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2 年 7 月

攜手同心繁榮發展鄉村文旅經濟!第五屆兩岸基層治理論壇舉行

〔本報特約記者 鄭雨萱報導〕由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和福建省政協主辦的第十四屆海峽論壇.第五屆兩岸基層治理論壇7月13日在廈門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200餘名基層民意代表和相關界別代表人士圍繞「繁榮發展鄉村文旅經濟」主題開展廣泛深入交流。全國政協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蘇輝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中國國民黨原主席、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洪秀柱發表視頻致辭,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主任朱小丹主持開幕式,福建省政協主席崔玉英出席並致辭。蘇輝指出,鄉村興則國家興。沒有鄉村的全面振興,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廣大台灣同胞是中華民族的大家庭成員,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台灣同胞定然不能缺席。鄉村文旅經濟作為鄉村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經濟發展新模式,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就業容量大,改變了傳統農業農村經濟的增長機制和方式,能夠有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助力鄉村經濟創新發展。希望兩岸同胞攜手同心繁榮發展鄉村文旅經濟,共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蘇輝表示,兩岸融合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的推進兩岸和平統一的新方略新舉措,是實現兩岸互利共贏的有效途徑。鄉村文旅經濟在台灣發展起步早、理念新、經驗多,而祖國大陸市場大、需求旺、前景好,正處於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契合點」上和「交集區」內,有著較強的互補性,能夠實現取長補短、互利共贏。希望兩岸同胞攜手同心繁榮發展鄉村文旅經濟,共同推動兩岸融合發展。蘇輝強調,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鄉村農耕文化作為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鄉土之美、人文之美,是促進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精神紐帶。鄉村文旅經濟將鄉村農耕文化和旅遊產業相結合,旨在給鄉村文化插上「翅膀」,為鄉村經濟注入「靈魂」,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鑄魂工程,是傳承弘揚傳統農耕文明、激發鄉村文化活力的重要載體。希望兩岸同胞攜手同心繁榮發展鄉村文旅經濟,共同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洪秀柱指出,兩岸基層治理論壇深耕兩岸基層沃土,聚力海峽同根同源,推動治理融合探索,增進同胞心靈契合,已經成為兩岸交流交往的「名片」和品牌。今年論壇圍繞「繁榮發展文旅經濟」這個主題,抓住了疫情時期消費群體的新需求和文旅經濟的突破口,幫助兩岸村裡相互借鑒好的做法,促進兩岸文脈相連、人心相通、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發展鄉村文旅經濟,可以在保護自然生態的情況下,發掘更多文化和經濟價值,是兩岸鄉村人士的共同選擇,是一個可以相互借鑒、大有作為的領域,相信隨著疫情、「台獨」等陰霾的最終散去,兩岸鄉村文旅經濟一定會更加繁榮發展。崔玉英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根基在基層。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促進兩岸基層交流交往的重大意義。兩岸基層治理論壇自2018年創辦以來,始終聚焦兩岸基層治理,敘親情、促發展,取得豐碩成果。今天,兩岸基層代表齊聚一堂共謀鄉村繁榮發展之道,這既是手足同胞走近走親的生動寫照,也是兩岸鄉親和衷共濟、共謀福祉的創新實踐。7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參加海峽青年論壇的台灣青年回信時,對台灣青年在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發揮更大作用,寄予了殷切期望,這也是對兩岸融合發展的深切寄望。汪洋主席在海峽論壇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和蘇輝副主席的講話,激發了與會代表強烈共鳴,增添了兩岸同胞攜手同行的動力。希望通過本次論壇,持續深耕共識,進一步促進兩岸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拓展共建,進一步增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持續共謀福祉,進一步推進兩岸同胞共創美好生活。她表示,只要兩岸同胞攜手同心、團結向前,兩岸交流合作必將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和活力,迎來兩岸更加光明的未來。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副主任龍明彪,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駐會副主任鄧小清,福建省政協副主席劉獻祥、林鐘樂,福建省文化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陳樺、常務副理事長倪英達出席會議。

宇宙級的中國式浪漫,請你來續寫……

■ 本報特約記者 楊瑞 「北斗」指路、「神舟」飛天、「羲和」逐日、「嫦娥」奔月、「祝融」探火、「天宮」遨遊太空……這些浪漫而美妙的名字,無疑是中國航太築夢蒼穹之路上最動人的音符。1985年中國人要研製屬於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它的名字毫無爭議地被確定為「北斗」,這一寓意光明和方向的星座自古以來,就被用來指引方向、分辨四季、標定時刻。 北斗全球組網示意圖 1994年一個名字最終從眾多的方案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自主製造的載人飛船,它的名字就是——「神舟」其含義為「神奇的天河之舟」,同時又是「神州」的諧音兼有神氣、神采飛揚之意。 「神舟一號」飛船是大陸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圖為1999年11月24日,「神舟一號」飛船返回艙開艙 2004年大陸月球探測工程全面啟動,中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被命名為「嫦娥」,來自「嫦娥奔月」這則浪漫的古典神話故事。數年後,「嫦娥三號」的月球車定名為「玉兔」,由數百萬網友票選產生,伴隨「嫦娥」一道奔月。 玉兔號月球車 2013年中國載人空間站整體被命名為「天宮」,這是炎黃子孫關於天闕最美好的想像,靜謐、安寧、和諧、美如天境。2015年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命名為「悟空」,取義「領悟、探索太空」,另一方面孫悟空的火眼金睛猶如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的探測器,可以在茫茫太空中識別暗物質的蹤影。 中國空間站模擬圖 2016年中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開啟了星際之旅,它的命名,是紀念墨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發現了光線沿直線傳播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礎。 「墨子號」衛星實現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分發(模擬圖) 2020年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該名稱源於屈原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一年之後,中國上古神話中的火神「祝融」成為大陸首輛火星車的新名字,彰顯著中國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 「天問一號」巡視器與著陸器合影 2021年隨著「羲和號」成功發射,中國正式步入「探日」時代,羲和是中國上古神話中太陽女神與制定時曆的女神,象徵中國對太陽探索的緣起與拓展。 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模擬圖 當星空與詩詞共舞,神州大地與浩渺太空交相輝映,共同訴說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飛天夢想,演繹著跨越千年的中國式浪漫。如今,這份浪漫邀請你來續寫——今年8月我國將發射一顆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可在碳儲量監測生態資源詳查、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監測評價等領域提供遙感監測服務。這顆衛星將顯著提高大陸陸地遙感定量化水準,提高大陸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話語權和主導權。現在,發射任務已經萬事俱備,就差一個響亮的名字!

當歐盟把核電列為綠能之後,台灣該如何面對?

■ 本刊資料室 不論對環保界、反核團體、或是能源產業而言,歐盟把天然氣與核電列為綠電(可持續能源),都是一個既有爭議又影響深遠的事件,對台灣而言,最重要的則是思考:台灣要如何面對?本周三歐洲議會舉行一場針對天然氣與核電是否能視為綠電的投票,由於只有278名歐洲議會議員投票反對將天然氣和核能投資認定為「綠色」,未達到否決該法案所需的多數票(353票),雖然成員國仍可以在7月11日之前提出反對,但歐盟官員們已表示,它已不太可能被阻止,這個議題應該已接近塵埃落定。這個投票其實是歐盟「可持續金融分類」制度,主要是為了鼓勵對氣候友好的直接投資項目的融資貸款,似乎只是單純的「融資分類」罷了。不過,縱然只是針對所謂的「金融分類」,但歐盟作為全球3大經濟體之一、更是全球在環保與減碳領域最積極的領頭羊,因此當歐盟要把天然氣與核能視為「可持續能源」時,其影響就可能會遍及全球且影響深遠又複雜。對環保團體而言,天然氣被視為「可持續能源」的綠能是不能接受的,因為天然氣是百分之百的石化燃料,不論是用在取暖、發電都是透過燃燒,因此必然有碳排,即使其排放量只有煤的一半,還是「不乾淨」。反核人士則更不能接受核能被視為綠能,認為其「輻射污染」的風險無法排除、核廢料難處理等。重視地緣政治安全者,則更認為把天然氣視為綠能,會讓歐洲更難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雖然歐盟宣稱是要用來取代更髒的化石燃料(如煤炭和石油)時,核能與天然氣才會被視為綠能,但反對者還是認為這個決定對歐盟的領導信譽是一大打擊,是核工業與石化業者的勝利。坦白說,同時把核能、天然氣列入綠色中,確實是有問題─如果綠色與否的認定標準,是依照排碳量、目的是減碳,則核能該列入但天然氣則不該列入,連許多更落後的國家(包括盛產天然氣的俄羅斯)都未把天然氣視為綠色,這個結果當然引發爭議。但最後同時列入、甚至在表決時只能選「同意或不同意」,而無法把核能與天然氣分開評估、決定,原因就是核電大國法國,與走在廢核路上、必須大幅使用天然氣的德國,雙方角力後妥協的結果,當然充滿著政治性。部份成員就抱怨,他們想支持核電列入、反對天然氣列入,結果卻「找不到這個選項」。這就是國際現實,無論如何,核能與天然氣就此被視為「綠色」,縱然有成員國或環保團體揚言「走法律路徑翻案」,惟翻案機會並不大。這個結果預料對核能與天然氣都是利多。原本在減碳目標下,許多國家都開始「去煤化」,而且去煤後除了部份以綠能(風能與光能)替代外,「以氣代煤」是大宗,這也是去年下半年開始天然氣價格就飆升的主因。如果能被視為綠色,當然更有助於擴大天然氣的使用。核能的影響則可能更大;曾經引領全球環保風騷的反核、廢核,在全球暖化成為最重要的環保議題與共識後,反核運動已邊緣化;甚至因核電幾近零排放,而被視為有助減碳,這讓日本福島事件後即低迷的核電,近年再次回升,英。法都要再增加核電,韓國也改變廢核政策走向增加核電,中國則持續增加核電機組,連生產天然氣的中東國家都要興建核電。對台灣而言,持續堅定走在全面廢核路上的蔡政府,或許可繼續裝聾作啞、無視國際變化、不管歐盟是否把核電列綠色,但對國內供電拉警報、排放增加、空污持續惡化、電價上揚等,卻不能不面對。未來天然氣價格的上漲已是長期趨勢,台灣又要重押一半的供電在天然氣發電上,增加的綠電是用來取代核電,未來火電占比勢必在8成到9成之間,而以總量而言則較現在更多,台灣的環境、民眾的肺,能不能承受?歐盟把核電視為綠色、各國開始增加核電,台灣是否也該檢討、修正這個能源政策?還是要等新政府上台再改呢?

這種數字,到底在給什麼意思!

■職場作家 洪雪珍 如果問你,什麼是服務業?一般人大概直接會脫口而出,比如餐廳服務生、美容美髮、門市店員等。在你的認知裡,這些人的薪水不少低到兩三萬元,即使加上津貼與獎金,非主管職要突破四萬不易。再來,如果問你,什麼是工業?很多人第一個直覺是工廠,第二個關鍵字是台積電這樣的企業。若是加上輪班獎金,一般工廠作業員平均薪資大都在三四萬元之譜。而台積電有5萬多名員工,薪資最是令人羨慕,據報技術員第一年年薪60至70萬,第二年至80萬元,平均月領5萬至6.5萬元。換句話說,一般人都有個基本認知,在工廠當作業員的薪水,好過於在餐廳當服務生,而且別忘了很多餐廳是兩頭班,幾乎是整天都在餐廳裡,回家只能躺平睡大頭覺!這時候,勞動部的薪資調查新出爐的,說服務業平均薪資4.4萬元,而工業平均薪資4.1萬元,你可能會大惑不解說:「怎麼可能?」這是因為在這份薪資調查報告,勞動部將薪資粗分為兩大類:服務業與工業,但是服務業包含不少高薪專業職,像是薪資第一名的航空機師、第二名的精算師、第三名的醫師、律師等,是他們驚人的薪資拉高服務業的平均薪資。我不能說這是粉飾太平,只能說無視民間疾苦!這種粗分根本毫不具任何意義,因為我們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至少有365行,而每行的薪水差很大!尤其此時此刻,政府調查說今年調薪平均2%(別忘了這絕對是加在工業居多,因為服務業這兩年很慘),物價漲幅3%,所以大家的實質薪資其實是減少!政府給出這種數字,只會讓人民覺得:「你們不是說苦民所苦嗎?但是我們看到的是你們無感!」更何況人民感受到的,絕對不是物價僅漲3%!台灣的食品漲幅7.4%,高居亞洲第2,僅次於印度。有錢人有更多其他花費,而且他們吃得精,對於食品漲幅比較無感;但是底層老百姓不一樣,最大花費是吃飽肚子,居然還要我們少吃鮭魚救石斑,你知道超市1盒鮭魚生魚片是3個便當錢嗎?更別說年輕人沒錢結婚,大家好久沒參加婚宴,沒見過石斑長啥樣!這不是酸言酸語,而是活到苦不堪言。年底要選舉,為了不能丟選票,可以想見政府公布任何數字都要很小心,即使如此,也不要給這種毫無意義的數字!風吹草偃,上面吹什麼風,下面草就往哪裡倒。如果為政者無感,執行者便無心,如此而已。(轉載自洪雪珍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