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雜誌-2022年七月號
遠景科技集團CEO-張 雷 海峽論壇歷經十四載 世界智能大會永久展示基地紀實 大陸養老服務,更智慧更貼心 「北京麵人郎」傳承人郎佳子彧 點此進入海峽兩岸雜誌頁面
立足台灣 面向大陸 放眼世界
遠景科技集團CEO-張 雷 海峽論壇歷經十四載 世界智能大會永久展示基地紀實 大陸養老服務,更智慧更貼心 「北京麵人郎」傳承人郎佳子彧 點此進入海峽兩岸雜誌頁面
作者簡介:陳永新 《尋找飄蕩的忠魂》作者 關愛老兵、宣傳抗戰著名人士 網路知名撰稿人 浙江諸暨遠征大酒店董事長 原文發佈於2020年9月18日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宋·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一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 這一首悲愴的《松花江上》,相信五十歲以上的人個個耳熟能詳。至少,熟悉那蒼涼、悲壯的旋律。 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我作為十年來心心念念,癡迷於關愛老兵、宣傳抗戰的民間人士,按約定,本是應邀坐在很大的傳播平臺直播室裡,接受近二十分鐘相關內容訪談的。因為事關重大,對方發來了採訪提綱,我也整理了擬回答的內容並交予對方審核。 非常遺憾的是,我終於沒有機會在今天這個悲壯的「九一八」裡,在一個非常大的平臺上為抗戰英烈仰天長嘯了。 對方坦誠相告:並非我擬回答的內容中有任何不妥,只是他們對所邀嘉賓需作嚴格審查。網上一搜,我的忠魂系列文章在海外及港澳臺有眾多擁躉,已有較大反響,所以,我不適合作為受邀嘉賓出現在大平臺演播室。否則,恐為境外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演繹、放大。 換言之,非所言不適,是敝人不適宜作大平臺嘉賓。 儘管遺憾,但我對大平臺的審慎充分理解並仍是充滿感激。因為他們畢竟差點給了我一個偏居江南小縣城一隅的小商人一個斗膽直陳的大機會。 露不露臉倒無所謂,只是失去了一次為同道中人、為我們諸暨人爭光的機會,有點可惜! 哈哈!言必稱諸暨人,眼光還是狹隘了點。 與幾位摯友說了此事,一直自謙為我弟子,其實文才堪為我師的方煉律師建議我:可將採訪提綱及回答內容整理成文發公眾號,也算記錄一段歷史。 我斟酌了一下,覺得並無不妥,就迅速採納了其建議,我同時給方煉發短息調侃: 是你出的主意,今後坐牢殺頭,你負連帶責任(對方是律師,我用了法律術語)。 方煉律師也爽快回復: 願與老師共進退,哪怕坐牢殺頭! 有派頭、夠義氣! 二 大平臺採訪提綱及擬作之回答 1、為什麼這十年一直堅持著關愛老兵及關注抗戰歷史的事業? 答:最起初的動因是十年前看了中央台播的四十五集電視連續劇《中國遠征軍》。後來看了紀錄片頻道播的同名黑白紀錄片,此後不久又看了鳳凰衛視播的,由陳曉楠主持的紀錄片,也是《中國遠征軍》。這一段悲壯的歷史,使我內心受到了撕心裂肺般的強烈震撼,這樣就促使我一頭紮進了這段歷史。 一開始面比較狹窄,關愛的只是我身邊浙江諸暨的抗戰老兵,關注的重點也只是中國遠征軍征戰緬甸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交往層面的擴大,視野也就漸漸開闊起來了,關注的是八年抗戰中整個正面戰場浴血奮戰的歷史,關愛的範圍也就擴展到了外省甚至緬甸的抗戰老兵。 2、作為一個生意人,你為什麼想到做關愛老兵及關注抗戰歷史的事? 答:我最早是諸暨茶廠的一個工人、後來也教過書、從事過法律工作,現在經商。可以說,我的家庭出身、個人經歷與軍人與抗戰歷史從無交集。 但是,我覺得:關愛老兵及關注歷史的事與職業是沒有任何關係的,當年抗戰時,都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人人奮勇向前,才有了抗戰的偉大勝利。現在倖存的老兵都已風燭殘年了,關愛他們、給他們以最後的溫暖和尊嚴,這是我以一己之力,憑良心做事。關注歷史,也是為了帶動更多人勿忘歷史。 需要說明的是:我這十年中所做的一切與關愛老兵、宣傳抗戰有關的事,都是完全出自我本人意願,沒有任何人來鼓動我,我也不接受任何勢力干預、影響。 3、為什麼要開辦遠征大酒店? 答:這幾乎是一個水到渠成很自然的過程。因為這十來年滿腦子晃動的都是中國遠征軍這幾個字以及那些血戰的場景,來往最多的也大都是遠征軍老兵、遠征軍將領後人及關愛老兵的民間組織,這樣頻繁的活動,需要有一個載體,有一個同道中人大家集中宣洩感情的地方,所以,機緣巧合,我就開辦了這家遠征大酒店賓館,裡面充斥著的中國遠征軍元素恐怕是國內獨一無二的。 當然,開辦遠征大酒店的收入,除去必要的開支,仍會一如既往,繼續用於關愛老兵,宣傳抗戰事業。 4、在這十年裡為關愛老兵及關注抗戰歷史都做了哪些事? 答:這就多了,群體性的關愛主要對我們諸暨當地的老兵,前年是30個,每人送1萬,去年走了5個,變成25萬,今年又走了7個,變成了18萬了。除了物質的關愛,還有逢年過節,有個急難時的探望幫助。 個體的例子就舉不勝舉了,我們當地的一位中國遠征軍老兵,我對他進行了長達八年的關懷,直至去年把他送上山。還有我外婆家浙江松陽縣也有幾個貧困抗戰老兵,我委託我的好友、中國遠征軍後人張鐘靈先生分兩次送去8萬,河南有貧困老兵來求助,我也委託張鐘靈匯了2萬。去年聽說湖南常德還有老兵生活困難,我匯給常德的志願者2萬,讓他們分頭去送。今年在我們關愛老兵的微信群裡看到有位百歲老兵仍在下地種玉米供養他殘疾的兒子,我就讓志願者送去了2萬。去年緬甸密支那中國遠征軍老兵後人家中失火,我也匯了3萬,諸暨修復抗日犧牲官兵墓我也捐了14萬。另外,我們浙江省有一個關愛老兵的帶頭大哥吳緣先生,他父親是抗戰空軍戰鬥英雄,他掌握著最多的老兵資訊,他知道哪裡的老兵有困難了,就告訴我,我就匯錢給他讓他去送。這個因為例子太多,就無法一一列舉了。 唯一與以往有所不同的是:以前幾年我都是悄悄進行,從來不聲張,對老兵們的唯一要求就是不要提我名字,去年開始想法有所改變,認為我們是憑良心做事,不必再遮掩了,再說遠征大酒店一開,想遮掩也遮掩不了啦。 同時,我也希望我的行為能帶動更多的人來關愛抗戰老兵這個特殊群體,關注中華民族艱苦卓絕的抗戰泣血歷史。 至於關注、宣傳抗戰歷史的事,那就莫過於去年做的大動作了。 去年五月,我們一行六人,自駕八千公里,歷時十四天,祭拜了當年抗日血戰最為慘烈的六處舊址,看望了老兵,拜會了抗日名將的忠良之後。回來以後寫了一篇《尋找飄蕩的忠魂》,後來又寫了《長歌當哭祭忠魂——尋找飄蕩的忠魂後記》,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國內所有知名網站都轉發過這兩篇文章,臺灣雜誌《海峽兩岸》、香港大公報網站、境外100多家知名媒體的中文版網站、華人華僑媒體都刊登了這兩篇文章。閱讀者至少已上千萬,僅《人民日報》新媒體平臺《人民號》上就有66萬閱讀量,我遠征大酒店公眾號42萬,陳永新新浪微博93萬,達到了宣傳抗戰非常好的效果。 我曾經反復在文章中說到:這一趟尋找忠魂之旅及由此寫就的文章,是我五十八年人生經歷中做過的最有意義的事,沒有之一。 5、在這十年中關愛老兵關注歷史中獲得的感動有哪些? 答:令我感動的地方也太多了,我的文章傳播得如此之廣,在網路時代各人都能充分表達自己看法的情況下,居然沒有聽到一絲雜音,沒有聽到一句批評,這非常令我感動,也可算是個奇跡。 還有各大網站的擔當精神也令我感動,尤其是《人民日報》新媒體平臺《人民號》,因為它畢竟是代表了名門正派的最大巨頭。 老兵對我的感情也令我感動,因為來往久了,自然有了感情,像我們諸暨的遠征軍老兵,他家人告訴我:老兵臨終前,只是反復念叨我的名字。 還有一次老兵聚會,有一位參加過常德會戰的老兵,他知道我每年為老兵送點錢,就大步走過來拉著我手,豎起大拇指,說:你是我們老兵的功臣。 我一下子羞愧得無地自容,連連擺手說:老爺子千萬別這麼說,我算什麼,你們才是國家的功臣! 還有一位97歲的抗戰老兵,特意手書唐詩條幅一張送給我,這位1943年的大學生寫了蒼勁有力的二十八個大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望著滿頭銀髮、步履蹣跚的老兵拿著書法條幅向我走來,我也非常感動。 還有令我感動的是:這幾年下來,許多抗戰將領的後代及業內的大佬都把我當成了兄弟,給了我足夠的尊重和情同手足般的關懷。 6、在今天這個九一八紀念日你想對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說點什麼? 答:我覺得我們目前能享受安逸祥和的生活,那是拜七十多年前那場全民抗戰勝利所賜,365萬忠勇將士的犧牲,才使國家與亡國滅族之災擦肩而過。中華大地上空一定有抗戰英烈的忠魂在保佑我們,所以我希望現在的年輕人在努力工作的同時多學習一些全民抗戰的歷史,仰望星空,不忘恩義,這樣,我們民族偉大的抗戰精神才能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三 擦肩而過的「九一八」直播,大抵就是上述情形,各位讀者可以把自己幻化成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甚至再異想天開一把,幻想自己成了那些著名的主持人來向我作上述發問。 我的回答,當然也與上面所列並無二致。 今天九一八,遙想當年此日,山河破碎、國土淪喪,更遙想當年將士忠勇,拼死報國,百感交集,五味雜陳,胸口熱血湧將上來,豪氣充溢心間,腦子裡忽然迸出我最喜歡的兩句唐詩: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蒼涼壯闊,無以復加。
〔本報特約記者 孫鵬報導〕9月15日清晨,颱風「梅花」過後,兩道彩虹橫跨寧波象山石浦漁港,霞雲漫天,絢麗多彩。漁民們祈盼開漁大順,金鱗銀魚滿艙歸。
(抒情散文)■王博 佇立秋風中,站著,也要站成一棵向上的樹,即使秋天已經變得枯黃;生命,也要挺立著,搖響曾經永恆的誓言。生命的季節就是這樣,有春去,也有秋來。執著一顆初心,在一場秋風,一場秋雨中,伴隨著一片片秋葉落下,秋聲澀澀,聲聲入心,總有一片能讓我們讀出點情懷,讀出點智慧,這樣才不會覺得有所辜負。其實,生命的季節,每一枚秋葉都如早就寫好的書簽,讀著,讀著,我們便能讀出點滋味,光陰的故事中就有了你我不一樣的情節。曾經看花是花,如今,看花是畫,是畫便多了幾分瀟灑,花開花落,也看清了這世間的繁華,這便是智慧。曾經山下懷春,以為這就是風景,豈不知,一花一樹,一草一木都有春秋。可你要知道,紙上春秋冷暖,我們可以一筆掠過,歲月的枝頭卻是要經歷風雨薄涼,待一場春去秋來,便可以抱一縷沉香枝上老去。現在想想「老了」這個詞也沒什麼不好,那些我們聽過的老歌,那年我們看過的老屋,那些走過的老地方,以至於那些老朋友,仿佛一直都是自己走不出去的情節,又仿佛自己已是一隻用盡了力氣的筆,寫一座山,因為一棵樹,寫一棵樹,因為一朵花,一花一樹一世界,生命的季節也大致如此。有人說,有一種「老」,跟歲月無關,它只是一種滋味,一種領悟,一種境界,亦如春去秋來,人生所有的經歷也都各自有了歸屬,該收穫的收穫,該沉澱的沉澱,淡然之後的灑脫無非是一種慢慢的訴說。是啊!老,有老的情懷,這並非是執著,也無關乎堅貞,只是盡本命罷了,畢竟餘生短長,也是一段旅程,生命的秋天也能寫成秋天的童話。在我們童話的世界裡,我們的心也要隨著一枚落葉翩翩起舞,一枚落葉一個小字,一個字一個字地打開一片日月,行走的心在一株小草上駐足,心也自然會感到很輕,很輕,輕得似一指塵煙,又似紙上春天,有春水流過,有桃花開過,了無雜念的日子,淡薄如雲,什麼熙熙攘攘,什麼是是非非,到最後全都還給了人潮人海,還給了世界。只剩下月落烏啼,雨打秋窗,石上流水,新詞舊闕,一半是清歡,一半是懷念,一草一木就是我們最好的人間。在秋天的故事裡,這或許也是我們能為自己留下的最動情的一筆,淡薄如雲,瀟灑如風,堅守一輩子的執著,無非是為了能與一粒花籽相遇,等待下一個輪回裡再度芬芳,不然又能怎樣,就算這是最後一筆,也要將水墨的人生寫成一朵花,一棵樹,一座山,一片海……然後,悠然地唱著那一首首老歌,在靜好的時光裡慢慢老去……
〔本報特約記者 曹玲娟報導〕近日,「長江口二號」古船整體打撈遷移工程主作業船「大力號」駛離停泊碼頭,起航前往「長江口二號」古船遺址現場,迄今全球規模最大的古船整體打撈遷移工程開啟海上施工。「長江口二號」古船為一艘清同治年間的木質帆船,是中國大陸水下考古發現的體量最大、保存最為完整、船載文物數量巨大的木質帆船。此次古船打撈遷移工程採用的是世界首創「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在海上現場作業時,「大力號」將在古船四周下放22根巨型弧形梁,形成一個巨大的半圓柱沉箱,把古船及其附著的厚厚泥沙與海水「滴水不漏」地包裹起來。古船整體打撈出水後,文物考古工作人員將根據古船考古和文物保護方案,圍繞古船遺址形成過程、建造技術、航線等課題展開全方位研究,揭開「長江口二號」古船蘊藏的大量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