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2 年 9 月

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在北京開幕

〔本報綜合報導〕9月1日,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開幕。藝術節期間,將有來自各地的優秀舞臺藝術作品進行展演,包括文華獎參評作品58部(台)、特邀劇碼26部(台)、群星獎參評作品100餘個;舉辦優秀美術、書法篆刻、攝影三項展覽;舉辦「人民為中心 文藝攀高峰——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0周年主題展」;舉辦演藝及文創產品博覽會。其中,演藝及文創產品博覽會於9月2日至4日在天津國家會展中心舉辦;藝術節將於9月15日在雄安新區閉幕。

神舟十四號太空人乘組圓滿完成首次出艙活動

〔本報特約記者 李國利 楊欣報導〕記者從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獲悉,9月2日0時33分,經過約6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四號太空人陳冬、劉洋、蔡旭哲密切協同,完成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陳冬、劉洋已安全返回問天實驗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此次是太空人首次從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出艙、由小機械臂輔助實施的出艙活動。太空人出艙活動期間,天地間周密協同、艙內外密切配合,先後完成了問天艙擴展泵組安裝、問天艙全景相機抬升、艙外自主應急返回驗證等任務,全過程順利圓滿,檢驗了太空人與小機械臂協同工作的能力,驗證了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和出艙活動相關支援設備的功能性能。

大陸各地加強投融資合作對接 今年項目總投資達4.6萬億元人民幣

〔本報綜合報導〕記者9月1日從大陸相關部門獲悉,據統計,今年以來,大陸各地開展了上百次投融資合作對接活動,共對接專案2700個,總投資4.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引入社會資本專案730個,引入資本金3670億元;引入金融機構資金專案860個,引入信貸資金7700億元。各地推介的專案中,既有市政、社會事業、農林水利、交通運輸、環保等基礎設施專案,也包括新能源、積體電路、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專案。

這屆學生太硬核!開學第一課竟然在航母、在太空、在奧運賽場……

■ 本報特約記者 李歡歡 2022年《開學第一課》準時來了!今年的課堂上「八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科技工作者、奧運健兒在太空「出差」的太空人用一個個熱血感人的奮鬥故事將中國擔當、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傳播給我們的孩子以家國情懷激蕩他們心懷「國之大者」的視野和格局!這一堂以「奮鬥」為主題的人生課、科學課、愛國課不僅帶著孩子們完成了一次何以為中國何以見中國何以愛中國的價值探尋更向全國青少年發出振聾發聵的時代之問跨進第二個百年奮鬥新征程面對歷史的選擇、民族的未來同學,你準備好了嗎?立鴻鵠志,做奮鬥者 同學,你準備好了嗎? 2022年,北京冬奧會點燃了「一起向未來」的激情漫天的雪花折柳相送的依稀別離冰上飛舞、雪上馳騁的颯爽英姿……中國人不僅展示了獨有的浪漫更克服各種困難挑戰向世界奉獻了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奧運盛會。 禮儀志願者的睫毛上結上了晶瑩的冰 大家是否還記得這雙美麗的眼睛?在冬奧會閉幕式短片裡我們看到了一個女孩睫毛的特寫——在風雪交加的賽場邊一位禮儀志願者的睫毛上結上了晶瑩的冰。這位女孩就是劉嘯騰作為頒獎禮儀人員她的賽道其實只有40米長為了達到一個穩字她和夥伴們無數次用沙袋來模擬沉重的金墩託盤的重量。然而,真正到了賽場之上面對嚴寒、風雪和長時間站立這些只有20歲的女孩們靠毅力、信念和從內心油然而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一次次向全世界展示中國自信、中國美麗!蘇峻是冬奧賽場上的氣象服務志願者在比賽日晚上的每一個小時裡面他都要用40分鐘的時間頂著大風、沿著崎嶇的雪路爬上一個來回準確測量雪溫和雪況。孫德遠的賽場是冰壺賽道為了保證冰面厚度80毫米一毫米也不能多、一毫米也不能少他的眼睛要時刻盯著螢幕上41個即時變化的感測器資料。北京冬奧會向國際社會兌現莊嚴承諾的背後是千萬中國人為之付出、為之奮鬥1.8萬名賽會志願者20萬人次的城市志願者一張張自信、熱情的面孔裡融入了太多的青春夢想和奮鬥激情。2022年,我們見證了冬奧冰雪奇跡見證了第三艘航母福建艦橫空出世見證了問天實驗艙加入天宮大家庭……所有這些我們曾經憧憬的夢想一個又一個變成了現實。夢想,是人生的航標夢想,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航向!在最好的時代在最美的年華究竟是在渾渾噩噩茫然無知中虛耗力量還是志存高遠、昂揚向上將個人的夢想融入民族和國家的大未來?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已經有了最好的答案!同學們站在新的歷史座標點立鴻鵠志,做奮鬥者你們,準備好了嗎?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同學,你準備好了嗎?一說起水稻我們第一時間想到袁隆平爺爺在昨晚的節目中我們還認識了82歲的水稻育種專家謝華安爺爺他培育的「汕優63」連續16年成為中國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品種。 水稻育種專家謝華安爺爺 說起自己童年的夢想謝老的聲音有些哽咽「我出生在舊社會小時候是餓著長大的」,飽嘗饑餓滋味的他從小就懂得一碗飯多麼重要小小年紀就立下了讓全家人有飯吃讓所有人都有飯吃的夢想。從1972年到2022年在整整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他跟全國60萬農業科技工作者一起像候鳥一樣飛往海南南繁育種基地。在這60多萬「候鳥」中就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西北瓜王」吳明珠「玉米大王」李登海……他們用一粒粒種子不僅讓全國老百姓吃飽了飯更讓中國人牢牢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如今,82歲的謝華安院士仍然頂著⾼溫酷暑奮鬥在育種⼯作⼀線,正如他在節目中告訴孩子們的:種子,就是農業的「晶片」關乎千家萬戶飯碗,更關係國家命運、民族盛衰。同學們接過前輩手中的接力棒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攻克「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把科技命脈、「大國重器」牢牢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中你們,準備好了嗎?守護好我們的文明和山河 同學,你準備好了嗎?我們常常為祖國有5000年的悠久歷史感到自豪和驕傲那中國是從哪裡來的?中華文明是從哪裡來的呢?中國社科院歷史學部主任、研究員王巍用一粒來自1萬年前被中華先民馴化的稻米打開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密碼」從一粒米,到一縷炊煙,從一方田,到一曲笛音從一座糧倉,到一座城邑。 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非常生動地向孩子們展示了億萬年前板塊碰撞出的青藏高原 中華文明就這樣在日升月落、星辰璀璨中在一代代華夏兒女的創造、發展和接續守候中綿延不斷、源遠流長成為世界幾大古代文明當中唯一沒有中斷並延續至今的文明、那今天的中國地貌又從何而來?這個問題的答案藏在一片寒冷的高地——青藏高原節目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非常生動地向孩子們展示了億萬年前板塊碰撞出的青藏高原它標記著地球的高度是中國和亞洲的生態安全屏障它存儲著中國地理氣候的「歷史檔案」更是亞洲眾多水系河流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青藏高原的出現碰撞出了今天的「大中國」它重塑了中國的地形地貌創造出千變萬化的地貌景觀讓數不盡的萬千山嶺、秀美山河在三級階梯上依次顯現。如果說萬年前的稻米是先祖的給予大江大河是青藏高原的饋贈那位於塞罕壩的100多萬畝的林海則是三代務林人用整整60年的光陰生生創造出來的「綠色奇跡」「中國奇跡」。從中華文明探源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從「兩山論」到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守護好綠水青山。十年來全國森林覆蓋面積淨增近3.75億畝新增並修復濕地面積937.2萬畝100多種瀕危珍貴物種物群實現恢復性增長!無論是雲南大象北上南歸還是藏羚羊繁衍遷徙這些都昭示著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這就是為什麼要追問我們,從哪裡來?中國,從哪裡來?當我們真正了讀懂了「何以華夏」才能看清我們的歷史位置當我們真正明白了「何以中國」才能感受到我們肩上的歷史責任真切地從腳下這方土地汲取無窮的力量!同學們心存大愛用我們這一代人的奮鬥延續文明榮光、守護大好山河你們,準備好了嗎?

台胞走進阿佤山 歎邊境村寨巨變

〔本報特約記者 羅婕報導〕20世紀60年代,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傳遍大江南北。佤族人生活的地方——以臨滄滄源與普洱西盟為中心的佤族聚居區,被稱為「阿佤山」。近日,19位在滇台商、台青走進阿佤山,感受各民族同胞生活發生的巨變。臨滄市位於中國西南邊陲的雲南省,與緬甸接壤,生活著佤、傣、拉祜、布朗等民族,是中國佤文化的薈萃之地,被譽為「世界佤鄉」。2012年,臨滄滄源縣勐董鎮與台灣苗栗縣泰安鄉締結「友好鄉鎮」,在經貿、旅遊、農業等方面開展一系列交流合作。台商謝守義是滇台親情友誼的見證者之一。2009年,他帶著台灣的茶葉加工技術來到有著「古茶之鄉」美譽的臨滄,以茶為媒,促進交流合作。作為當地為數不多的台商,每當滄源「摸你黑」、台灣「豐年祭」等民俗活動舉辦時,他都隨團參訪,逐漸成為滇台溝通的紐帶。後來,謝守義轉到普洱經營茶廠。此次故地重遊,他笑言,「一下動車就有種回老家的感覺。」走進滄源縣糯良鄉班鴿自然村,他感受到鄉村風貌的巨變,過去居住在茅草房中的村民如今搬進了新房,依託崖畫、天坑、國畫長廊、司崗裡溶洞等自然、人文景觀,當地正打造田園綜合體,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此行從昆明乘坐動車到臨滄,再從滄源佤山機場飛回昆明,從事產業加盟連鎖的台商李雅文認為,臨滄最直觀的變化是交通發展帶來的出行便利。2014年,李雅文第一次自駕到臨滄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盤山繞水的道路上,300公里需要6小時車程,給她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近十年,臨滄實現了高速公路從零到667公里的巨大跨越,行政村公路通暢率和抵邊自然村公路硬化率達100%。看到臨滄交通的巨大進步,李雅文將這裡列入自己康養旅遊項目的選址地之一。「95後」台青黎旻漪從小學起就到大陸接受教育,此次與母親李雅文同行,她眼中的邊境村寨與印象中的貧困、落後產生了巨大反差。滄源縣勐董鎮永和社區國門新村正在打造集山水人文風光、民俗風情、鄉村旅遊休閒為一體的「邊境小康村」,在這裡她感受到「一寨觀兩國」的獨特風光。十九年前就在大陸經營酒店品牌的台商高豫矜表示,他十分樂見曾經貧困的村寨如今依託自身資源發展旅遊業,「豐富的自然資源、民族文化,加上日益發達的交通,相信未來幾年,雲南旅遊會進入高速發展,作為台商我希望能參與其中,與雲南人民共創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