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2 年 9 月

貴州榕江試種成功1.9米高巨型稻

〔本報特約記者 劉勤兵 周宣妮報導〕時下,貴州省榕江縣寨蒿鎮三洲村的巨型稻逐漸成熟,走進三洲村巨型稻示範田,成片金黃色的稻田映入眼簾。巨型稻平均高度達1.9米、穗長達34釐米。 「巨型稻」是一種長速極快的作物,具有高產、高抗病性、強抗倒性以及超耐旱性。第一批「巨型稻」在三洲村水稻種植基地共種植4畝示範田,預計畝產800公斤,產量是普通水稻的1.5倍之多。此次巨型稻在大陸西南山地縣城榕江的成功種植,對於提升糧食產量和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榕江縣明年還將繼續擴大巨型稻種植面積,助力農民增產增收,推動農業發展,讓「禾下乘涼夢」遍地開花,讓鄉村振興走深走實。

全球最大清潔化煤制氫項目正式投入運行

〔本報綜合報導〕9月19日,全球最大煤制氫變壓吸附裝置專案在陝西榆林正式投入運行,將有力助推大陸煤炭清潔高效轉化。這個煤制氫裝置採用了自主研發的大型化變壓吸附專利技術,以煤炭為原料,每年產氫總能力達35萬噸。作為煤炭資源高效清潔利用的重要手段,該技術對大陸能源安全、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意義重大。該專案攻克了大型煤制氫裝置在工藝技術、設計製造等方面難題,實現了對他國技術的替代和超越,不僅搭建了由煤炭向石油化工產品轉化的橋樑,還有效實現了資源回收、污染治理和碳減排。

安全航行1.4萬餘海哩 遠望5號船近日返回母港

〔本報特約記者 亓創 雷宇鑫報導〕9月19日上午10時30分,中國大陸自主設計研製的第三代航太遠洋測量船遠望5號在圓滿完成兩次海上測控任務後安全順利返回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母港。本次出航,遠望5號船歷時69天,安全航行1.4萬餘海裡,期間完成了問天實驗艙和遙感33號02星兩次海上測控任務,為任務的圓滿成功,作出了應有貢獻。作為海上測控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今年以來,遠望5號船已經累計海上作業超過110天。按照計畫,在此次返航途中,船員們已經開始了後續任務的準備工作。停靠母港期間,遠望5號船將進行物資補給,並開展設備維護檢修工作,以便隨時出航執行任務。

神十四乘組再出艙 實現兩個「首次」

〔本報綜合報導〕9月17日17時47分,經過約5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四號太空人陳冬、劉洋、蔡旭哲密切協同,完成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陳冬、蔡旭哲已安全返回問天實驗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本次出艙,太空人陳冬和蔡旭哲進行了艙外救援驗證,這也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首次艙外救援驗證。一名太空人要模擬「喪失行動能力」,由另一位太空人通過攀爬將他帶回艙內。本次出艙活動還首次安裝問天氣閘艙艙外助力手柄。艙外助力手柄是一個應急使用裝置,也是保障太空人艙外安全的一道防線。安裝後,太空人可以在艙外輕鬆打開艙門。此次是神舟十四號乘組的第二次出艙,神舟十四號乘組創造中國太空人兩次出艙活動間隔時間最短紀錄:16天!

兩岸專家共探傳統技藝的「數位新生」

〔本報特約記者 閆旭報導〕16日,第四屆中華文化與兩岸文創產業融合發展論壇,在坐落於福州的閩江學院舉行。論壇以「傳統技藝數位新生」為主題,兩岸專家學者圍繞相關議題進行學術分享。上海台商週報社長楊文山作了題為「甲骨文字及數位化運用與文創設計的結合」的發言,探討以甲骨文為代表的文化遺產如何走出「清冷庫房」,借助大資料、雲平台、人工智慧等技術有溫度地增強文化自信。「為了讓甲骨文深入、有機地融入當代生活,除了學術研究外,也需要藝術設計、科學技術對其進行藝術化、數位化的打磨。」楊文山表示,應該讓甲骨文成為融入衣、食、住、行、用的精神文化元素,共守中華文脈。福建工程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台灣教授林建德提出,文化產業的內涵強化和價值提升仰賴文化自信的建立,堅定的文化自信需要發達的文化產業支撐,數位化為文化產業轉型提供新動能。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宋凱認為,應該在數位技術支持下,探索傳播和推廣中華傳統服飾藝術的全新路徑,把技術、藝術以及傳播進行有效結合。中華文化與兩岸文創產業融合發展論壇,是兩岸專家學者、文創業者共同分享兩岸創意成果、創業商機與項目合作的平台。當天,10餘名兩岸專家學者、文創業者被聘為論壇專案諮詢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