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及港澳專家雲端共話國際醫療高品質發展
〔本報特約記者 陳靜報導〕第三屆海峽兩岸國際醫療與特需服務發展大會16日線上舉行。第十四屆高端醫療服務與建設研討會暨2022年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同期舉辦。兩岸及港澳共逾三百名嘉賓線上參會,共話國際醫療服務高品質發展。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副會長方俊指出:受疫情防控影響,國際醫療服務曾一度發展受限,但在大家的持續努力下,國際醫療在各地不斷進行管理創新、模式創新、技術創新,業務上正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兩岸及港澳的交流與合作仍在繼續。當日的活動由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海醫會)國際醫療與特需服務專業委員會主辦。海醫會國際醫療與特需服務專委會主委、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顧靜文教授表示,國際醫療是具有國際化要求和特徵的高品質醫療,經過數十年發展,已逐步成為醫療、管理、服務、保險等多領域融合的新興學科。上海市政協文化衛生體育委員會主任、上海市醫學會會長鄔驚雷表示,多年來,上海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保障體系、醫療服務體系、應急救援體系、醫學教育體系、醫學科醫體系等,體系的完善也為國際醫療服務的高品質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我們的研究通過對上海市外籍住院患者臨床特徵的現況分析,研判國際醫療服務長期發展趨勢向好,也為疫情後國際醫療服務高品質發展提振了信心。」顧靜文教授表示,2016–2019年上海市外籍住院患者出院人次和增長率穩步上升,2020年維持了小幅增長。在顧靜文看來,國際醫療發展的長期趨勢向好。她認為,國際化城市定位、良好工作居住氛圍,優質醫療保障吸引外籍人士選擇長期留滬;隨著疫情控制和出入境政策調整,上海市入境人數將逐步恢復;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民眾對優質醫療服務需求亦日益增長。統計顯示,2020年上海市外籍住院患者平均年齡高於2019年,65歲及80歲以上老齡和高齡患者占比增加。對此,顧靜文表示,歸國養老是不少老人的選擇,將滿足好的「生活品質+落葉歸根」的情感需求。上海市衛生健康委會規劃發展處處長徐崇勇提出:「國際醫療服務的建設雖然面臨體制政策壁壘,但其發展順應時代之需,希望專家學者與政府職能部門能一起攜手,共謀國際醫療服務高品質發展之策。」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院長毛穎認為,把握時代脈搏,抓住發展機遇,國際醫療服務將邁入高品質發展新階段。顧靜文認為,應該打造以品質和效益為價值取向的新型發展理念;構建「雙迴圈」新發展格局,以推動國際醫療服務高品質發展;同時以需求為導向,並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國際醫療服務高品質發展。這位專家認為,合理佈局資源可形成有效協同,將激發與釋放市場潛力;同時公立醫院與社會辦醫應建立開展多層次合作關係;在嘗試共用專家及相關醫療資源的同時,優化流程及分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