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3 年 3 月

《兩岸共研抗戰史論文集》新書發佈會在京舉行

〔本報特約記者 張玲報導〕3月24日下午,《兩岸共研抗戰史論文集》新書發佈會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兩岸60多名專家學者、退役將領、抗戰英烈後代及學生代表出席。兩岸與會代表表示,將繼續深入合作,持續加強抗戰歷史研究,共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2017年以來,兩岸有關方面相繼舉辦了四屆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與抗戰精神傳承研討會,進一步增進了兩岸學術界在抗戰歷史研究方面的共識。此次出版的《兩岸共研抗戰史論文集》精選了四屆研討會上兩岸學者的40篇論文,是兩岸共研抗戰史的重要成果。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會長王建朗表示,抗日戰爭勝利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民族團結奮戰的結果,《兩岸共研抗戰史論文集》的出版對強化兩岸同胞共同歷史記憶、增進民族認同具有重要意義。台灣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紀念協會理事長黃炳麟表示,希望通過共同研究抗戰歷史和出版論文集,繼續擴大兩岸年輕世代對抗戰歷史的認知,共創兩岸美好明天。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負責人金民卿表示,近代史研究所連續承辦四屆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與抗戰精神傳承研討會,今後將繼續推進兩岸抗戰史的共同研究與宣傳闡釋。台灣科技大學教授羅台生表示,《兩岸共研抗戰史論文集》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學術成果,對促進兩岸學術交流、強化抗戰共同歷史記憶具有重要作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羅存康表示,《兩岸共研抗戰史論文集》的編撰出版是兩岸史學界共用史料、共寫史書,共同弘揚抗戰精神的重要成果,將助推兩岸合作開展抗戰研究。新書發佈會由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和台灣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紀念協會共同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承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協辦。

「小三通」各航線25日起陸續增加航班 擴大通行人員範圍

〔本報特約記者 鄒玒 李奇 林舒潔報導〕3月25日上午九時許,滿載乘客的「迅安」客輪,順利從廈門五通碼頭起航開往金門,與此同時,「金星6號」客輪也正從對岸的金門出發向著廈門駛來。 廈門市台商協會為旅客送上伴手禮。 自3月25日起,「小三通」航線通行人員範圍擴大至所有台籍旅客及大陸配偶。為更大程度上便利旅客出行,廈金航線由每日1個往返(2航次)增加至最多6個往返(12航次),由此前剛復航時的一來一回變為雙向對開、航次增多,發班時間為每日9:00、10:30、12:00、13:30、15:30和17:00。台胞許政儀一家三口一大早趕到五通碼頭,今天搭乘廈金航線抵達金門後,他們將立即乘坐飛機回台北。去年6月,他們一家人回台北,僅來回就花費了近18000元人民幣,如今通過「小三通」,費用僅需要4000元人民幣左右。廈門市台商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岱樺表示,希望通過航線增加,進一步密切兩岸的交流交往,「希望大陸同胞也可以便捷地從金門到島內去旅遊觀光」。針對「小三通」擴大通行人員範圍、客流量可能大幅增長的實際狀況,廈門邊檢總站高崎邊檢站根據口岸特點和動態制定專項勤務方案,與船舶代理公司密切通聯,不斷優化通關環境,提升通關效率,還安排通曉閩南方言的執勤人員前置引導,提供「鄉音」「鄉情」特色服務,進一步提升口岸通關體驗。廈門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高崎邊檢站邊檢處處長陳錦來表示,高崎邊檢站創新從購票、檢票、通關、登船全鏈條資料的智慧化應用,實現資料即時核對、船班即時放行,同時創新小單元執勤模式,通過增加警力投入、優化勤務組織全力保障船班加密後多航次、雙現場勤務順暢,「我們創新『一同心六專享易通行』特色服務,對需幫扶的群體提供專屬指引,專程陪同、專用通道、專業本語等人性化服務,讓經廈金航線往來的廣大出入境旅客,切實感受到這條黃金通道的速度和溫度,走得安心又舒心。」據廈門邊檢總站統計,「小三通」復航以來,已累計驗放客運船舶280餘艘次,查驗出入境旅客1.5萬余人次,開通「兩岸生命救助綠色通道」4次。

大陸首座深遠海浮式風電平台「海油觀瀾號」啟航

〔本報特約記者 杜燕飛報導〕3月26日,大陸首座深遠海浮式風電平台「海油觀瀾號」在廣東珠海福陸碼頭啟航前往海南文昌海域,將進行海上安裝和調試,大陸深遠海風電關鍵技術取得新進展,海上油氣開發邁出進軍「綠電時代」的步伐。據介紹,「海油觀瀾號」裝機容量7.25兆瓦,由浮式基礎和風機組成,整體高度超200米,吃水總重達11000噸。投產後,風機年發電量將達2200萬千瓦時,所發電力通過動態海纜接入海上油田群電網,用於油氣生產,每年可節約燃料近1000萬立方米天然氣,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萬噸。目前,中國大陸已建成20多個海上風電產業園,海上風電累計並網裝機容量超過3000萬千瓦,持續保持世界第一,近海風電資源開發利用已趨近飽和。推動風電挺進擁有更優質風能資源和更少人類活動的深遠海,對大陸加快構建清潔低碳能源體系,形成全球競爭力的風電產業鏈和供應鏈具有積極意義。

國寶有靈.文物周曆

〔本報綜合報導〕本期《國寶有靈.文物周曆》的主角是「玉神人•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因發現於湖北省天門市石河鎮而得名,距今4600-4000年。其玉器頗具特色,以工藝複雜精美的減地陽紋著稱於世。此件玉神人屬於圓雕,玉質黃綠,保存完整,被認為是古代巫師在做法時的形象。史前玉人形象在考古中有不少發現,但多為人首造型,全身像少見,後者僅見于紅山文化和安徽含山淩家灘遺址中。如此像造型之完整、品相之上佳,玉質之潤澤實屬罕見。現存於上海博物館,此件玉神人也曾一度作為上海博物館的標誌圖案,足見其珍貴。

「博物館高峰論壇2023」在香港開啟「無間」文化交流

〔本報特約記者 梁文佳報導〕「博物館高峰論壇2023」3月24日至25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35位博物館界代表,分享了專業經驗、研究成果和創新理念。作為博物館界的國際盛事,本屆論壇由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義大利烏菲齊美術館協辦。論壇以「無間」為主題,內容涵蓋不同地方的文化交流、新舊文化設施的再創造、博物館與社區的聯繫以及科技發展帶來線上線下空間整合的新可能。今年是該論壇繼2017年及2019年後,第三次在香港舉辦。截至2022年底,中國大陸的博物館數量超過6000座,館藏文物達5800余萬件。博物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