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1 年 11 月

疫後重生

■作家 林立青 (圖/翻攝自林立青臉書) 昨天(10/31)台灣啟示錄播出了剝皮寮在疫情期間臨危受命的故事,在臉書上刷了一排,萬華的鄉親們看了感觸良多,那段時間每天忙著到處跑,經過時總是特別難受,原本拿來辦展的剝皮寮展間全部停了,只剩下拒馬和包得緊緊的醫護。萬華的商家們這陣子開始受到矚目,總統前往兩喜號招待貴賓,這不是第一次,去年捷克議長來,一樣由兩喜號送餐,這家魷魚羹早就已經是萬華的傳奇,許多相關的故事和回憶充斥著這一兩代人,今年剛好是兩喜號的100歲生日,百年前僅18歲的陳兩喜用扁擔挑著魷魚羹來到艋舺,由於一碗裡面有爽口魷魚加上手作的魚丸,成為了和名字一樣「一碗兩喜」的傳說出現。這也成為招牌,扁擔後來慢慢成了攤車,又成為了露店,兩喜號也和其他老店一樣,後來搬入了龍山商場,第二代開始出現了米粉炒,有吃有喝有了更多的服務和小菜,攤商總是在有了固定的位置以後慢慢增加品項,作吃的會嘗試新的口味,生意越來越好。很長一段時間裡面,兩喜號在龍山寺前,是拜拜後很適合來上一碗的回憶。迎神的大鬧熱日子,農曆年到元宵,那裡的人潮不曾斷過,需要兩三班人輪著做生意,見證萬華的全盛時期。直到龍山商場被拆,地方上出現一個傳說:市政府發文要攤商代表前去開會,然後趁著店家男人們前往市府的時候「天賜良機」動用強勢警力拆掉所有攤位,那時候的警察從女人先開始往死裡打,傳說是不是真的已經無從得知,但兩喜號的第三代從此失去了攤位,也在那天強拆的日子裡被痛毆一頓。那時代沒有這麼注重人權,龍山商場的拆除被說是斷了艋舺的風水氣運,觀音佛祖座前的商場拆除,連同剝皮寮的原居民遷出,這裡失去了風光。那段日子裡,失去起家厝的兩喜號只能從路邊攤開始賣起,第四代說,那時候必須在晚上倒垃圾叫父母起床擺攤,只有一天一天努力擺攤,才有錢賺,困境之下,拚的是努力,好不容易在後來的廣州街有了店面,又因為房東而搬遷,兩載三載始終圍繞著龍山寺而開,這樣的堅持終於迎來了台灣人重新看待自身文化的機會,兩喜號相傳三代的故事,被各大媒體看見,越在地就越國際,懂得行銷以前,要先懂得自己。先祖之名的招牌隨著愛台灣的口號,被行腳節目、電影製作看見,兩喜號帶頭改變,將傳統小吃轉型成為地方的驕傲,裝修店鋪,打造質感,所有的店員都有制服頭巾,又保證衛生乾淨。去年疫情期間,兩喜號挺住腳步,成為宴請外賓時的台灣代表小吃,他們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回饋社區,送物資,送自己賣的魷魚羹等等,今年疫情,兩喜號保住員工,提供外送選擇,甚至有了外送員取件的保溫區。保證品質與名聲。而今,那個扁擔的少年祖先名字已經被後代發揚光大,兩喜成為宴請外賓的首選,既有雙方互惠的意涵,又代表了碗中百年來的兩種美味。不止是國宴級的小吃,更重要的是兩喜號所代表的故事,那種精神勵志且榮耀。(轉載自林立青臉書)

《梅克爾的一生:她比多數人更知道什麼叫做政治造成殘酷的分離》——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之梅克爾

■資深媒體人 陳文茜 2021年10月26日,梅克爾收到了一封信: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依憲法規定於卸任儀式上,向梅克爾遞交了任期結束通知書。那一天,梅克爾滿67歲又三個月。1961年8月13日柏林圍牆築起。那一年梅克爾才7歲,她們一家剛剛穿越東西柏林界限回到老家漢堡拜訪外婆,接著從巴伐利亞一起旅行回來。回家的沿途上梅克爾的父親已留意到附近森林架起了一大片刺網,不尋常的士兵在東西柏林邊境穿梭。幾天後,邊境關閉了。長達167.8公里的圍牆築起。8月13日,那一天,歷史變色了。幾年前卡斯納牧師選擇全家移至東德傳教,為了和受苦的人在一起:他沒有料到狀況會變得如此糟糕。這一次哭泣不只是信徒,還包括牧師自己的妻子。她想到此生可能永遠再也見不到母親,哭了一整天。那一年梅克爾才七歲,她和眾人在教堂裡禱告,一本梅克爾傳記中提到她「快要暈過去了」,因為一切那麼絕望,而且眾人皆無能為力。直到二十五年後,1986年,梅克爾才因學術訪問,第一回再被准許抵達西德。生離死別,從7歲到32歲,當然深烙她的心中。一回頭,她的童年全在牆的另一邊:而所有外婆等曾經最熟悉的親人,幾乎皆已成為一座座無聲的墳墓。漢堡是她的誕生之地,那裡已經沒有熟悉的痕跡:東德小鎮是她的成長之地,但卻是父母後來一直希望她有機會離開的地方。那一道1961年突然築起的牆,割斷的不只是兩個德國,包括她的人生。再隔3年,蘇聯破產,東歐革命一一崛起。從1989年初波蘭團結工聯罷工,一個又一個骨牌效應……1989年11月9日50萬人聚集柏林圍牆。那一天,誰也沒有料到,革命來到東德,一道冷戰最重要的象徵之牆。那一天梅克爾本人也不在現場,她完全沒有準備,據說當時她正在泡土耳其浴。歷史像風一樣吹過來,吹一個方向,就是生離死別:再吹另一個方向,什麼標誌都沒有了。銅像被拉倒,人生的某些連結也重新開始。德國統一三十一週年時,梅克爾以總理身分慷慨激昂説話。這非常不是人們熟悉的梅克爾,她替所有的東德人説話,包括因為父親的選擇陰錯陽差成為「東德人」的自己。「東德人渴望自由,可是所有屬於他們的記憶皆消失了,他們迎來了新的時代,卻發現自己跌入另一個死胡同……他們得透過各種行動及實踐証明自己是真正的德國人,……德國人分為兩種,一種是不必証明理所當然的德國人,另一種人卻得經過許多努力……而只要有人不同意他們的見解,那個符號即浮現了,哦,她是:東德人。」生活在東德而且被迫與世隔絕的梅克爾,當然是感慨萬分的。約莫學校十年級時,她已經擁有一個自己的小收音機,偷聽西德的新聞,西德內閣成員在她小時候,已對這些重要人物的新聞事蹟,倒背如流。在卡斯納牧師家中,每日必看的電視是「西邊的新聞」。也從十年級開始,梅克爾愛上了旅行。這好像是我研究幾個重要歷史人物的類似軌跡:好奇心,自小就希望接觸外面的世界,冒險。丘吉爾、小羅斯福皆如此。才十年級的她,已經搭著中歐火車去了布拉格,布達佩斯、索菲亞、黑海之濱。在國外,她買的第一張唱片是Beatles,她對古典音樂的喜愛似乎是從政之後。或許對梅克爾而言,那些美國、英國歌手的流行音樂歌詞中,有她渴望的聲音,她需要的寄托,她欣賞的開放語言。如今,梅克爾快要完全從全球政治中消失了。她在德國統一三十一週年紀念會中,説出了她擔任總理16年,不方便道出的心中痛楚。歐盟近期最後一次她以德國總理身分出席的高峰會,執委會主席米歇爾稱梅克爾對於歐洲如巴黎鐵塔之於法國。而梅克爾很驕傲得意嗎?一點也不,她語重心長地擔憂正在發生中的歐盟與波蘭法律衝突,歐洲的能源危機,巴氣候協定的落實能力。……人們給她榮耀的皇冠,她卻以沉重的心情走下舞台。或許她一直知道,一瞬間,歷史就可以風雲變色,改變每一個人的命運。她從小就體會。她憂心憧憧,把掌聲留在背後。因為,她從來不是為此而站上政治舞台。(轉載自陳文茜臉書)

【2022選微鏡(14)】台東民進黨推不出適當人選,國民黨勝算大

■ 本刊特別報導 朱立倫當選國民黨主席後到台東謝票,第一句話就是「縣長饒慶鈴一定高票連任」,可見國民黨對台東版圖連任有把握,但是對於國民黨提名的內鬥還是不斷。前台東縣長黃健庭現出任國民黨祕書長,掌管總兵符,雖然一度傳出饒、黃有心結,但是身為藍營同路人,勢必傾所有資源支持國民黨候選人,加上過去曾有傳言議長吳秀華可能是饒在黨內的競爭對手,但在國民黨發布吳秀華續任台東縣黨部主委後,提名饒慶鈴披戰袍幾無懸念。2022年台東縣長選舉基本上還是藍綠對決局面,因選民結構一向藍大於綠,國民黨籍饒慶鈴連任機會相對大;而民進黨立委曾任法官的劉櫂豪雖五度叩關縣長寶座失利,仍是民進黨首選,是否六度參選迄今未表態,不過,綠營的前台東市長賴坤成也積極佈局中,是否影響戰局尚待觀察。台東的政治版圖一向藍大於綠,加上藍軍在台東的戰鬥梯隊已儼然成形,饒慶鈴有執政優勢,施政滿意度都維持在前段班,任內兢兢業業,並無重大疏失,美麗灣、焚化廠等多年沉案,也在她的魄力下峰迴路轉,展現剛柔並濟的女性特質,外界看好她的連任之路。反觀民進黨在台東的戰將還是懸而未決,然而,劉櫂豪以他數十年來深耕基層的深厚實力,仍是綠營的不二人選,而民進黨在中央完全執政,包括美豬、疫苗等等諸多議題被攻擊,劉櫂豪想討到便宜也比較困難,諸多疑慮,都讓劉櫂豪陷入長考,外界認為,如果黨中央徵召,他仍會參選,但也有傳言他可能會入閣。民進黨在花東的佈局,因此傳出層峰屬意由原住民立委陳瑩出馬,也是與花蓮的Kolas遙相呼應,若此舉成真,除了一時的新聞性,也確實會對國民黨兩位現任縣長產生一定的威脅。若真由兩位原住民女將出征,確實是一著絕妙好棋,兩位女將都有實力和知名度,民進黨過去在花東競爭縣市長最大的劣勢就是難以爭取原住民選票,阿扁時代也曾突發奇想要發放頭目津貼拔樁,若能持續在原住民票源中有所突破和成長,或許民進黨在花東有機會比苗栗更早取得執政權;至於陳瑩之父曾任縣長是否是陳瑩負面包袱,筆者認為陳建年執政的年代已過了將近30年,且陳瑩也自己當選多次立委,影響應該不大。

【如視我聞】台灣經濟發展下的缺電危機(上)

■ 本刊特別報導 (圖/台電提供) 台灣5月中旬的兩次分區停電,讓台灣又陷入是否缺電的集體焦慮。但是從電源供應或電力調度的角度,台灣想通過穩定供電的試煉,確實不是件易事。5月中旬氣候異常炎熱,疫情陡然升溫,再加上513、517分區限電事件,民怨沸騰到了臨界點。近日由於5G產業的發展快速,而雲端的基礎在於5G,如果你要有5G的話,台灣的半導體就非常重要,未來是一個半導體無所不在的時代,半導體愈來愈重要。當然以生產半導體為主的台積電,對於電力需求就愈來愈重要。5G、AI、AR雲端運算,也就是告訴你,所有資料都在雲端,都在上面,你看不到的資料中心,那這些偏偏剛好又是吃電怪獸。但由於政府對於環境、電力,未有長遠的妥善安排,按照民進黨現在2025的所謂的非核家園的計畫,如何能夠負擔得了台灣未來的電力,如果台灣未來的電力無法負荷,我們供得起台積電,我們供得起聯電,我們供得起全世界要來台灣設廠的企業嗎?如果供不起這些企業,我們的最基礎的電力不夠的話,那台灣電力會不會曇花一現土崩瓦解,成為台灣最大的危機呢?舉個例子:微軟歷經十年的發展低潮,現今在改進工業流程上下足了功夫。什麼是工業流程,它就是透過5G、AI、AR雲端運算的方式,產生一套邏輯,根本不需要再假手他人。甚至像手術,戴上眼鏡就可以看得清楚雲端資料庫,他的3D模擬可以看清楚線圖,下一步該怎麼做。但是這些虛擬螢幕從上面接收下來,這些都需要用到電,未來我們的裝置介面需要更大量的電,更強的Wi-Fi訊號,更強的5G訊號,還有更強的所謂晶片的處理器。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近日又特別喊話,產業需要政府擬定具體長遠的水,電,土地,環境政策。剛剛講進到了5G的時代很多都是自動化,很多我都要AI化,所以若要智慧,就需要晶片,所以未來的世界無處不需晶片,當然台積電的需求就變得增加了,需求增加了,應用要電,生產更要用電。其實劉德音最擔心的重中之重就是電,電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個,台灣可能缺電,為什麼台灣會缺電?如果三接沒有做,那會不會缺電?如果三接做都可能缺,如果你太陽能跟風力上不來,也可能會缺,所以缺電是一個問題;再來台灣的綠電夠不夠?現在全世界包括蘋果,各公司都說要買綠電,可問題是台灣現在的綠電,就是幾乎給台積電用都剛剛好,那假設未來綠電電力不夠,成長性不夠的時候,請問它的綠電在哪裡?所以這兩種電,一個是電不夠,一個是綠電發電不足,這是劉德音長遠擔心的一件事。目前台積電的光刻機,就是EUV極紫外光機有41台,艾司摩爾公佈他從40台起跳的話,一半都是給台積電,20台,所以今年全世界要進入一個5G的時代,電變得非常重要,連蘋果都要求20台,那明年可能再加20台,後年再加20台所以一直加……大概三年之後台灣就可能會破百台。一台EUV就是一個東部的用電,那請問100台的時候你怎麼辦?100個東部用電!台積電這幾年的用電量不斷的增加,它佔台灣的用電比重原本是4.9%,到了2025年的時候,佔台灣的用電量會來到8%。所以台灣未來的產業發展是跟電綁在一起的。(未完,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