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1 年 8 月

三倍券創造千億經濟效益的假象

――大部分人沒學過經濟學、政府不要呼弄我們、也不要裝懂 ■ 台大農經系教授吳珮瑛 目前為因應疫情擬發放一千換五千的五倍券,首先,用一千換五千讓民眾感覺錢「好像」變五倍大,其實民眾的錢元沒有變成五倍大,是變四倍而以,因此名稱就呼弄我們。因為實質上,我們領的五千中有一千被政府收走,這些錢十之八九是被政府存起來,或不知去向、如以2,300萬人算,就收走的230億元,比較可能是存起來、不管是誰存起來,且可能存起來的人是原本就比一般百姓有錢,所以更不需動用此一額外之財,政府念茲在茲深怕百姓將錢存起來無法創造經濟效益、政府(或這些大咖)存起來就可以創造經濟效益,真是騙鬼!你們的經濟學知識如果知道存錢會降低經濟效益,誰存都是降低,且百姓就算年底前未花完,明後年也會花,大咖一輩子都不缺這些錢、所以存起來基本上可能完全沒有機會花。現在的團隊是要下台了嗎?何以如此急、更何況年底花完的五千元也還算不進今年的效益,因為店家收到大筆券兌換來的錢,不可能在年底就同步花完,不知要滾幾輪的後端店家所收到的錢,他們對經濟的貢獻不知何時才能計入?此外,百姓要去領三(五)倍券的一千元,在百姓的立場是支出,請問這230億是政府的收入嗎?是什麼收入?政府的收入是來自林林總總的稅、捐、費及各式各樣的收入等等,請問向百姓收取的1,000元既非稅、捐、費,難不成是「獨占及專賣收入」,果是如此豈非更自打嘴巴,因此項收入是「中央政府為增加國庫收入或節制生產消費」,政府都怕百姓不消費,還幫他將一千元存起來,法律人是不知這樣的矛盾嗎?政府口口聲聲去年的經驗是限制券在年底用完、創造了千億元的效益,一般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效益是以國內(民)生產毛額的增減變化表示,而整體的國內(民)生產毛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或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白話文的意思是前者為屬地,只要台澎金馬創造出來的產值均算,不論是本國人或外國人的貢獻都涵蓋在內,後者是屬人,台灣人會到處做生意,所以盯著人不論他在世界哪個角落所創造的產值都算,關心三(五)倍券的經濟效益,GDP的數值比較有意義。而GDP以支出面衡量主要有五大組成,分別為民間消費(C)、政府消費(包括貪污)(G)、資本形成(I)也就是公私部門的投資、輸出(X)及輸入(M),簡言之,GDP=C+G+I+X-M,GDP不是僅看總額,現在三(五)倍券要看的重點是民間消費(C),然政府僅說三倍券創造了千億的效益,並沒有清楚告訴我們,創造多少民間消費,因為我們不預期口袋多了2,000元會有什麼投資,其他項目更與此無關。由主計總處的資料可知2019年的民間消費為9,885,165(百萬元新台幣、後續單位同),而發放三倍券的2020年、此項目為9,608,671,減少了2.80%;2019年政府消費為2,656,205、而2020年為2,770,148,增加4.29%;2019年資本形成為4,463,678、2020年為4,688,389,增加5.03%,看來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貢獻不少;而2019年輸出為12,022,294、2020年為11,620,614,減少3.34%;最後2019年的輸入為10,094,817、而2020年為8,921,582,減少11.62%。整體GDP在2019年為18,932,525、而2020年為19,766,240 ,成長4.4%。所以政府最喜歡拿出來吹牛的就是整體的經濟成長率,貿易總額(進出口合計)由2019年至2020年是減少的,更別提與三倍券直接影響的是民間消費也是減少的,所以號稱三倍券所創造的千億元經濟效益是藏在哪裡?GDP的增加全然是來自和政府的消費(G)及投資(I)二項目,如果時間拉更長由2018年觀察起,政府消費則由2,623,385一路提升至2020年的2,770,148,增加了5.59%;而資本形成更是可觀,由2018年的4,085,901 增加至2020年的4,688,389,增加了14.75%,堪稱創造GDP成長的重要推手,因為此二項目高比例的增加,才使得GDP之正成長得以屹立不搖。如此我們更關心,政府消費及投資的去向,是天女散花、顧樁綁竿、雨露均沾、見者有分抑或淘空地基?執政團隊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你們不也是在地上行走的人群,怎如此不知、也不會觀察一般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及行為?讓消費者因多了得以做各式自由隨時運用的一筆錢,是為消費者創造最大滿足感的來源,而百姓的滿足不正是支持你們執政滿意的重要根源,綁手綁腳施捨給予並非每個店家都會收的五千元,其中再夾著三張千元大鈔,你們是假設收到錢的都是貴夫婦,所以出手都是千元大鈔,貴夫婦是刷卡不眨眼且完全不缺你們這四千元的一群,難不成你們被這些貴夫婦環繞久了而忘了外圈人的生活方式?最後,最愚蠢的政策是一個相對高之行政成本的政策,這些包括印製券所需要的二十多億元,除了這些實質支出外,領券可能的群聚風險、領券所耗的時間(時間就是金錢,這不是說說而以,否則不用蓋高鐵),使用期限及店家對券使用方式的限制,又製造一堆券、塑膠套及信封等垃圾等都是執行五倍券的行政成本。三倍券如果真的創造千億效益,這些效益正好用來處理印券所製造的垃圾,這些也都計入GDP的政府消費或投資。果是如此,拆掉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考試院及監察院,台灣三、五年後經濟成長率必然大增。(轉載自東華大學教授施正鋒臉書/本文作者為施正鋒妻子)

再不訂燃油機車汰換標準 台灣將無法降低碳排放量

■ 本報特別報導 台灣一度被稱為機車王國,不管是生產製造或者是使用者都居世界之前茅,著名的機車河在台灣處處可見。 (圖/本報資料照) 每天,在我們生活裡,總有令人討厭的烏賊車出沒,這些車輛所排放出來的廢氣,不但讓城市的空氣品質變差,也造成城市嚴重的熱島效應,人們呼吸的健康也受到影響。不論是機車每跑一公里,排放的二氧化碳是22.9公克,汽車跑一公里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約是81公克,這還不包括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及硫氧化物等其他有害廢氣。目前國內機車數量超過一千萬輛,每年產生的一氧化碳就高達三十三萬噸。去年度行政部門暫緩施行2035年禁售燃油機車目標,並將七期燃油機車納入環保補助範圍之後,近期燃油機車業者的施壓目標則是要求免除燃油機車的貨物稅,而財政部則強調燃油機車雖已不是奢侈品,但為了改善空氣品質,仍應課徵貨物稅。這就是政策上仍然是在支持著燃油機車存在的理由,也是政府屈服於業者,不敢大刀闊斧的改革證明。對未來的交通工具來說,使用乾淨無污染的能源是必然的趨勢,政府在推動相關政策時,如果能營造完整的周邊環境,自然就會有所謂的供需市場出現,消費者也會去衡量,哪種是對自己比較有利的消費模式,畢竟補助只是一時的吸引力,要把完善的綠色網絡建構起來,才能夠真正地推動綠色交通,還給城市寧靜與乾淨。如果有一種交通工具,可以享受輕巧便利,卻又不會排放廢氣,那該有多好?實際上,的確有這樣的交通工具存在,那就是電動車輛,不過為什麼會不普遍呢?真是令人好奇……

奧運是一時的 發展全民體育才是長期的

■ 理應 台灣在這次的東京奧運風風光光的得到了2金4銀6銅的成績,但激情過後還是得面臨台灣體育發展的現實問題。這些在賽場上努力拚搏的選手,接下去要何去何從?這是在台灣體育界存在已久的問題,由於選手的運動壽命有限,政府在培育出一位傑出的選手後,不能不考慮選手自賽場上退休後的問題。當然有些選手可以擔任技術傳承的工作,如教師、教練等工作,作為培訓後進的工作而努力,或者進入更高的學術研究機構,對運動技能做更深入的學術研究。但多半會遇到困難,如學校是最基層的運動員培訓及遴選單位,可是學校對運動員擔任教練或基層培訓員的聘僱制度至今仍未制度化,對於運動員的保障制度不夠建全,因此,對退役下來後的工作擔憂不穩定,這就是隱憂。其實培養一個運動明星很重要,但並非發展體育的唯一目標,發展全民體育才是重點。一個運動項目的普及跟興盛,對政府的體育政策非常重要,應該以「全民體育」為最高目標。其實要落實「全民體育」絕不是針對幾個項目來發展,應是從基礎教育開始,滲透到一般的教育中,這樣才能發揮作用。每個人都從小接受體育訓練,至少有一兩下專長的體育項目,雖不一定能達到選手的水準,至少培養出單項體育發展的因數,不能成為選手,至少能成為該項目的支持者或粉絲,作為發展的群眾基礎。台灣長期不重視體育發展,哪一個在學生時期的體育課沒有被主科老師借來補課或考試的,幾乎少之又少。而體育有優秀表現的學生都被視為「不喜歡讀書或成績不好的學生」才從事體育活動,哪知道世界上優秀的運動選手,有多少都是出自世界知名的學府,在世界上許多知名的學校也都向運動優秀的學生提供獎學金。這樣的體育發展模式,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方向。

【社論】5倍券真能振興經濟嗎?莫把人民當傻瓜

(圖/翻攝自Unsplash圖庫) 立法院已淪為行政院的橡皮圖章,即將於9月發放的5倍振興券,再次成為人民的箭靶,但行政院無視人民反對的聲浪,一意孤行,強迫人民要吞下去。蘇貞昌強調,發3倍券或5倍券之所以比發現金好,是因為限期使用,現金就不可能限期使用,甚至會被存起來;而3倍券、好處就是很多商家,甚至於很多地方政府都還會加碼,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甚至到加油站去都還可以有折扣。但是許多人民因疫情的影響,都緊縮消費,對於高額的消費都暫時停止。因這次疫情期間持續過長,許多民眾都僅能控制在基本的消費,所以多麼期待能發現金,因這些民眾的消費模式都是在一般基礎型的場所,如攤販集中市場、路邊攤、小吃店,但是這些店基本上都消費不高,也有可能不收5倍券,也沒辦法找零。根據上次發行3倍券的經驗,大型的企業機構、商場、百貨公司、餐廳等都是消費券最大的得利者,所以他們可以推出更多的優惠方案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金字塔頂端的企業跟客戶也許能直接受益,提高營業額,但是小商店可以嗎?路邊攤可以嗎?對於一些小額經營的店家有振興到嗎?依行政院統計,以前發3倍券的時候,成本大約花掉20億,還有行政費用等,那五倍券又要花多少呢?有達到振興的目的嗎?經濟部會拿出去年3倍券效益評估報告,說產生的經濟效益「上看千億元」,看了是讓人傻眼,這種評估結論莫說談不上任何專業,連常識都缺乏,只是官場上拿來忽悠長官、欺騙社會之用;真正讓人好奇的是:財經部會怎麼會沉淪到這種報告都拿得出來了?國民黨立委李貴敏直言,蘇貞昌不知道嗎?蘇揆團隊不檢討也不報告嗎?怎麼還有臉堅稱去年3倍券有多好,吹噓成功創造1000多億元經濟效益?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嗎?李稱,尤其行政院不知檢討,堅持錯誤的政策,不願正視弱勢人民急需現金的實際需求,還辯稱透過數位支付可以「保守推估」的整體消費效益,這種執政的傲慢到底從哪裡來,是真把人民當傻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