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3 年 2 月

台灣青年女廚師大陸開餐廳:「飯」香不怕巷子深

〔本報特約記者 梁欽卿報導〕「你看,我的餐廳既沒在商場,也沒在小吃街,而在比較偏僻的位置。我認為,只要菜好吃,自然能吸引顧客來。」來自台南、在重慶開了一家台餐廳的李意羚說,「飯」香不怕巷子深,開一家「靜中取鬧」的小餐廳也「食」分安心。近日,記者走進位於重慶渝北的「食也.灶咖」台餐廳,柔和燈光下,舒緩的音樂在店中環繞,三三兩兩的客人悠閒地品嘗著美食,店長李意羚則在廚房裡精心準備著下一道菜品。「美食能讓人與人之間產生連接,這本身就是一件溫暖人心的事。」廚師行業出身的李意羚回憶,曾有兩桌互不相識的客人,因為她店裡的甜品彼此成為好友;還有一位不愛吃甜食的重慶人,吃過她親手做的甜品後,感歎不是辣的也能這麼好吃……「看著這些生活沒有交集的人,因為我店裡的美食而成為朋友,這太酷了。」提及為何來重慶發展,李意羚說,在她的家鄉台南,餐飲業「很卷」,很多是百年老店,這也導致當地年輕人更願意繼承家業,而不願走出去。「我更願意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品嘗各地美食的同時,打造自己的餐飲品牌。」回想8年前,當時26歲的她初來重慶時,完全沒想到這座城市能吸引如此多台灣人在這裡工作、生活,也是開了這家店後,因為常有台灣顧客光臨,才感受到重慶的「別有洞天」。李意羚表示,想開餐廳最主要的原因就兩個字——想家。「在外打拼想家是常態,而我本就是廚師,為何不自己開家餐廳,想家時就自己做家鄉菜,何樂而不為。」她說。平日裡,愛好探店的李意羚也會集各家之長,探索把渝台兩地的菜品進行融合。比如鹽酥雞,台灣不加辣,在重慶做這道菜她會適量加點辣椒,迎合重慶人的口味。每次有新菜品後,她都會拍照發給在台南生活的媽媽,分享自己在大陸的生活。「明年,我想把媽媽接到重慶來看看,帶她逛逛洪崖洞、磁器口……感受大陸這些年的發展變化。」李意羚說。重慶是一個包容的城市,願意接受外界的人、事、物,對待美食亦是如此。8年前剛到重慶時她就做過市場調研,當時重慶餐飲業門類單一,多數是火鍋和江湖菜,現在不一樣了,餐飲業更多元化、國際化,世界各地的美食都能在這裡吃到,「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吃不到」。做廚師其實是很苦、很累的,李意羚很慶幸自己能把愛好變成職業。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她已在重慶開了3家不同風格的餐廳,店面都在城區較偏僻的位置。經營餐館的同時,她還引入台灣先進的管理和服務模式,説明多家重慶本地餐飲企業進行升級改造。舌尖上品味的不僅是美食,也是「登陸」台青的家鄉味。在李意羚看來,越來越多台青正在抓住機遇,融入大陸的發展熱潮中,「如今台灣女性青年‘登陸’創業越來越多,我也希望在大陸這片熱土上書寫自己的發展故事」。

兩岸民眾共度拗九節 揚孝道敘親情

〔本報特約記者 閆旭報導〕福州特有的傳統節日拗九節將至,福州市倉山區金山街道中天社區17日舉辦2023年「我們的節日.拗九節」活動,邀請台灣永明社區的居民一同體驗拗九民俗和非遺風情,台胞們品有福之「粥」,共敘兩岸親情。拗九節又稱「孝順節」,在農曆正月廿九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親朋好友。2022年,福州市拗九節入選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在中天社區,福州市倉山區第五中心小學的學生們用稚嫩的童聲朗誦了《拗九謠》,展現孝老愛親傳統美德。閩劇表演《荔枝換絳桃》、旗袍秀《人間第一情》、舞蹈表演《孔子拜學》、獨唱《白髮親娘》等節目輪番上演,學生們還給老人送上了拗九粥,大家一邊觀看節目一邊品粥,其樂融融。活動現場連線台灣永明社區的理事長和副理事長,他們向中天社區居民送上祝福。台灣居民宋懷琳通過網路「雲體驗」拗九民俗,她的兒子參照福州習俗為她送上「拗九粥」。第一次參加「拗九節」活動的宋懷琳覺得「很溫暖」。「希望有機會來到大陸參加活動,傳承孝文化,弘揚好家風。」宋懷琳說。12位在榕台胞參加了活動,品嘗「拗九粥」。「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孝道文化兩岸同行。」台胞徐信煥說,希望通過喝「拗九粥」加深兩岸孝道文化脈絡的連接。活動現場還設有健康諮詢、頭療、派粥、敬茶、義務理髮、老年人課堂活動諮詢等活動,為老人們送上節日祝福。

福建平潭發出首張台胞遊艇駕駛證

〔本報特約記者 葉藝琳報導〕「很高興在平潭考取了遊艇駕駛證!」定居福建平潭的台胞陳世斌,近日在平潭海事局領到了遊艇駕駛證。平潭海事局人士16日稱,這是平潭綜合實驗區成立以來首次面向台灣同胞核發的遊艇駕駛證。為服務平潭「兩岸同胞共同家園」建設,切實將台灣同胞同等待遇政策落實落細,平潭海事局圍繞台灣同胞同等待遇優惠政策、遊艇駕駛證培訓考試發證要求、海事政務服務便利化舉措等三方面,向台灣同胞全面細緻解讀相關措施,並及時回應台灣同胞關切。在平潭工作生活的陳世斌去年瞭解到台胞能在平潭考取遊艇駕駛證的資訊後,便立即報名參加培訓,經過理論、實操等科目的學習考核,拿到了A2E遊艇駕駛證,可在全國範圍內駕駛該級別的准駕遊艇。陳世斌說,平潭遊艇考試的內容和實操與台灣遊艇考試無異,希望能慢慢實現在自己大陸暢遊的夢想。作為一名旅遊從業者,陳世斌自一直關注平潭作為兩岸共同家園的建設發展,特別是旅遊相關的政策與資格採信政策措施。「我希望自己的示範能夠吸引更多的台胞來平潭就業創業。」作為大陸唯一的對台綜合實驗區,平潭「因台而設、因台而特」,在建設兩岸深度融合先行區的道路上先行先試、大步向前,在大陸率先探索直接采認台灣地區同類(或類似)職業資格,不斷打破兩岸職業認證壁壘,持續推動台胞到大陸就業創業。平潭海事局政務中心主任郭國傑表示,平潭海事部門正全力爭取上級政策支持,推動台灣遊艇駕照采認機制,即持有台灣遊艇駕照的台胞,通過部分科目補差培訓後即可換發大陸遊艇駕駛證,減少台胞在大陸參加遊艇培訓的成本,為台胞來平潭就業創業營造更加便利的環境。

【社論】台灣年輕人勞參率排全球後段班 期昐政府提供更多就業政策支持

台灣年輕人就業情況受多種因素影響,選舉將至,希望能將年輕人就業方面的問題彰顯出來。以下是一些可能對台灣年輕人就業情況產生影響的因素:1.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就業市場的基礎,隨著經濟的增長,就業市場的需求也會增加,進而提高年輕人的就業機會。2.教育水準:教育水準是影響就業機會的重要因素之一,高度受到企業尋找人才的影響。具有高學歷的年輕人通常更容易找到工作。3.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影響就業市場的需求。例如,一些行業可能面臨人力短缺,而其他行業可能面臨過剩的勞動力。因此,年輕人需要有適合當前市場需求的技能和專業知識,以提高他們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4.政策支持:政府在就業市場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提供就業援助和補助可以促進年輕人的就業機會,特別是對那些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總體而言,年輕人想要在就業市場上取得成功,需要具備相應的技能、知識和資源,以滿足市場的需求。此外,政府和企業也需要積極採取措施,提供更多的支援和機會,以幫助年輕人在就業市場上取得成功。但其實很多已開發國家,為了迎戰少子化、高齡化的問題,努力把高年級生留在職場,以55到64歲的勞參率來看,像是冰島、日本、德國、荷蘭等等國家都有70%到80%,但是台灣是OECD國家中的倒數第五名,只有49.2%,被形容是「早退島」,學者認為,台灣的職場,年齡歧視很嚴重,甚至是40歲以上想求職轉職都不容易了,有些人是不得不早退休,或是被迫做跟原本差距很大的工作,這對台灣來說是相當嚴重的勞動力危機。年輕人是人才寶藏,根據聯合國定義,15到64歲是可以扶老攜幼的勞動力,其中55到64歲的高年級生,雖然可能已過職涯高峰,但仍有10年黃金期在職場奮鬥;根據勞動部統計,2021年,台灣中高齡45到64歲的勞動參與率是64.7%,高齡65歲以上是9.2%,已經是有統計以來的新高;但是台灣跟OECD國家相比,其實年輕人的就業是後段班,來看近20年各國20到45歲的勞動參與率,冰島維持在80%以上,日本從65.8%增加到79.1%,德國是42.9%來到74.1%,荷蘭有73.8%,韓國68.6%,美國64.6%等等,台灣排倒數第五名,從41.8%到49.2%。年輕人不是不願意工作,是缺乏友善職場,當低薪環境,房價飆漲,大家的經濟負擔只會越來越重,延後退休,可能也是趨勢,而當台灣人口越來越少,企業也必須正視這個問題。總之,解決年輕人失業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努力。政府應該實施有效的就業政策和法律法規,提供職業培訓和技能轉換課程,幫助年輕人更好地進入就業市場。企業也應該提供更多的實習和培訓機會,幫助年輕人掌握相關的技能和經驗。年輕人本身也應該不斷學習和進行職業規劃,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另外企業也應重新設計職場,而社會必須打破年齡歧視,跨世代一起努力,讓百萬高年級生力軍,留在職場。

政府不想讓你知道的汽車產業鏈

■ 圖/文轉載自拔舌地獄臉書粉專 美國自艾森豪總統後,便開始了「公路主義」的信奉。依靠美國而能苟延殘喘的難民政權,當然也接受了其教導。而在這個體系之下,又依附著盤根錯節的利益共同體。汽車工業帶來的龐大經濟循環,讓台灣難以往「交通零傷亡」前進。圖上簡略地擺上六個環節,實際上當然更複雜:1.產業提供政治獻金:其坐大依靠政府扶植,裙帶關係密不可分。2.禁行機車:機車保養便宜、符合民眾需求,限制路權將誘導其購買汽車。3.高架建設:民代可向民眾邀功自己有做事,工程款分贓雨露均霑。4.買車需求:電視廣告宣傳買車=幸福,道路工程只給汽車方便。(要享有完整路權只能買汽車,你要先背貸款,然後政府再用貨物稅剝你一層皮。)5.巧立名目罰錢:各式交通罰單,匯入政府與警方的小金庫,罰金績效插越多賺越多。6.產業鏈成形:用錯誤教育、道路工程、政治勾結,限制人民的選擇,讓人民相信「背貸款買車」是出於自由意志。了解交通議題,也就了解台灣各層面的社會問題,因為一切現象都互為因果。眼光拉得高一點,就會發現其實台灣一直尚未脫離「殖民」。「殖民」形式不限戰爭,也能是文化與經濟殖民。其主導者不一定是傳統西方列強,也能是內部殖民。小結論,不管你是什麼政治立場,其實你仍被殖民,而且從來不是自己的主人。(以下段落會稍微燒腦,沒空的可略過不看)政大教授宋國誠在其著作《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伊德》自序中提到:「似乎,霸權者總是「以奴為霸」。沒有自卑式的崇拜,人的歷史就不會有專制戲碼的上演。因此,即使奴隸不懂主人的形上學,至少也要學習自我命運的闡釋論。一切受制的、邊緣的、弱勢的他者群級(clus-ter of others),都必須走進中心的、霸權的王國,在被視為真理的體系中重奏真理的變調。」我的簡短按語:當人民內心尚未革除威權意識,那麼對領導者或權威的集體崇拜,只會不斷創造出新的獨裁政權。人民不一定要有統治者的意識,但至少要知道自己是「怎麼歹匕的」,要先清楚自己是弱勢或被壓迫,才是不被奴役的第一步。而所謂「台灣文化」究竟是什麼?如何演變至今?宋教授如此說:「『文化主體性』在此意指文化批評意識與文化創作的能力。二戰之後的台灣發展經驗顯示,由於在政治經濟的現代化方面『超速發展』,使台灣跳過了『解殖民化(decolonization)』的歷史過程。」按語:沒有經過解殖民,就不會產生文化批評意識與文化創作能力,兩者結合起來,該群體才能有「文化主體性」。「其結果使台灣成為了一個『現代化後的殖民國家』。這種現代化後殖民情境,一方面表現在文化上的『依附性』和『消費化』,一方面更加赤裸地表現在大眾文化中『無民族恥感』和『哈日風』現象(對照日本殖民歷史)。」按語:恥感,表現於社會規範,以他人的觀感語評價為尺度。日本就是由「恥感」所維繫的社會,而信仰基督教的德國,則是以聖經傳統的「罪感」為尺度。無恥,就是不在意他人眼光。台灣的大眾文化是否無恥?可從交通違規上考證……。「使台灣成為全球商品最摯愛的消費帶,表現出對西方文化工業最高的接受力與寬容性。台灣的後殖民性最為具體地表現在極度的文化消費主義,以及在都會文化生產上片面的模仿和速食主義的充飢和裹腹。」按語:對西方文化工業的寬容,可見好萊塢電影、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市況。在此要提醒,韓影並非以愛國文化而昌盛,而是產業學習好萊塢工業化,端出好作品才讓韓國國民支持。文化消費主義以及片面模仿,則可從各種失敗的交通建設、觀光規劃可知,其實台灣人從來沒搞清楚「為什麼別人要這麼做?」。而是覺得「這樣搞能賺錢」就模仿了。追根究柢,當萬物都要能與賺錢扯上邊,不賺錢的都被棄置後,全島的過度消費與掏空就是必然。全台到處有日式店鋪、造景,卻學不到其精神,最終淪為賺錢的噱頭。遇到先進制度引入,卻又不知廉恥的說「國情不同」。這就是無恥文化,也就是台灣的文化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