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2 年 3 月

藏電於民!醫院、飯店變「虛擬電廠」 台灣缺電危機有解?

■ 戴元利、羅士朋 (圖/翻攝自台電官網) 國內經濟蓬勃發展,用電的需求量愈來愈高,不少企業家和學者都紛紛警告,台灣恐怕將面臨頻繁的缺電危機。不過台電近年推出的電力交易平台,把分散在民間的電力來源統統整合起來,像是大型儲能設施、備援發電機組、或是工廠產線減少用電,把多餘的電力回售台電,一旦碰到燃煤機組跳電等情況,就能即時調度救援,化解缺電危機,而售電給台電的企業也能賺取被動收入,可說是創造雙贏。從交換站取出電池,簡單幾個動作,就能讓機車繼續趴趴走,國內電動機車大廠與台電聯手,要把電池交換站,變成小型分散式虛擬電廠,一旦緊急缺電,便能火速上場救援。台電綜合研究所副研究員吳成有:「它現在橘色是表示它在做放電(回送電力),就是它在放電的時候,我們給它設定一定的功率,它會去選擇由哪幾顆電池來放(電)。」一到中午尖峰時段,電池中儲存的電力開始回送台電,可輔助電網運作更穩定。台電位於樹林的綜合研究所,歷經2年技術驗證,克服能源損耗問題後,未來廣布全台的虛擬電廠,就能加入電力調度。業者以2千多座交換站估算,大約能提供1小時、共130萬度電,相當於全台北市43分鐘的城市用電需求。台電綜合研究所副研究員吳成有:「在我們樹林這裡做的這個試驗場,我們的這個規模大概只有60度電,以現在電動機車在市面上的交換站,它最大的交換站可以到300多度的,這個電能的儲存,那如果300多度那甚至一個小型的,像30戶左右的小型社區,它就可以用一天的這個,提供它一天的能量。」隨著國內用電增加,缺電隱憂不時浮上檯面,想蓋傳統發電廠,還得找場址、做環評,耗費巨資又曠日廢時。不過去年11月上路的電力交易平台,號召企業變身虛擬電廠,把多餘的電回售台電,一旦跳電或供電不穩,電力交易平台便能短時間調度民間電力,解決缺電危機。台電電力調度處處長吳進忠:「(企業)他得標Stand By他只是待命而已,他不用做任何的處理,他就有容量費率的收入,那如果我們有需要的時候調度他,他又去異地用電或增加發電,來減少他對台電的用電,這個量他另外還有電能的費用(收入)。」台電解釋,民間虛擬電廠有三種型態,一種是企業花錢打造的大型儲能設施,系統會自動偵測電網頻率,瞬間送電或充電,隨時輔助電力供應;第二種是民間自備發電機所產出的電,供台電備而不用;第三種則靠需量反應,也就是企業廠房自主減少用電,把電回售台電,換取額外收益。台電表示,許多企業躍躍欲試,目標2025年,可增加1500MW調度彈性。台電電力調度處處長吳進忠:「這種像類似517(大停電)這種短時間的,這種電能不足,那517因為它也是我們水力機組因為水文的關係,沒有辦法發電限縮,如果這些(電力輔助)能夠補進來的話,那我們那一次517的問題,應該就可以克服得掉。」其實不只大企業能加入電力交易平台,透過代理商整合,愈來愈多中小型業者也可透過需量反應,自主減少用電來賣電,除了工廠產線外,現在包括百貨商場、醫院、溫泉會館、冷凍業、便利超商等等,都是虛擬電廠生力軍。台電電力調度處處長吳進忠:「(企業)他除了減少他尖峰用電的,電費支出之外,他因為他減少用電,還可以參加交易平台,取得容量的費用的收入,或者是停下來的電能費用的一個補償,所以他有很多的一個商機。」虛擬電廠、藏電於民,電力交易成了熱門的好生意。(轉載自TVBS新聞網)

高鐵選址比爛?台南站到市區1小時,網怒炒房變「北高雄廢墟」

■ 城市學編輯部 (圖/翻攝自台灣高鐵臉書) 春節9天連假一晃眼結束,民眾紛紛返回工作崗位開工,不過北去南往便利又快速的高鐵,此時總是一票難求,因此有PTT八卦版有網友不禁問道「高鐵哪一站地點最爛?」因為他有台南朋友指出「台南高鐵站點跟廢墟一樣,根本沒人在搭,嘉義和其他地方的高鐵地段也都很鳥?」似乎除了台北站和高雄站,其他地點都被罵爆,掀起網路熱議。 農曆春節假期結束,PTT因此有網友貼文問掛「高鐵哪一站地點最爛?」文章一出,大家一面倒點名「台南站」,主要原因是台南站離高雄太近,不符合當地直達需求,並紛紛留言「台南搭個高鐵還要轉車」「台南,車站位置廢到有剩」「台南,好好一個直轄市高鐵站放在鄉下地區」「台南根本沒有設站的必要啊」。其中還有一批人認為,乾脆幫台南站正名,揶揄表示「什麼台南,應該改叫北高雄站」「台南站距離北高雄只有2870公尺,說台南站是北高雄站一點都不誇張」「本來就是北高雄站,溪北人搭高鐵都去嘉義」「沒有台南站吧,請正名北高雄站」,另有網友因為台南站地處偏僻,氣沖沖的開嗆「炒房炒到整片變成廢墟」。其實關於高鐵站址話題,早在2021年10月,就有PTT網友認為,台灣高鐵站多蓋在「鳥不拉屎」的地方,並好奇發文「台灣選址最失敗的高鐵車站是哪一站?」當時原PO更直言,選址最爛的是台中站,原因跟台南站距市中心太遠,民眾轉乘麻煩相似,還戲謔直呼根本可以改叫「北彰化站」。該貼文曝光後,最令鄉民不滿的果然還是台南站,許多留言都表示「說到台中站爛,台南站笑而不語」「台南啦,跟高雄站根本超近」「台南啊,當初不蓋在南科根本頭殼壞掉」「台南接駁回市區要1小時」「台南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同樣呼聲很高的,還有彰化站,不少人直言「說台南的一定沒看過彰化」「彰化夠爛,整個站區像廢墟」「彰化鬼站耶,外圍沒燈沒路標」「彰化人根本都跑台中坐」。但也有部分網友直指苗栗站跟雲林站,坦言「苗栗,我最近才知道有這個站」「雲林一小時才一班,而且都是站站停」,甚至有人直接以一句「第1爛台南、第2爛彰化、第3爛苗栗」統整倒數排名。至於高鐵哪幾站網友最滿意,答案顯而易見,當然是下車就到市區,省時省力的台北站或高雄站,因為「除了台北高雄以外都爛,高鐵就這兩站就夠,其他多餘」「覺得最好的是左營」「除了台北高雄都很慘」。有鑑於此,有網友跟著擔心起,預定2029年完工的高鐵屏東站同樣不便,跟著強調「屏東站在屏東境內才1.4公里,根本應該改名南高雄站吧」。(轉載自城市學網站)

不死的中國

■作者:陳永新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遠征大酒店 / 微信公眾號:尋找飄蕩的忠魂 因為365萬忠勇將士死了,才有了不死的中國! 一 很難想像,到了我這把年紀還會因為聽了一首歌和看了配套的視頻而熱淚盈眶。一個月前,當我從一個關愛老兵、關注中國遠征軍歷史的志願者微信群裡看到這樣一首名為《抗戰時期軍歌——不死的中國》時,還是徹底被震撼了。容我畢恭畢敬,將歌詞原文敬錄於下吧:不死的中國我們這裡有個老太婆,她的名字叫中國,五千年了依然活著,老天保佑你不死的中國。我們這裡有個老太婆,她的孩子比星星還多,他們多災多難生生不滅,老天保佑你不死的中國。我們這裡有個老太婆,她的故事是眼淚和血,飽受滄桑歷經千難百折,老天保佑你不死的中國。我們這裡有個老太婆,我們的母親我們的祖國,五千年了依然活著,老天保佑你不死的中國。除了直白、激昂的歌詞以外,有心人還為此曲配上了許多黑白紀錄片中的歷史鏡頭,既有衣衫襤褸的草鞋兵奔向戰場的背影,也有頭戴鋼盔全副武裝的國軍德械師整齊劃一的雄姿,有炮火連天的戰場上抗戰將士拼死衝殺的英武形象,也有眾多民工奮力推動石碾子修築滇緬公路的場景,還有牙牙學語的小孩子拼命搖動儲蓄罐往外倒硬幣準備捐錢的情形……所有的場景,所有的歌詞,令人淚目,令人血脈賁張!這樣一首悲壯的歌曲,居然沒有作詞、作曲者姓名。相傳,這首歌曲誕生於一九三七年硝煙彌漫的淞滬戰場。當年的中央大學師生在前線慰問五大抗戰主力之一74軍官兵時,為忠勇報國的前線將士們譜寫了這首氣壯山河的歌曲並當場教會了全軍官兵,每當戰鬥打到白熱化時,全軍上下無不一面拼命廝殺,一面高唱此曲浴血奮戰,勇往直前。此後幾年,不斷傷亡、不斷補充兵員的英勇74軍人人高唱此戰歌,輾轉各個抗戰主戰場,衝鋒陷陣,從不退縮。直至六年後慘烈無比的常德保衛戰中,74軍57師師長余程萬發出著名的「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職率副師長、政治部主任、參謀部主任死守中央銀行,各團長劃分區域,扼守一屋,作最後抵抗,誓死為止,並祝勝利,七十四軍萬歲!」電報後,57師八千虎賁之師僅剩83人生還,其餘全部壯烈捐軀!這樣的壯士,才配得起這首理應千古傳誦的歌曲。按中國傳統文化,天是最大的精神圖騰,類似西方對上帝的虔誠,一首激昂的軍歌,如果要慘烈到高唱「老天保佑你,不死的中國」時,說明唱歌者人人都知:積貧積弱的國家,此時真的已到了山窮水盡之際,連最無奈的老天保佑都喊出來了。當然,老天是保護不了中國的,能使老太婆五千年了依然活著的,只有這些捨命報國的忠勇將士。因為365萬忠勇將士死了,中國才沒有死。我死而國生,是當年慷慨赴死的先烈們最樸素的想法!多麼直白甚至土氣的歌詞,在我看來,比現在那些故作高深,堆砌一大串不知所云理論的文字不知要強多少倍。略帶黑色幽默的是:此首抗戰時期的歌曲,它的曲調在今後的幾十年中被廣為傳誦卻是因為這個悲壯的曲調被時代賦予了新的使命,填入了我們從小唱到大的與抗戰全無相干的其他內容。當然,這也不算太大的事,想想當年的《義勇軍進行曲》後來貴為國歌,在七十年代末一個近四年的歷史時期裡,也換了全新的歌詞,但不久又改為原歌詞。據稱有人認為原國歌歌詞「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一句與和平環境不吻合。最後,有大人物一錘定音:什麼時候都要居安思危。其實,較真這首曲子初始文字與後來填詞已無太大意義。無論戰火紛飛中,還是陽光明媚時,炎黃子孫個個忠義為國,才有生生不息的老太婆,才有五千年了依然活著,不死的中國! 74軍57師胸牌、臂章、訓詞 二 近來,隨著《八佰》的熱播,死守四行倉庫的悲壯往事如颶風般撲入公眾視野。四行倉庫前絡繹不絕的人群和擺滿的各種煙酒祭品,足以說明:公道自在人心。去年八一三淞滬會戰打響紀念日,一大批抗戰將領後代祭拜四行倉庫,邀我也參加。其時《八佰》尚因技術原因胎死腹中,我從四行倉庫出來,覺得外面和煦的陽光忽然有些刺眼,與裡面展示的血腥歷史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我仰天長歎,對同行的參加淞滬抗戰的國軍102師中將柏輝章師長孫女柏梅大姐說:「這樣的片子不放,天理難容!一定會放的」。總算是我說對了,幸甚幸甚!其實,淞滬會戰中另有一位儒雅的將軍,我們也不應忘記。這就是淞滬會戰名將郭汝瑰。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大舉進犯中國,郭汝瑰所在的第14師奉命參加華北抗戰,中途因日軍進攻上海,又奉命回師參加淞滬會戰。由於羅店鎮血肉磨坊戰況空前慘烈,儒雅的郭汝瑰被臨時任命為42旅旅長,該旅與日軍反覆衝殺7天7夜,8000多人只剩下2000多人,陣地仍未丟失。眼見已無法防守,84團團長請求郭汝瑰批准後撤。本為文弱書生的郭汝瑰堅決不撤,並將手錶摘下要求該團長轉交其妻子留作紀念,並當場刷刷刷寫下給其師長霍揆彰遺書一份令團長轉呈:「我八千健兒已經犧牲殆盡,敵攻勢未衰,前途難卜,若陣地存在,我當生還晉見鈞座。如陣地失守,我也就戰死疆場,身膏野草。他日抗戰勝利後,你作為抗戰名將,乘艦過吳淞口時,如有波濤如山,那就是我來見你了。」每當我讀到這段話時,都禁不住熱淚盈眶,這樣血性且從容淡定的文字,真應該與胡璉將軍石牌血戰前的家書一併列入中小學語文歷史教材,讓後人世代銘記的。與胡璉「成功雖無把握,成仁確有決心!」的沖天豪氣一樣,這位戴著眼鏡、文質彬彬的旅長,不僅同樣抱了必死的決心,而且同樣對今後抗戰必將勝利充滿了信心。可以想像:如果沒有抱死的決心,是萬萬寫不出如此靜如止水的淡定言辭的!他的長官霍揆彰沒有辜負他的期望,七年以後,已升任二十集團軍總司令的霍將軍,率中國遠征軍復仇之師,在雲南騰沖以風捲殘雲之勢徹底乾淨地絕殺了盤踞騰沖的日本鬼子,使騰沖成了抗戰中第一個收復的縣城,也使霍將軍咬牙切齒,報了淞滬會戰中的血海深仇。我曾比對這兩位外形迥異的將軍,一個瘦弱而溫文爾雅,一個魁梧而壯實威猛,但內心蘊藏著的忠義之火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卻同樣如火山般迸發! 原54軍軍長,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將軍 青年郭汝瑰 三 與將士衝鋒陷陣同樣悲壯的,還有大義凜然的民眾。抗戰期間,遠在大後方四川安縣的王建堂決意投筆從戎,以身許國,向縣政府請求成立「川西北青年請纓殺敵隊」,就在他要出發前,他年邁的父親王者誠從老家曲山鎮寄來一份包裹,縣長龍雲章打開一看,感動得老淚縱橫,原來包裹裡寄來一塊大白布做成的旗幟,中間是一個大大的死字,右邊寫了一行字:我不願你在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份上盡忠,左邊一行小字是:「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可以想像,當白髮蒼蒼的老父親以如椽之筆寫下這血性死字時那胸腔中像要噴湧而出的熱血,這樣的老人與在前線拼死搏殺的將軍一樣,同樣是值得我們肅然起敬的!前方有如此血性的將士,後方有如此深明大義的親人,中國是不會亡的。老天保佑你!不死的中國! 死字旗 四 也許屬於巧合,在遠征大酒店拍攝的六十集口述歷史紀錄片《重返緬甸戰場》於八月十五日這個日寇投降日殺青,籌畫拍片前,製片人、前新華社名記、現著名公益人孫春龍打電話給我商量能否借遠征大酒店場地拍攝本片,我大笑回答:這還用商量嗎?遠征大酒店拍中國遠征軍英勇歷史紀錄片,正當其時,正當其所,何等應景呀!後來,孫春龍建議對我作一個訪談節目,單列一集。我幾十年從未為自己作過任何形式的宣傳,《尋找飄蕩的忠魂》文發表後也謝絕了許多採訪,但孫春龍和戈叔亞老師都說機會難得,破個例。我想,借此對我十年來關愛老兵、宣傳抗戰的行動作個總結也好,也算今後對子孫後代有所交待。同時,為紀錄片的發行搖旗呐喊,先熱熱身。於是,一輩子從未上過鏡頭的我與孫春龍進行了長達50分鐘的對話,無採訪計畫、無提綱、無提示,興之所至,暢所欲言,無排練、無反覆,一次拍完。拍完後我對孫春龍說:同為忠魂鼓與呼吧!承他們抬舉,讓我題寫了片名,我對書法素無興趣,但此事意義重大,也就勉為其難了。 也許是為了應景,今年八月十五日,日寇投降日當天,國外共有五十多家知名網站中文版發了我的《長歌當哭祭忠魂——尋找飄蕩的忠魂後記》,網上一搜索,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環球週報》、《亞太新聞》、《世界僑報》等,南非的《非洲日報》網站,當天便有4.5萬人閱讀。令我稱奇的是,當年的失敗者日本,居然也允許華人網站登載了此文並有了1.7萬人閱讀。 我覺得:當年二戰侵略者和失敗者,能夠用幾十年的時間,迅速從戰爭廢墟中崛起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它的理性和反思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反觀我們,總有一些熱血人士天天罵日本當局去祭拜靖國神社,更有千里迢迢趕到靖國神社去示威潑油漆者。我想:你有這個閒工夫,倒還不如去關愛一下碩果僅存的幾個風燭殘年老兵,要是精力財力允許,你還不如去緬甸收斂幾根遠征軍忠骨,立個碑,燒些紙錢,拜上幾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家庭,後代對待先輩的態度,與它的興衰往往是成正比的。八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個浸滿血淚的日子,我寫了篇小文《劍外忽傳收薊北》,一位體制內我最敬重的朋友看後給我發了一條短信:總得有人去提醒,這就是歷史,總會有人去喚醒,那便是未來。而你,正是那個牽手歷史和未來的人。我誠惶誠恐,編了一條短信:不到此高度,以此為目標。猶豫了一下我還是沒有發出去,隨後刪了,我覺得:我離這個目標還非常遙遠,不敢妄自尊大。還是讓我們大聲同唱《不死的中國》吧:我們這裡有個老太婆,她的名字叫中國,五千年了依然活著,老天保佑你不死的中國……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2/03/5ea04fd9b514c50c58d4f1cef4b59eae-1.mp4

三月煙花,不如你我漫步天涯

(現代詩歌)■陳華 古人說:「三月桃花,兩人一馬,明日天涯」。三月,是一個浪漫的時節。在二月時分,寒冷還在依依惜別,春風還未吹盛繁花。三月則不同,「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春水如潮,桃花爛漫,叢林盡染,春光旖旎。在一束光,一陣風,一片雨裡,和光同塵,與身邊一切美好的瞬間交融。嗅著野花的淡淡香氣,和著鳥兒的清脆鳴聲,投進深山的懷抱,放下小小的情緒。青山暮色,牛羊踏青,一切隨風自遠。輕踩細碎的陽光,伴著陣陣的花香。不急不緩,不喜不悲。遠處是海天一線,腳下是輕波微浮,在滿眼深深淺淺的藍色裡徜徉,沉醉,心中的小小世界,似乎也變得光明而遼闊。在這三月的光陰,我只想與你牽手漫步,採拮一份靜謐,藏在心間。花正開,春日正暖,想寫一首關於春天的故事,把綠意和希冀充滿心扉,並展望未來,讓夢想騰飛。時光簡靜,歡喜綿延,恬淡隨行,幸福也安然。吹來一陣煦風,飄來一朵白雲,歡喜的景致,滿目琳琅,一切都是心中最愛的模樣。時光易蹉跎,別辜負了這春意的盛情。趁嫩葉正密,陽光正明,你我都還未老,去漫步,去行走,去在一場花事裡,尋一個如夢的芳華。詩中有說:「三月桃花笑春風,風隨花謝複來年」 。人生,應不念過往,不迎未來,只在這三月,與你漫步天涯!

也說茶道

(抒情散文)■李鈞善 茶,產於我國滇西南,最早種植並飲用茶的,是古巴蜀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就物質而言,它具足一切植物無法齊備的色香味。以精神而論,它又宛如葉中精靈,恬淡、靜謐、優雅、深遠。雍容大度,以海納百川之量,奉獻一切。歷經悠悠歲月的考驗,它跨出國門,傳播到天之涯,海之角。千百年過去,在眾多飲品爭相鬥妍的大舞台上,它始終佔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這位置,不是靠爭能得到的,而是本質使然。它蘊藏著深道,無愧於茶道之美譽。與它為伴,將時時給人以清新雋永的享受。它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只有勤勞質樸的民族,才能培育出高潔的自然之友。讚美它,就是讚美高尚,讚美聖結。所謂茶道,也許有兩層含義,一是道理,一是境界。道理,具足茶本身的物質內容。凡屬性、作用、生長規律,以及人們依其不同屬性分別炮製出的紅、白、黑、黃、綠等種類,將其內在作用盡情彰顯。隨著時間的推移,認識的深化,道理亦愈見清晰。從境界講,則靠人們不斷摸索,才能在物與神的交融中,悟出茶的真味。茶之三昧,實則已提升為藝術,成為能夠陶冶人們性情的深刻文化現象。無論濃淡,俗雅,茶之道,均蘊含其間。這道,只能體悟,無法說出,更無法窮盡,即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凡能用語言表達的,均為表象,屬第二義的東西。儒、道、釋諸家從自己的理性思考出發闡釋的精論,對人們當然會是有啟迪作用的。佛家禪宗認為,茶道與禪相通,茶禪一體,其含義在於說明茶的清靜平和與禪宗的明心見性息息相通。道家的清靜無為與茶的自然隨和在本質上相一致。而儒家精髓的仁者愛人、中庸平和,恰與茶的與人為善的博大胸襟相契合,具足悟性者,品茗時,若能心無旁騖,物我兩忘,融儒、道、釋三家精華於一爐,都能得其精髓。茶具萬象,又萬象一宗。它對於任何人,無論男女老少,工農兵學商,均以平等之態,平常之心待之。居高位者,它不會給你增添更多的馥郁,處市井者,它也不會減去分毫固有的清香。它資質超凡,卻不事張揚,無論人們怎樣妝扮它,它的本質是不變的。茶與人一樣,都有鮮活的生命。隨著人類的進化,原始人開始用樹葉獸皮蔽體,這是初始的裝扮。到今天,高科技時代將人們妝扮得五花八門、千姿百態,即使如此,人的本質依然不會改變。茶也同理,上千元一兩的國字茶,據說是台灣專為高層炮製的,喝了也未覺得就精妙到天上去。而四川老家幾毛錢一兩的老陰茶,夏日喝來,卻別具一番消暑解渴的滋味。這就是萬象一宗的茶品。茶的三六九等,是人為而非茶的本源,揣想它也並不十分喜歡如此包裝。記得在五七幹校時期,「五七戰士」們自製的清茶,從採摘、晾曬、殺青到揉碾,都不添加任何作料,一律保持茶葉的天性,稱得上是地道的原生態產品,格外的甘淳。回京後再品嘗其它茶飲,已覺與茶的真味相去甚遠了。成都人把喝茶叫做「談茶」,一個談字,包容了茶的無盡深意,只有細細品來,娓娓道來,茶之精神才能彰顯一二。陸羽《茶經》所論,就接近茶的本質,茶的真性情,用許多作料去輔佐它,茶飲也就不成其為茶飲了。當然,這絲毫不意味著否定人們在認識其本質後所炮製的不同茶飲的重要價值,越接近茶葉本質的研究,將越受到人們的歡迎。正如一切自然規律只能發現而不能發明一樣,人類炮製出的所有茶飲,做的正是發現的工作,僅此而已。茶道包容了宏觀,微觀的無極境界,與人的多彩性情息息相通。不同人,不同心境,品嘗它,茶的形色、風骨和神韻可以大相徑庭。心情煩躁時,會視清茶為一杯苦水,興味索然。一旦歡愉襲來,茶就成了可以直抒胸臆的密友。此刻,為文者,凝神舉杯,心如瀚海,倏忽間,清麗小詩、雅致畫卷,如映眼前。夜闌之時,天地一派寂寥,讀罷警世賢文,或獨自品味,或邀得三兩知己,促膝而坐。對朗月清風,捧清茗一盞,盡興交流所思所悟。碧濤漣漣,宛如無聲精論,由唇而及於舌間,而溢滿口之四方,順暢而下,浸潤於心。古聖先賢的睿智神思,頓覺了然貫通,似相識已久,又成熟在胸,激動之情不能自已。也許,長時間醞釀的錦繡文章,會突地顯現,不揮毫疾書,不足以慰藉心靈。而一身豪氣的為武者,當步入品茗殿堂時,常會有一種神聖感油然而生,心境豁然開朗,英武中頓時透出平和大度,於是,步履更加從容,儒將風範彰顯,令人肅然起敬。與之舉杯共飲,定有別一種滋味。 上世紀四十年代,川南一些中小城市,在民間還形成了一種解決問題的通用辦法,稱之為「吃茶」。當矛盾糾紛即將激化時,就會請有身份的人做仲介,相邀雙方代表到茶館吃茶,實際上是借助茶館親和的氣氛以及茶的清心順氣功效,於不知不覺中使人們繃緊的神經鬆弛下來,再加以勸解,最終化干戈為玉帛,甚至握手言和。這不僅令人佩服古巴蜀國後裔的聰慧,更為他們對茶的精神了然於心而嘆服。如果把這種場合搬到酒店去,那不打起來才怪。酗酒能亂性,品茶能養性,當是一種共識。茶是人類的摯友,它只知奉獻,從不希求回報。農人耕耘勞作的間歇,小坐田頭,家人送來一壺香香的清茶,遞將過去,就是帶來了一份清涼。仰面痛飲,咕咕聲大作後,一身的疲憊頓然消失,又笑聲朗朗地幹起活來。辛勞在工地、廠房的人,喝一杯香氣四溢的清茶,寒暑煎熬的一切不適也會悄然而去,留下的,是滿心歡喜。這一切,無不是茶所給予的饋贈。當然,崇敬茶的精神,並不意味著人們不可以對茶的色、香、味做出不損害其神韻的深加工,誠如天下酒類形形色色,皆出一宗,而酒也不改其神一般。世間萬象,都是鮮活的生靈,與人類沒有兩樣,如今,高科技深入到各個領域,正在改變著經濟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不久,機器人也將進入千家萬戶,人們的生活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但是,無論如何,機器人不可能有思想感情,有真實的生命,因而就絕不是人。製茶也同理,即使附加再多的作料,也絕不是原始意義上的茶,不僅如此,它還會破壞茶的固有品性,隨著時間的推移,終將被歷史所淘汰。智者,當然不會違反大自然的真性情的。願中國茶越做越純,越做越精,越做越接近本原。四海飄香,全球共用,不亦樂乎。品外之人,談品內之事,似有弄斧之嫌。不過想一想,大抵可以說說,也就姑妄說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