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2 年 12 月

聚焦綠色數字新經濟 兩岸企業家共拓產業合作「新藍海」

〔本報特約記者 閆旭報導〕「數字科技應用無所不在,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台企在大陸內需市場大有可為。」參加2022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的台灣大學科技政策暨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詹文男如是說。在20日於廈門舉行的2022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上,開拓大陸內需市場、共拓數字經濟「新藍海」、探索兩岸產業融合新模式等議題,成為兩岸工商界人士關注的焦點。詹文男認為,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了生產力的提升和產業的創新發展、轉型契機;數位科技應用滲透到城市治理、公共交通、醫療、智慧製造、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台企可積極佈局雲計算、物聯網、元宇宙、積體電路、健康醫療等產業。是次年會以「建構產業合作新模式,打造綠色數位新經濟」為主題,推動兩岸企業在製造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數字經濟、低碳產業等領域的合資合作。多位元兩岸企業家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兩岸經濟融合密不可分,廣大台商應更積極主動融入大陸新發展格局,擁抱內需市場,分享發展紅利。廈門東亞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一家紮根廈門30年的台資企業,一直探索數位化轉型。「搞好數位化研發、生產和管理,這是一條光明大道。」該公司董事長韓瑩煥稱,通過數位技術對傳統生產線進行智慧升級後,生產效率顯著提升,自動化和資訊化水準大大提高。兩岸企業家峰會台灣方面理事長劉兆玄說,提升數字科技可有效促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推動低碳化可大幅釋放數位技術的發展潛能,加速產業的數位化應用創新和轉型進程。兩岸應攜手合作,共同挖掘這兩個極具長期發展潛力的新產業商機。台灣中原大學國際貿易與經營學系榮譽教授、工商協進會顧問林聖忠表示,大陸新能源汽車、新能源電池走在世界前列,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佔有重要地位。「兩岸互補性強,可共同打造晶片產業鏈。」林聖忠建議,兩岸產業界更多聚焦綠色減碳、生物科技等行業領域,構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兩岸產業合作新業態和新模式,增強兩岸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著力提升兩岸產業融合的層次。「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建宇亦建議,兩岸企業家攜手掘金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金融等重點領域,共同構建綠色低碳迴圈產業鏈,推動兩岸綠色低碳產業又快又好發展。不少與會台商認為,在2050年前將工業化以來的全球變暖幅度控制在1.5℃以內的淨零轉型,需要企業投入一定的成本,這既是挑戰也充滿機遇;未來,兩岸企業可以攜手合作向綠色低碳、數字賦能轉型升級,尋覓新的商機。在日前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大陸明確將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新能源、人工智慧、生物製造等重點產業。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方面秘書長林軍表示,希望雙方產業小組聚焦數位化轉型、智慧製造、節能減碳等領域的產業鏈合作,從單個企業、單個專案、一個地區或一個城市開始,逐步擴大合作領域,爭取獲得務實成果。

聚焦鄉村振興 兩岸青年職業教育融合發展論壇在晉中舉辦

〔本報特約記者 范俞洋報導〕近日,由山西省台辦、民革山西省委會指導,晉中職業技術學院、晉中市台港澳辦、台灣青年聯合會主辦,晉中市委宣傳部、市衛健委、晉中市機關事務管理局、民革晉中市委會協辦的「推進兩岸職業教育深度融合,大力培育鄉村振興專業人才」論壇以線上+線下形式成功舉辦。來自海峽兩岸的職業教育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約70人通過線下參加、線上參會和觀看網路直播的方式參加論壇。晉中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馮曉雷對論壇的舉辦表示祝賀。他指出,此次論壇正式拉開兩岸青年職業教育融合發展的序幕,將聚焦鄉村振興,就推進兩岸青年職業教育深度融合,從不同側面、不同視角開展研討交流。他希望晉中職業技術學院和台灣青年聯合會始終圍繞青年、服務青年,將論壇打造成為推進兩岸青年互學互鑒、互幫互助的重要平台,將論壇建設成為傳播晉商精神、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有效載體,將論壇拓展成為增進兩岸基層交流和民間往來的寬廣管道。民革山西省委會秘書長檀國榕講話指出,希望通過這次論壇,研討兩岸職業教育對促進鄉村振興、就業創業、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祉的重要作用,深化兩岸職業教育融合發展,也希望兩岸職業教育人士和兩岸青年能夠互學互鑒、同心同向,在發展中共同進步。會後,與會人員共赴晉中國家農高區參觀調研。

兩岸醫界 vol.23

【本期封面人物】楊金生:推動兩岸中醫藥交流的和平使者 熙康雲舍-中國健康度假的先行者 劉氏刺熨療法謝師傅自創火龍功是噱頭?還是真有一番道理?新型光動力療法:低X射線劑量下,高效消滅腫瘤想要達到運動效果,應該隔天跑還是天天跑呢? 點此進入E媒體網站

長二丁刷新紀錄,超大型盾構機有了「中國心」!

■本報特約編輯 李雙雙 成功!刷新紀錄! 2022年12月15日2時25分,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遙感三十六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本次發射的遙感三十六號衛星分別由五院、八院抓總研製。本次發射是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第72次發射,是八院抓總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179次發射,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55次發射。執行本次任務的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是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抓總研製的常溫液體二級運載火箭,具有「可靠性高、經濟性好、適應性強」等特點,可支援單星、多星並聯、串聯、搭載等多種形式的發射需求。其太陽同步圓軌道運載能力可達1.3噸(軌道高度700公里)。2022年度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圓滿完成了15次發射任務,刷新了型號年度發射次數的新紀錄,創造了國內單一運載型號年度發射量的里程碑。自1992年8月9日成功首飛以來,長二丁火箭在30年的征程中一路穩紮穩打,取得了72次任務全勝的戰績,連續作戰、連戰連捷,成為當之無愧的「金牌火箭」。在本次發射任務中,試驗隊發揚「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組織力量開展多項專項複查工作,包括對遙測系統裝訂資料、高空風資料、減載彈道設計及實施方案開展複查,對本年度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執行任務開展加注策略、成功資料包絡分析,對射前操作可靠性和安全性開展再分析再確認工作等,確保本年度收官之戰圓滿成功。 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 好消息不斷,近日,我國成功研製超大型盾構機用直徑8米主軸承,超大型盾構機有了「中國心」!中國智造再添風采。 超大型盾構機有了「中國心」 我國首台套直徑8米主軸承研製成功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我國成功研製超大型盾構機用直徑8米主軸承。該主軸承重達41噸,是目前我國製造的首台套直徑最大、單重最大的盾構機用主軸承。更重要的是,該主軸承順利通過國家軸承品質檢驗檢測中心檢測和專家組評審。專家組評審意見認為,該主軸承各項技術性能指標與進口同類主軸承相當,滿足超大型盾構機裝機應用需求。主軸承是「最後一公里」盾構機,全名叫盾構隧道掘進機,是一種隧道掘進的專用工程機械。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經常看到這個「大國重器」,畢竟它常年在地下工作。它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裝備,承載著穿山越嶺、過江跨海的重任。「雖然我國已實現了盾構機的國產化,但其核心部件——主軸承卻依賴進口,亟須打通自主可控制造的『最後一公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李殿中坦言。主軸承有盾構機「心臟」之稱,是盾構機刀盤驅動系統的關鍵核心部件。盾構機掘進過程中,主軸承「手持」刀盤旋轉切削掌子麵並為刀盤提供旋轉支撐。「直徑8米的主軸承在運轉過程中承載的最大軸向力可達10^5千牛,相當於2500頭成年亞洲象的重力。」李殿中說,為保證主軸承的高承載能力和高可靠性,製造主軸承的軸承鋼必須要高純淨、高均質、高強韌、高耐磨。這對主軸承成套設計、加工精度、潤滑油脂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自研超大型盾構機用直徑8米主軸承 李殿中表示,此前,我國盾構機用超大直徑主軸承一直未能攻克的主要原因在於:製造軸承的材料和大型滾子的加工精度不過關,全流程技術鏈條不貫通。氧含量是關鍵攻關團隊認為,要製造高純淨、高均質、高強韌、高耐磨的軸承鋼材料,一定要從源頭解決材料製造的問題,他們將目光瞄準了稀土軸承鋼。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鋼中添加微量稀土能夠顯著提高鋼的韌塑性、耐磨性、耐熱性、耐蝕性等性能。然而,「稀土鋼在工業化生產時遭遇兩大難題:一是工藝不順行,澆鑄時經常出現澆口堵塞的問題;二是稀土在鋼中添加後,鋼的性能劇烈波動,存在穩定性不好的問題。」李殿中指出。通過長達十餘年的機理研究和工業實驗,中科院金屬所研究團隊發現,稀土鋼性能波動、鑄造時澆口堵塞問題的根源在於氧含量。「我們發現,不僅鋼液中的氧含量影響稀土鋼的性能,更為重要的是,長期被學界和產業界忽視的稀土金屬中的氧含量,對稀土鋼的性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李殿中解釋道。「通過控制氧含量,我們製備出性能優越、穩定性好的低氧稀土鋼。」李殿中說,與不加稀土的軸承鋼相比,該稀土軸承鋼拉壓疲勞壽命提高40多倍,滾動接觸疲勞壽命提升40%,有效解決了稀土鋼工業應用中的瓶頸問題。滾子也是一道坎除了軸承鋼,要想製造超大直徑主軸承,大型滾子加工技術也是一道邁不過去的坎。 自研超大型盾構機用直徑8米主軸承驗收會 滾子是軸承運轉時承受負荷的元件,是滾子軸承中最薄弱的零件,它的製造品質對軸承工作性能有很大的影響,是影響軸承使用壽命的主要因素。「在主軸承研製過程中,我們發現,由於受到國外的技術限制,我國大型滾子加工精度只能達到二級,還不能實現一級精度加工。」中科院金屬所研究員胡小強直言。為此,胡小強帶領研究團隊深入生產一線,聯合企業集智攻關,最終研製出直徑100毫米以上的一級滾子,使我國軸承行業突破了一級大型滾子精密加工技術。「通過與洛陽新強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密切合作,我們實現了盾構機主軸承加工製造、裝配調試、檢測評價等全流程自主可控,同時帶動了相關國產裝備的研製。」胡小強說。未來,新研製的主軸承將安裝在直徑16米級的超大型盾構機上,用於隧道工程挖掘。「該主軸承的研製成功,標誌著我國已掌握盾構機主軸承的自主設計、材料製備、精密加工、安裝調試和檢測評價等集成技術。」李殿中說。

中國噴氣式支線客機ARJ21首次交付海外

〔本報綜合報導〕12月18日,大陸自行研製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噴氣式支線客機ARJ21正式交付首家海外客戶印尼翎亞航空,標誌著中國噴氣式客機首次進入海外市場。此次交付翎亞航空的ARJ21飛機為95座全經濟艙佈局,客艙內飾、旅客座椅和外部塗裝均為客戶定制化打造。機身外部塗裝是以翎亞航空LOGO色調為基礎的設計圖案,藍色代表天空,黃色代表人類,綠色代表大地。ARJ21飛機是中短程渦扇支線客機,航程2225公里至3700公里,主要用於中心城市與周邊中小城市的輻射型航線,具有良好的高溫性能、抗側風能力和夜航運營性。該機型在大陸已交付近百架,開通300多條航線,通航100多座城市,安全運送旅客超560萬人次。中國商飛公司將向翎亞航空提供全壽命週期的客戶服務和運行支援,全力保障ARJ21飛機安全順暢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