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視我聞】台灣電子支付系統落後是壟斷還是政府不願意開放?
■ 映丞 (圖/翻攝自Unsplash圖庫) 記得有一次到甘肅去參訪,在張掖丹霞地貌景區看到一塊石頭,彩色的很漂亮,是幾個當地居民販賣的,10元人民幣,我很想買,但是身上沒有現金,販賣的大姊竟然跟我說可以用手機支付。想想在大西北沙漠中的丹霞地貌區,竟然電子支付也行得通。對於電子支付,不得不稱讚大陸對電子支付的發展,領先台灣太多了。以往到大陸前都需要先兌換人民幣,但是近幾年,只要帶好手機,在大陸吃喝玩樂住宿都解決了,號稱電子業發展領先世界的台灣,為何電子支付沒能快速發展,當然這個問題不單單是電子技術的問題,政策是否支持與人民接受度如何也有相對的關聯性。其實台灣發展電子支付系統的技術絕對沒有問題,只是政策上沒有強而有力的支持,雖然台灣也有零星的幾家企業在推動,但是都不成氣候,主要是人民的接受度不高,可用來支付的店家不多,但為何店家不願意讓客戶使用主要有幾個原因:1、電子支付平臺的手續費過高,店家不划算。2、申請兌現的時間過長。3、設定手續繁雜,使用不方便。4、電子支付經濟體過小,信任基礎不夠。政府政策沒提供保障,民眾沒信心。目前台灣的電子支付都不是以銀行業者直接經營,反而是以通訊業者、超商的APP為基礎發展出來的,目前比較知名的有LinePay、街口支付、ApplePay等。其實台灣的悠遊卡跟一卡通,由於是政府單位經營,民眾比較有信心,若以此為基礎,經過實名制再綁定手機就可以成為很大的支付平臺,再擴大可使用的商家範圍,應該就可以普及化。讓民眾養成不用實質貨幣支付的習慣,改用手機支付,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現代科技社會應有的典範,以後再也不怕現金遺失的風險,只要一支手機,就可行遍天下,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