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1 年 9 月

2022選微鏡(2)靜觀北市選舉 兵家必爭之地

■ 本刊特別報導 2022九合一的選舉,最為人矚目的應該是六都的參選人選,因六都中,台北市與桃園市的柯文哲、鄭文燦已連任兩屆,無法再參選,所以接班人特別受到重視。台北市因柯文哲原先以泛綠自居,但自第二屆連任後就與綠營脫節,並成立「台灣民眾黨」,遊走在藍綠兩黨之間,並扮演關鍵第三者的角色。相信在本次的台北市長選舉絕對不會缺席。原先大家都推測,可能是以現任副市長黃珊珊為第一人選,但是柯文哲似乎不是這麼想,因柯文哲的合縱連橫的政策,在台北沒有黨內有把握的人選可能與別的黨派跨黨合作,也有傳言柯文哲可能跟時代力量黃國昌合作,也有消息透露「聽說柯文哲可能跟韓國瑜合作」,這都不能忽視。國民黨備戰2022台北市長選舉,目前以青壯派立委蔣萬安代表藍營出戰的呼聲最高。國民黨台北市黨部主委黃呂錦茹6日表示,蔣萬安已回應要參選2022台北市長,同時台北市議員羅智強也表達參選意願,更不排除「強強聯手」。民進黨原先呼聲最高的是現任衛生福利部的部長陳時中,因在疫情初期控制得宜,支援度曾經高過八成,被民進黨視為明日之星,雖然自己沒明確表達參選的意願,但是也多次聲明聽候黨的安排。但是最近因「疫苗事件」支持度已跌至五成左右,若再處理不當,支持度有可能再降。綠營中還有何志偉、吳思瑤、林右昌、林智堅都有意願,在選前提名的角力恐再生波瀾。

重機再闖禍,管理辦法應立即修改

■ 本刊特別報導 (圖/翻攝自Unsplash圖庫) 8月中旬,台東市中華大橋一名重機騎士自撞安全島身亡,重機在300公尺外人行道被發現,警方研判因高速撞擊後噴滑;8月26日上午,新北市北宜公路一名重機騎士疑似過彎失控,接連撞上對向兩輛水泥預拌車,當場遭到輾斃。短短半個月內兩起重機騎士死亡事故,頻率之高,顯示重機騎士用路安全問題已極需要受到關注。台灣隨著民國 96 年與 101 年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的兩度修法,汽缸總排氣量逾 250 立方公分之大型重型機車,目前已可行駛於包含國道三甲在內的快速公路,但仍不能行駛於高速公路。重機騎士要求開放行駛高速公路的聲浪仍持續湧現,但愈來愈頻繁發生的重機騎士交通事故,用路環境與用路人的駕駛觀念或許應最先受到檢視。汽車是「鐵包肉」,而機車是「肉包鐵」,機車包覆性較汽車明顯不足,一旦發生擦撞傷害、交通事故易造成嚴重傷亡,危險性遠高於汽車。其中,在重型機車與普通機車方面,臺北市交警大隊曾統計107年度機車事故,發現每萬輛事故率大重機為249.2件、其他機車(普重機+輕機)為245.4件,肇事率雖然相近,但死亡率大重機卻大幅上升,每萬輛死亡率大重機為2.73人、其他機車為0.33人,「大重機事故死亡率是普通機車8倍之高」。警方認為,大重機操控性能及車身結構均較普通機車優良,但死亡率異常飆高,關鍵因素即為行駛「速度」。交警分析106至107年大重機事故特性發現,大重機騎士死傷年齡層以30-39歲占27.9%最高,性別以男性占97.4%最高,易肇事路段為市民高架道、竹子湖路、民權東路6段、環東大道等,多發生於市郊及高架道路,主要肇事原因則為「未依規定讓車」、「轉彎/向不當」、「未保持安全距離」、「超速失控」等。警政署去年統計,近5年機車肇事件數占交通事故總件數均超過5成,且去年54.26%創下歷年新高,其中A1類(指造成人員當場或24小時內死亡)機車駕駛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為1100人,較前年增加219人(+24.86%),占道路交通事故總死亡人數1849人的59.49%。綜觀近5年各種機車駕駛人致死率(死亡人數/死傷人數),「大型重型機車」致死率平均為「普通重型機車」的5.6倍,為「輕型機車」的4倍。高工局曾做過一份研究指出,台灣用路環境應優先執行改善部分,包括提高標線/字之抗滑性能、不在彎道或轉彎處使用標字、定期檢查道路表面是否有裂縫、坑洞、清理路面油漬或碎石,以及增加鋼板伸縮縫表面的摩擦力、避免在彎道前及車輛轉彎處設置鋼板伸縮縫、避免將伸縮縫設置與行車方向交角小於 45 度、強風頻繁路段加密設置標誌等,以減少機車事故之發生。在交通執法方面,除用路人本身騎乘大重機時務必提高警覺、依速限行駛、穿戴保護自身安全,警方也應針對「酒後駕車」、「闖紅燈」、「嚴重超速」、「逆向行駛」、「轉彎未依規定」、「蛇行、惡意逼車」、「機車行駛禁行機車道」及「機車未依規定兩段式左轉」等重大交通違規加強取締,並透過區間測速科技執法,遏止超速危險駕駛,以降低重機交通事故傷亡。

【社論】Delta變異株入侵社區與校園 疫情恐升級

中秋假期將近,可是這個假期應該過得很不平靜,由於Delta變異株入侵新北社區與校園,可能這個假期會泡湯,至今已有16所學校做預防性停課,7369位學生受到影響。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稍早在臉書發文,「不明感染源的Delta變異株確定入侵社區和校園」,他坦言,這是很早就知道的事實,不管邊境管控再怎麼嚴格,台灣終究還是得面對Delta變異株的入侵,「來的比預期中早很多」。9月份是台灣的開學季,各級學校陸續開學,但是對於台灣疫苗數不足,學生族群幾乎都是屬未施打的族群,甚至教職員工未施打也不在少數,台灣經歷約兩周的低確診數,但是從機師的染疫突破,到校園染疫,疫情恐再升級。新北幼兒園群聚案至9日已累計27人染疫,其中新北市板橋某社區大樓傳出有6例確診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幼兒園群聚有擴張到社區,該大樓裡除台大麻醉人員確診,及一名埃及人暫被列為境外移入個案,另還有一戶人家確診,總計該大樓有6人染疫,新北市府已清空,準備400間集中檢疫所供使用。另一個重要問題是感染源尚未確定,還有多數感染的都是幼童,須由家長陪同隔離,這又是可能的被感染群族,真讓人憂心。至於是否升級全國警戒?陳時中回應,「疫情沒控制住,會考慮升級」,至於是否會改變疫苗政策?陳時中說,仍以第一劑覆蓋為主要目標。

BNT疫苗從學生和18-22歲「先於」中壯年施打 絕對是錯誤政策!

■ 中西雙執照醫師 翁銘佑 18歲以下青少年,染病後風險極低,只有少數罕病或高風險需要施打。若在學生族群中施打的目的是為了「阻隔」Delta傳播,那也完全期待錯誤:一劑疫苗對Delta的「有症狀」阻隔保護力只有33%,對「無症狀」染病傳播的保護效果更低。對於R0值高達6~7的Delta病毒來說,疫苗30%的阻隔力效果薄弱。更何況最近報導也指出,疫苗突破的感染病毒量和自然感染相去不遠。只要有學生確診在校內群聚染疫,不管有沒有打滿疫苗,結果都是一樣:全校停課。所以疫苗施打的重點不是學生,而是學生的年長家人!疫苗施打順序的兩大策略:重症減災:英國:完全照年齡和高罹病族群打維持社會功能:美國:警消醫護+社會運作工作者,但絕對沒有國家是先打學生。7月時我多次在文章和節目呼籲:抗體濃度在疫苗施打後3-4-5個月會迅速下降,面對Delta不可能有群體免疫,政府必須認清現實,調整策略。英國牛津AZ疫苗的首席研究員,安德魯.波拉德爵士在8/12公開發表:對Delta的群體免疫是神話「mythical」。我希望能讓更多民眾瞭解,當下的工作應該是努力讓重症率高的族群打滿第一劑,還有很多青年中年民眾尚未接種疫苗,他們才是會影響社會正常運作的重要分子。政府也必須立刻討論修訂新規範:現今的停課標準太可笑,三級四級警戒的標準也非常籠統粗糙,完全無根據可言。不同「疫苗施打率」下,能容忍的病例數絕對不同。可用重症人數來反推社會隔離政策強度,機動調整NPI (非藥物公衛措施)的強度。錯誤的策略會讓台灣到貨有限的疫苗,施打在相對無用的地方,對Delta病毒的「社會韌性」會減少。將導致社會封鎖時間延長,更多經濟和升鬥小民受害,永遠無法正面談論「與病毒共存」。(轉載自翁銘佑臉書)

專家:台北只是還沒爆發 雙北沒資格防疫不同步

(圖/本報資料照) 〔本報綜合報導〕新北幼兒園群聚基因定序為Delta變異株,新北市9日起實施餐飲禁內用一周,但台北市並未跟進;毒理學專家招名威認為,「雙北一日生活圈」不是口號,而是事實,雙北市根本沒資格防疫步調不同步。招名威8日在臉書表示,「我實在看不出來台北市不同步升級的理由」。他認為,「雙北一日生活圈」不是口號,而是事實,既然基因定序結果已出爐,面對肆虐全球的Delta變異株,「難道不用從嚴辦理,謹慎處理嗎?」招名威認為,案16160(埃及籍家長)、案16145(案16160小孩)和案16158(台大麻醉科護理師)的Ct值都很高,來源是哪裡?目前疫調未完成,怎麼可以說切割就切割?新北Ct值30以上是傳染源,台北Ct值30以上就是二個月前殘留的,你覺得這樣說得通嗎?招名威憂心直言「真的以為台北沒有案例?只是還沒爆發而已」;而對於雙鐵為疏運中秋連假,開放原本未出售的2成座位,讓車廂可坐到全滿,他也認為「這政策最好儘快修正,不然後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