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1 年 7 月

林鄭月娥祝賀張家朗在東京奧運會勇奪金牌

〔本報特約記者 劉明洋報導〕中國香港擊劍運動員張家朗26日在東京奧運會男子花劍個人賽中勇得金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對張家朗和他的教練致以衷心祝賀。這枚金牌既是香港運動員本屆奧運會首枚獎牌,也是香港歷史上首枚奧運擊劍獎牌、香港特區成立後首枚奧運金牌和繼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後第二枚金牌。林鄭月娥說,張家朗技術出眾且在比賽中冷靜沉著,在逆境時展現出過人鬥志,最終成功為香港創造歷史,令人振奮。他的佳績證明了香港運動員的實力,讓全港市民引以為傲。「我祝願中國香港代表團在其他項目繼續盡展所長,取得佳績。」林鄭月娥說。張家朗於2016年亞洲擊劍錦標賽奪得男子花劍個人賽金牌,是香港首位在這一賽事奪得金牌的運動員。他還於2018年亞洲運動會奪得男子花劍個人賽銅牌。

「網紅」長沙文旅出「新」 發佈十大暑期文旅產品

〔本報特約記者 楊華峰報導〕「網紅」長沙文旅又上新了。近日,2021長沙市「夏之戀」文化旅遊消費季暨華誼兄弟(長沙)電影小鎮「天宮」星空探索季在華誼兄弟(長沙)電影小鎮啟動,並發佈2021年長沙市十大暑期文旅產品。這十大文旅產品包括湘江歡樂城·懸浮電音節、華誼兄弟(長沙)電影小鎮·威尼斯星空夜遊季、銅官窯古鎮·夢回銅官窯奇妙大唐夜、長沙方特東方神畫·九州潮玩節、長沙世界之窗·大象電音節和瀏陽大圍山·泰國風情潑水節等。今年以來,長沙文旅消費市場回暖明顯,元旦、春節、清明、「五一」等節假日期間,長沙憑藉創新創意與年輕活力,持續活躍在全國「網紅城市」榜單,成為全國熱門旅遊目的地。除了現有暑期文旅產品外,結合「天宮」星空探索季的科技感,長沙正在探索打造「文旅+科技」的長沙樣板。將於近期開展的「智慧文旅尋寶長沙」活動,是一款大型AR真人科技文旅遊戲,擬以湘江、瀏陽河「百里畫廊」沿線景區景點為主線,利用AR增強現實、LBS定位等移動科技,把湖湘文化中的線索和老長沙故事融入到遊戲劇本中,從而實現傳統與現代、遊戲與景區、文化與科技、文化與旅遊的完美結合,讓受眾在探索和社交中瞭解長沙、愛上長沙。長沙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剛說,長沙是「網紅」城市、幸福城市,也是青春之城、火熱之城,無數的榮耀賦予在長沙身上,所以要不斷為長沙開發出新創意元素,為生活在這裡和來到這裡的人們,帶來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給長沙增加更多吸引力。

大陸315個統籌地區開通普通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

〔本報特約記者 彭韻佳 沐鐵城報導〕記者26日從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瞭解到,大陸已有315個統籌地區開通普通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覆蓋全國70%的統籌地區。國家醫療保障局日前印發《關於優化醫保領域便民服務的意見》,明確2021年底前,各省份60%以上的縣至少有1家普通門診費用跨省聯網醫療機構,各統籌地區基本實現普通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2022年底前,每個縣至少有1家定點醫療機構能夠提供包括門診費用在內的醫療費用跨省直接結算服務。門診就醫的頻次和結算量遠高於住院、各地醫保門診報銷政策地區間有差異、直接結算經過環節多,這些特徵決定了門診跨省直接結算對全國醫保資訊系統的支撐能力、運行穩定性和經辦服務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國家醫保局將會同相關部門全力攻關解決這些難點、堵點問題,逐步解決各地醫療保障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推動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加快醫保資訊化、標準化建設,全力推進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工作。據介紹,2021年1至6月份,全國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約339萬人次,涉及醫療費用8.48億元人民幣,基金支付4.65億元人民幣。

第四權應是維持民主法治體系的重要力量

■ 中西雙執照醫師 翁銘佑 第四權是脆弱的人民個體,面對公權力壓迫的重要力量,因此各國的公共電視,都是維持民主法治體系的重要力量,避免國家走偏,人民被蒙蔽。公共電視的擁有者應該是全體國民,英國人口6600萬,BBC一年經費2000億台幣;日本人口1.2億,NHK一年經費2000億台幣,從收視家庭直接收款,不經政府干預。台灣公共電視一年經費9億,預算受政府審核。政府在傳統電視台的相關標案上百億,尚未包含其餘新型態平台,這並不是人民之福。猶記得我們年輕時,看著民進黨青年戰將們,不畏強權,堅持要求「黨政軍退出媒體」,讓民主政治能夠健康發展。如今立法委員成為橡皮圖章,不配合者黨紀停權。網路拉近了我們的距離,卻也可以讓掌控的力量無時差、無緩衝的,直接打到我們身上。我看到青年在低薪和高房價夾縫中過日,已沒有當年能塑造民進黨改革青年的養份和空間。生活侵蝕著人們的時間和意志,疫情造就的服務業蕭條和青年失業率,能喚醒多少不受影響的社會中堅份子,塑造對下一輩友善的政治與經濟、與社會參與論述的環境呢?(轉載自翁銘佑臉書)

一則啟事的啟示

■ 媒體人 逆風的烏鴉 中時昨天(24日)報導了關於高端疫苗因為放大製程,導致疫苗品質不穩定,有高達82%被退貨的新聞。新聞出來以後,高端說要提告,於是今天中時出現了這樣一則啟事:「《中國時報》前項報導均有所本,新聞來源包括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國政基金會公開記者會,以及相關專業人士的訪談,重要採訪內容也有錄音,為求報導周延起見,記者於新聞刊登前1日,曾分別以手機、line等通訊方式,5次連絡高端疫苗執行副總兼發言人李思賢查證,並以line簡訊告知報導內容大意,表達採訪之意,但到當晚10點截稿前,仍未得到高端的回應。」我不想在這篇文裡辨正報導內容孰是孰非,但想談一下這則啟事給我的一些感想。可能很多人覺得,現在新聞自由,要報導就可以報導什麼。但其實以我近二十年的記者經驗,這幾年可以說是記者採訪最困頓、遇到的阻礙最多的時候。政府對於各種訊息採取差別對待,只對自己友善的媒體主動提供訊息也就算了。更糟糕的情況是,即使媒體獲得了新聞訊息,只要是對其不利的新聞,被採訪方也會用各種方法刁難、抵制,以致新聞難產。你可以不喜歡中時的作風,但在新聞處理上,中時在這則新聞的處理上已經沒有甚麼可以挑剔的。前已經聯繫高端很多次,但對方還是不願意回應。試問如果對方一直不回應,中時是應該放棄這個新聞嗎?又或者是等幾天、有了正式回應再做?一般人可能會覺得,等個一兩天無妨。但採訪對象「抵制」不利新聞的手段,其實不只「相應不理」一個,更惡劣的,是把訊息提供給友好的媒體,不但破了獨家,而且搶先一步帶風向。如果是如此,記者情何以堪?而這些政府高官或者被政府庇佑的共犯結構,其實就是刻意用這些方式來逃避媒體監督:如果因為問不到回應而放棄報導,是讓它們如願:如果你還是報導了,他可以說你偏頗或者沒有平衡、沒有查證,甚至可以告你。這就是現在握有權力的人,對待媒體監督的方式。古早以前(其實也沒多久,大概就是蔡英文上台以前),不管藍綠政府,媒體和採訪對象大概都有一個默契,就是媒體去問一個新聞,採訪對象可以證實有、沒有或者以「不便回應」來回應,最低限度,說謊的機會不多,最多就是有所保留,不會和盤托出。但現在情況完全不同,採訪對象有的說成沒有、沒有的說成有的是常態,相應不理,讓你寫不成新聞,或者等你寫了新聞再來到打一耙的,更是所在多有。中時遇到的,大概就是最後面這種情況。媒體是權力的監督者,某種角度看,媒體本身也是權力者,所以也必須受到監督,這是我百分之百贊成的事。但是當權力者把應該提供的資訊變成稀有財,選擇性地提供或者不提供,把媒體當成它的傳聲筒,這就不是一個健康的事情。而這樣不健康的事情,在當今的權力體制底下,卻已經成為常態。(轉載自逆風的烏鴉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