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3 年 3 月

閩台青年人才體育交流營啟動 奧運冠軍分享舉重精神

〔本報特約記者 閆旭報導〕為期4天的閩台青年人才體育交流營,3日在位於福州的中國舉重福建馬江基地啟動。同時,「閩台青年體育交流基地」在這裡揭牌。此次活動是閩台青年體育領域交流的一次新嘗試,兩岸高校學生、在榕台灣青年及舉重運動員等60人參加了活動。就讀台灣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的宋冬娟,喜歡在電視或網路上看舉重比賽。來到中國舉重福建馬江基地參加交流營,她尤為激動。「一路上都很開心,到了這裡發現大家對我們很熱情,很高興可以相聚在福州一起運動。」宋冬娟說,本次交流營為兩岸青年搭建一個充滿激情、相互協作的交流管道,讓她更期待未來在福州跟更多青年一同追夢。基地訓練室內,福建籍女子舉重奧運冠軍鄧薇和其他舉重運動員,與兩岸學子面對面交流,向他們介紹舉重運動、分享舉重精神。對鄧薇來說,這也是她第一次與閩台青年交流。她表示,希望傳遞體育的拼搏精神,也希望以後能有更多機會進行此類互動。在運動員指導下,有營員現場體驗簡單的舉重訓練。「比想像中難很多,我只舉了杠鈴就馬上出汗了!」陽光學院的張煒說,很難想像運動員在訓練時一天累計舉起50噸的重量是如何堅持的。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的帶隊老師鄭義君告訴記者,該校來參與此次活動的學生雖不是職業選手,但是非常熱愛體育運動,「舉重運動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發揚」。本次交流營將開展豐富多彩的交流體驗活動,包括參觀三坊七巷、開展趣味尋根定向賽、走訪在榕台企等。福州市台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蔣佩琪表示,應持續推動兩岸青年社團交流走深走實、兩岸青年走近走親,福州市台協會將努力為兩岸深度融合繼續發揮橋樑紐帶作用。

第32屆「時報金犢獎」在成都啟動 促兩岸學子創意交流

〔本報特約記者 單鵬報導〕由旺旺中時媒體集團主辦的2023第三十二屆「時報金犢獎」全球競賽3日下午在成都正式啟動。作為在全球華人地區具有影響力的公益類創意大賽,「時報金犢獎」鼓勵青年創作、培養未來創意精英。自1992年創辦以來,「時報金犢獎」提供的創作平台涵蓋文旅、影視、廣告、動畫、藝術等諸多領域,參與學校達1481所,參與人數超過1000萬人。「起初,很多同學用蠟筆、水彩和手繪參加比賽。而現在,不少同學將人工智慧作為創作工具。」當日啟動儀式上,「時報金犢獎」組委會執行長、旺旺中時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淑黛感慨說,「時報金犢獎」見證了大陸廣告行業的發展,也見證了大陸經濟的起飛。據瞭解,該項賽事既是一項創意大賽,也是一場文化交流,「創意設計源於文化,創意交流也是文化交流。」「時報金犢獎」大陸召集人周智接受採訪時稱,因該項賽事鼓勵跨界跨境合作,許多青年創作者以中華文化為根,在共同創作中一起討論、比稿,最終成為好友、事業夥伴甚至人生伴侶。周智表示,除了賽事本身,還將在北京、上海等地舉辦兩岸大學生「創客營」「體驗營」等活動,「此前台灣同學來大陸後,第一次使用打車軟體,第一次體驗手機支付,學習各地方言,這是一種很好的交流。」啟動儀式上,四川省台辦孫樹學表示,近年來,包括眾多四川高校在內的兩岸專業院校積極參與「時報金犢獎」,為大賽注入青年力量與專業表達;四川人文歷史悠久,巴蜀文化璀璨多元,為大賽文創設計提供了豐富的創意靈感。「希望兩岸及川台攜手,共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孫樹學表示,四川省台辦將持續落細落實「川台70條」等惠台政策措施,持續為台灣同胞在川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牽線搭橋、提供便利,推動川台經貿文化、青年教育等領域交流合作走深走實。

驚蟄

明日蓬山破寒月先甘和夢聽春雷今天4時36分我們迎來一個生動活潑的節氣驚蟄 驚蟄展開一幅生機盎然的畫卷隆隆的春雷聲喚醒沉睡的百蟲綿綿的春雨滋潤萌發的萬物桃杏花香四溢竹柳嫩綠清新 驚蟄開啟一場忙碌充實的勞作農諺說「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江南的油菜開始見花華北的冬小麥也開始返青忙碌的春耕圖景由南至北漸次展開春天忙得越熱乎秋天的收穫就越歡實 驚蟄寄予一份真誠殷切的期盼「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期望遠離疾病,身體健康「梨」與「離」諧音也蘊含離家創業之意寄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驚蟄春雷響,萬物皆興旺春風和煦,草木萌發願你也如這春日萬物朝氣蓬勃,充滿希望

文中街學童悲歌市府允諾改善,但全市問題如何解決?

■文:Claudius (2月)17日有一名網友分享在鳳山區文中街,離文德國小約50m一個路口距離,約有50名國小生走在路上,因為沒有人行道,學生只好自己拉起繩索、隔出步行空間,再由兩名老師在最外側顧隊,這張照片立刻引起熱烈討論。在網友留言與媒體報導中,都再次提到了台灣是「行人地獄」的狀況。經過一天發酵,工務局回應研議後,決定先增設標線型人行道、取消分向線、設置路肩,還有設置速限30等,確保學童安全。然而,不要說高雄全市,就算只看校園附近,高雄的人行環境大部分仍相當惡劣,只改善有上新聞的案例當然是不夠了。如果我們拿大家熟悉的日本對比,我們隨機選擇(真的是打開google地圖後亂選)一個案例,這是池袋北側的「板橋区立板橋第五小学校」周邊,由於位在在窄小的巷弄內,離開學校之後,緊接的道路是沒有實體人行道的。然而,當地劃設為「通學路」的範圍,雖然沒有設置實體人行道,但在道路邊線上(有的會塗成綠色的標線式人行道),設有圍欄阻隔車輛偏移與違停。另外不論路邊住家或小型工廠,都在自己的土地上設有停車位,因而佔用道路的行為相當少。這種規格,其實在人本交通標準上,算是及格而已。歐洲許多國家,已經更嚴格的執行超級街廓(小巷弄無車化)、增加徒步區、市中心無車化等方案。另外在實體人行道、標線、自行車專用道等建設上,也都有更好的規格。而日本也知道不足,近年持續繼續改善人行環境。也就是說,以現有台灣城市的架構,要做到日本那樣是至少不用打掉重練的。而我們在鳳山文中街的新聞下方,也看到一大片「笑死」、「趕快長大趕快北漂」、「Who care」、「劃標線人行道給車停」、「抗中保台比這個重要多了」的酸言酸語(以上均為PTT實際留言),都希望政府趕快做事。當然,也有很多比較有營養的社群,會提出規劃建議,或是要求實體人行道的建設。但是,「行人地獄」這個問題,絕不只是硬體設施不足的問題,也不只是「工程、執法、教育的交通3E」問題,而涉及整個城市規劃。這其中,牽涉了市民對車輛的依存程度、車輛的取得成本與普及率、大眾運輸的便利性、通勤位置與住宅的交通可及性等問題。但如果要改善其他方面,網路的風向馬上就變了。例如,如果我們要把車道撥給大眾運輸改成輕軌,同樣在PTT上,也會有同一群人酸「笑死」、「製造交通問題」、「沒用的建設」、「腦殘建設」。要蓋捷運、同一群人會酸:「給猴子搭」、「載空氣」、「繼續增加負債」。要增加購置或持有車輛成本,同一群人會酸「台灣人被當盤子」、「民主價值」、「智商稅」。要加強執法:同樣會酸:「自己選的暖」、「搶錢」、「把人民當印鈔機」、「白痴道路設計逼人違規」(以上都是去爬PTT的實際推文)總之,怎樣都是你政府的問題,你看日本多好你台灣多爛,但要比照日本做就是擾民。以上是網路酸民,還有另一群是真心覺得「違停方便、車輛優先、真心覺得高雄人都沒在走路,不需要行人空間」的實體酸民,他們會理直氣壯的違停路邊、佔用騎樓、騎乘人行道,覺得一直都這樣沒什麼不可以。要人行道實體化、甚至外推、設置庇護島,就會有里長議員出來抗議,這些實體酸民,戰力比網路酸民還高。就算真的要做實體化,另一個問題是經費,我們舉例而言,台南東區中華東路2.7公里、永康區中華路3.5公里今年爭取改善經費,其中,中華東路經費為8840萬元、中華路為9000萬元,每公里為2811萬元。以高雄市道路長度約12,814公里,而全國市區人行道普及率約4成來看(郊區更低)。全高雄市道路都要有實體人行道,經費大約在2500億左右。當然實際需要多少,是值得精算一下的。如果我們真的要解決「行人地獄」的問題,涉及整個城市價值的改變,由車本走向人本,不是「機車和汽車平權」,而是「行人權優先」,我們會面臨都市計畫、交通建設長期的改革與投資比重改變,不只人行道,而是從交通、都市使用分區、商業規劃……都要以人為優先。另外,我們也要接受合理的成本支出,以及逐漸改善的過程。例如很多人罵標線型人行道,但誰有辦法想出立即拿出千億,或花十年每年編數百億公務預算改善人行道的財政方案?要拿這麼多錢,更多人會想拿去鋪馬路吧!只有夠多人能堅持人本優先的價值,也願意付出代價,以上很多衝突,才會有一條可解決的路徑。(圖文轉載自高雄好過日臉書)

當Google遇到ChatGPT

■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專任特聘教授 盧希鵬 (圖/翻攝自Unsplash圖庫) 人類要與機器聊天,有兩項技術要解決:讓機器懂人類語言(Language to Data),讓機器講人類語言(Data to Language)。語言技術已經發展了數十年,最近因為深度學習演算法與巨量數據,有了巨幅的進步。Open AI公司的ChatGPT橫空出世,讓人驚艷AI對於人類語言多重意圖與隱含意圖的理解,以及自然語言生成模型(NLG, Natural Language Generation)的成熟。過去,語言生成模型包含了各類文本,簡單如健檢數據轉換成醫師口吻的文本,企業財報資料轉變成報紙文本的財經新聞,小說與偶像劇也有劇本文本(如英雄總是在第七集接吻,最後一集絕地反攻),情書大全也是一種文本。有了這些文本,ChatGPT就可以幫人寫劇本與情書,只要把人名與情境詞彙重組就好。當機器懂人類說甚麼,人類也懂機器在說甚麼,ChatGPT就把這技術用來做聊天。但,人類語言的文本何其多。Chat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預先幫人類閱讀巨量資料,再以深度學習演算法產生巨量文本結構情境詞句與知識庫。譬如,請它幫我準備電子商務結構洞應用的演講大綱,幫我用金庸小說風格寫出十集影集大綱,並請它為台灣科大設計招生文案。請它幽默一點,具體一點,煽情一點……都有驚豔的表現(結果都放在我臉書上)。上周有學生問我:「影響信任的因素有那些?」 若問Google大神,會得到上百種不同的連結,同學要慢慢讀。若問ChatGPT相同問題,它會在事先閱讀與整理過的知識庫中,產生人類看得懂的文字,就會說:「通常得到他人信任的因素有以下六項……」。如果你不喜歡這項答案,也可以換一種敘述文本。ChatGPT不僅可以像人類一樣交談,知識庫包山包海, 同時對於自己不懂的事物,也有一些推論文本(譬如說幹話),雖然不是這麼精準,還是非常有趣。Google害怕嗎?搜尋引擎是幫人找(Search)資訊,請人自己讀。ChatGPT不是搜尋引擎,是語言模型,在閱讀(Read)整合好的知識庫中,用人類看得懂的自然語言表達出來。網路上數據愈來愈多,一個幫人閱讀又產生整理過的自然語言生成模型,是否將會改變這個世界?任何創新,一旦成了大家都知道的事 ,勢必引來大量的模仿者。當微軟投資100億美元在ChatGPT,讓自家搜尋引擎Bing有了自然語言生成模型,接下來應該所有搜尋引擎都會有類似的功能。這場戰爭,不只是技術之爭(me too),更是生態系之爭。ChatGPT只是一種人機介面,決勝的關鍵在結構洞所串聯的多重網路,如同iPhone贏的,不只是易用的人機介面,更是串聯背後強大的生態網絡。我幻想,當Google把自然語言生成模型放到自駕車時,車子將會開始跟我聊車況、路況甚至是新聞?而我在手機、車子,客廳,辦公室都在跟同一套Google系統聊天時,Google會不會成為世界上最瞭解我的人,進而成為我可信任的理專與購物專家?這場戰爭,先是技術之爭,未來更是搶占網路結構洞之爭,這才是Google的關鍵策略點。(轉載自盧希鵬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