才會記取教訓。

【如視我聞】國民黨需要另一個韓國瑜 不然民眾黨會取而代之

■ 盛東 國民黨主席選舉原定7月24日舉行,因疫情影響而延期,中常會28日開會最新決議,黨主席選舉8月16、17日受理登記,9月25日投票;至於現任黨主席江啟臣任期何時屆滿,會中仍沒有定論。一場原先預期轟轟烈烈上演的選戰,被迫在檯面下繼續醞釀發酵,然而這次國民黨該擔心的不只有黨內人士的角逐,民眾黨是否可能異軍突起取而代之,更是全黨應關心的重點。台灣民意基金會6月12日公佈,針對「台灣人政黨認同」進行了全國性民意調查,主要聚焦在「5月疫情風暴下的台灣」,民調顯示,台灣民眾有28.2%認同民進黨、18.9%認同國民黨、15.6%認同民眾黨,另有48.2%之認同為中性選民。民進黨認同者較三個月前銳減15%,相當於流失近300萬支持者,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廖達琪認為,此次民調確實看出民進黨受疫情處理不佳的影響而有「滑坡效應」,民眾黨因臺北市長柯文哲對中央的挑戰而大有斬獲,但國民黨卻也因缺乏正確的角色扮演而未能得分。台灣5月本土疫情爆發後,民進黨因疫情處理及疫苗政策不當,支持度跌落3成並不意外,可是國民黨作為最大反對黨,卻也沒有因此獲益,反而是臺北市長柯文哲以及其領導的民眾黨支持度攀升,國民黨前立委蔡正元認為,這表示在防疫相關議題上,國民黨無法獲得選民掌聲,甚至連深藍選民都未必買帳,這是國民黨面臨的危機;此次造成民調版圖大幅移動的中性選民,原本對柯文哲的民眾黨並沒有抱持太高期待,但柯文哲和民眾黨立委高虹安的表現被認爲超出預期許多,因此反映在民調使民眾黨支持度上升。即使國民黨籍的縣市首長,如新北市長侯友宜和台中市長盧秀燕等人的政績和防疫都廣獲選民青睞,個人的支持度屢創新高,但這些首長的成績卻無法被選民轉移給國民黨中央或立法院黨團,形成結構性的區隔。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趙少康曾在國民黨中常會的專題演講上呼籲「團結,我們都不一定能贏,不團結一定輸」,直接點出國民黨的長久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國民黨看在台灣社會大眾眼裡,就是一個「選前裝團結,選後不團結」的政黨。國民黨主席應是掌握黨機器的重要力量,應清楚自己的定位、堅持自己的立場與論述,如今江啟臣卻接連走錯好幾步重要的政治佈局,各種連鎖效應導致今天這般田地,國民黨積重難返的問題已經到了必須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的時候。然而這個改革的重任應交由誰來承擔?對於已然失勢、支持度屢創新低的國民黨來說,現在應期待的不只是一個足以「一人救全黨」的救世主,而是能銜領著自身領袖魅力,同時更能「確實改革國民黨」的人。韓國瑜當年憑著其理想與號召,幾乎可說是以個人魅力在全台各地掀起韓流,甚至拿下綠營票倉成為高雄市長,但隨著韓國瑜在2020年大選中耗損之後,國民黨不應再期待有一個橫空出世的救世主能夠「一人救全黨」,而是需要一個「專職黨主席」能夠去改革國民黨深層的核心問題。《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認為,這波疫情已經到收尾階段,收尾就是要卸責、政治鬥爭,但民進黨算錯一招,柯文哲犯再大的錯誤,也比不上因民進黨的防疫政策造成700多位同胞失去生命,因此柯文哲「瑕不掩瑜」,民調更直直上升;資深媒體人黃光芹也指出,現在是「亡藍必柯」,柯文哲打的點都是藍營喜歡的議題,原以為民眾黨是一個長不大的政黨,但現在非但博取逾10%多的聲勢,更以囊括整個反綠陣營精神領袖的共主形象出現。國民黨下一步該怎麼走?面對第三勢力民眾黨的節節進逼,國民黨需要另一個韓國瑜,有明確的理念與號召,讓社會看得到、聽得到,但同時更要有徹底改革黨內積習的能力與決心,堅守自己傳統基本盤的立場與論述,不然民眾黨將可能取而代之。

【社論】沒有伯樂 哪有賽場上的千里馬

(圖/體育署提供) 本次東奧雖然只開賽四天,但我們已取得了台灣參賽有史以來最好的成績,很多項目雖然沒能奪牌,但成績卻是跨越式的成長,真的是振奮人心。在奧運這個運動界最高的殿堂,有哪個運動員不想奪牌、取得好成績,但是一個運動員的發掘才是真正成功偉大的開始。依照台灣以往的經驗,台灣的運動員多半是屬於天才型的,與生俱來的天賦,但是由於台灣沒有一套嚴謹運動員遴選制度,往往會流失人才,或在培訓的過程中被迫轉到其他項目,甚至中途放棄運動員生涯的也不在少數。本次的舉重金牌郭婞淳就是很好的例子。原本他是田徑場上的選手,因田徑場上的失誤而挫敗灰心,教練無心一句話問他要不要練舉重而轉換跑道,卻造就一代的舉重女神。據教練表示,對於改變運動項目沒有經過科學數據的分析,只因一時的意念。其實很多運動員只要有運動潛能與天賦的本能,確實可以在很多項目中有傑出的表現,但是卻不一定能在最專長的項目中發揮。以澳洲為例,學生在自一年級開始,每學期都由教育主管單位安排不同的體育項目學習,包括游泳、田徑、球類等等,即使你不一定能成為運動選手,但是也可以在每學期的學習中對體育培養出興趣。另外透過校際間的比賽,相互切磋,在各項目學習的同時,有教練群在旁觀察看各項目是否有表現突出的選手,再重重篩選,直到水準能達到要求,並用科學的儀器加以數據分析,再加上身心調適輔導,不適者就淘汰或調整項目,最後再遴選為項目選手,一般都要6-12年,才能培養出一個選手。台灣很幸運,在基礎的體育與運動項目訓練中,都沒辦法落實基礎訓練,但卻出了很多位世界級的運動明星,但這非長久之計,台灣必須制定出一套兼具科學基礎與醫學基礎的運動培訓制度,還有在基礎選才的部分,一定要有多方考慮,多方條件篩選,公開、透明的選出優秀的人才。若無伯樂,顯現不出千里馬的實力,但伯樂已非當時的伯樂。只有真正的實力展現,才有今日的千里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