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立春(外三首)
(現代詩歌)■張新貴 癸卯立春忙,高空舞彩妝。近瞧花草碧,遠嗅兔燈香。誤入老街巷,難尋小白楊。經年多少事,情怯幾分長。五律•雨水風雨應時新,花枝吐蕊頻。鸕鷀鳧水立,桃李滿雲臻。綠野藏群兔,青山映富春。誰言正二月,乘性做遊人。五律.驚蟄春色滿園傾,朝陽萬物生。庭前花展蕊,院後草含情。樂見身披露,未聞雷阻程。莫愁山路險,穩步自無驚。五律•春分欣逢雨露勻,萬物喜呈新。明月弄花影,清風蕩垢塵。老翁垂釣早,遊子踏青頻。不覺東方曉,揚蹄又一春。
立足台灣 面向大陸 放眼世界
(現代詩歌)■張新貴 癸卯立春忙,高空舞彩妝。近瞧花草碧,遠嗅兔燈香。誤入老街巷,難尋小白楊。經年多少事,情怯幾分長。五律•雨水風雨應時新,花枝吐蕊頻。鸕鷀鳧水立,桃李滿雲臻。綠野藏群兔,青山映富春。誰言正二月,乘性做遊人。五律.驚蟄春色滿園傾,朝陽萬物生。庭前花展蕊,院後草含情。樂見身披露,未聞雷阻程。莫愁山路險,穩步自無驚。五律•春分欣逢雨露勻,萬物喜呈新。明月弄花影,清風蕩垢塵。老翁垂釣早,遊子踏青頻。不覺東方曉,揚蹄又一春。
多讀書,為自己引路生活中,讀書或許不能滿足我們的所有需求,卻可以在我們困惑的時候,給予我們精神的滋養與寬慰。每讀完一本好書,心靈也會得到一次洗禮。書本就像一座隨身攜帶的庇護所,翻開它,你可以暫時遠離喧囂,獲得溫暖和力量。好的書籍就像一位良師。讀書越多,在科學和思辨中浸潤的時間越長,對世界和自身的理解便會越深刻。人生沒有白讀的書,每一本都算數。它們會塑造你的氣質,提升你的修養,豐富你的德行,給你一種向上的力量。明目標,為自己蓄力有句諺語說:「一艘沒有目標的船,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無目標的努力,有如在黑暗中遠征。目標不對,容易瞎忙一通,最後一無所獲。唯有找准目標,慢慢地為自己蓄力,才有成功的可能。清晰的目標,不是一張一眼望不到頭的待辦事項清單,而是一個直指人生目標的羅盤。剛開始,你或許看不清終點的樣子,但每一步行動,都能向那個篤定的方向一點點靠近。心中有目標,生活有奔頭,人生有幹勁。願你帶著對目標的掌控感,過更有方向的人生。交益友,為自己取暖人生路上,難免遇到難熬的時刻,而交心的好友總能在你最需要時給予恰當的陪伴與溫暖。有句話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同樣的聲音才能產生共鳴,同樣的氣味才能相互融合,同頻的人才能久處不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可貴的就是相互理解和懂得。好的友情,不一定事事打擾,但總會時常想念;不一定時刻相伴,但一定會相守心間。人生路上知己難求,遇上了,請記得好好珍惜。往後時光,願你有三兩知己,能一起碎碎念念,也能陪伴歲歲年年。
〔本報特約記者 沙見龍報導〕「吉時到,請嘉賓整理衣冠,莊嚴肅立」……4月4日,隨著「啟戶」聲起、三通鼓鳴畢,尼山孔廟大成門緩緩打開,在孔子出生地山東曲阜舉行的癸卯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正式開始。當天,被淅淅瀝瀝春雨沖刷著的尼山孔廟,更顯莊嚴肅穆。海內外孔子後裔及各界嘉賓正衣冠、拾肅容,在身著古代服飾的司禮官引導下,穿過智源溪橋,拾級而上,依次步入大成殿祭拜至聖先師孔子。現居台灣的孔子第七十九代嫡長孫、中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協會會長、至聖孔子基金會會長孔垂長專程趕來山東曲阜參加祭孔大典,擔任主祭官。孔垂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孔廟遍佈世界各地,都會定期舉行一些祭祀活動。但來到山東曲阜參加祭祀典禮,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祭孔典禮的莊嚴。「這種莊嚴不僅體現在祭祀程式上,還源於我們在典禮中能沉澱心靈。」在孔垂長看來,祭孔是對先祖孔子的尊崇。歷經兩千多年的發展,這種系統的祭祀儀式變得更具豐富性和參與性。他認為,未來要更好地將中國傳統文化推向國際,讓世界看到優秀的中華文化,「這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據癸卯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執行導演孔凱介紹,自2008年曲阜恢復春季祭孔以來,尼山春季祭孔大典已成為一場內涵豐富的儒家文化盛宴,既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又是對祭孔大典這一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與完善,極大地豐富了中外遊客在曲阜的文化體驗和精神感受。「作為孔子第七十六代後人,參與祭孔大典讓我在厚重的儀式感中接受了傳統文化的薰陶,意義非凡,感慨良多。」就職于齊魯理工學院的「90後」孔瑞告訴記者,祭孔不僅僅是悼念聖人,更是對孔聖人仁、義、禮、智、信價值觀的傳承,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禮敬。「作為新時代青年,更有義務肩負起儒家思想的學習、實踐和傳播重任,當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與踐行者。」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生於山東曲阜,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宣導的儒家思想,兩千多年來一直影響著東方人的人生價值觀念和治國為政思想。
〔本報特約記者 張一辰 楊英琦報導〕「我是第一次參加黃帝陵公祭典禮,內心的情感難以言表,作為炎黃子孫,要懂得慎終追遠。」兩岸統合學會執行長鄭旗生難掩激動之情。 圖為癸卯(2023)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5日在陝西黃陵舉行。 癸卯(2023)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以下簡稱:公祭典禮)5日在陝西黃陵舉行。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代表當日在橋山之上拜謁黃帝陵,表達慎終追遠的虔誠心意及對中華民族復興的祈盼。鄭旗生祖籍福建建甌,「追根溯源」一直是他心中最難解的故鄉情。「我的先祖從建甌遷到安徽,再遷到南京,最後從南京遷到台灣。我曾經進行過一次『尋根之旅』,但是從建甌再往上尋,就斷了線。」鄭旗生言道。「我經常教導我的孫輩,告訴他我們來自哪裡,炎黃子孫無論在何處都同根同源。等他長大了,希望他能夠將我的『尋根之路』走完。」鄭旗生坦言,兩岸的交流首先要互識、互信,要有共同的歷史觀、文化觀,進而讓華夏兒女的文化與傳統得到傳承。《史記》載:「黃帝崩,葬橋山。」橋山因山形像橋,故而得名。站在橋山祭祀廣場,台灣陝西聯誼會會長曹長齡的「認祖歸宗」之情愈發強烈。曹長齡祖籍陝西西安,1987年「登陸」,2003年開始常駐北京,從事經貿、文化、公益交流20餘年,積極為兩岸企業互信、交流與合作搭建平台。「兩岸一家親,齊心促發展。」曹長齡表示,台灣的企業如果有意願來大陸發展,台灣陝西聯誼會將為其提供資金、管道、資訊,甚至是銷路,從而幫助台企在大陸立足。「我相信每個中華兒女都有前來祭祖的意願,因為這是我們的祖先,大家在這裡更能體會到血脈相連、手足相親的深厚情懷。」曹長齡說。據統計,全球華人規模性地「重返黃帝陵」尋根祭祖始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多年來,前來拜祭黃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華僑華人已逾百萬人次。連戰、吳伯雄、宋楚瑜、鬱慕明、蔣孝嚴、洪秀柱等台灣知名人士都曾率團到黃帝陵謁陵祭祖、參與清明公祭黃帝典禮。「我們往往是凌晨出發,路上吃些提前備好的早餐。」多次參加清明公祭黃帝典禮,成都市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高錦樂早已對活動流程熟稔於心,「在黃帝陵前燃一炷香,敬仰追思之情心中流淌。」從台灣來到成都28年,高錦樂仍常想起兒時與爺爺同祭祖先的感受。「當我長大後回到故鄉,與爺爺口中描述一致的風土人情使我感到非常親切。雖然陝西不是我的祖籍,我卻總是懷著同樣親切的心情來到黃帝陵。」高錦樂說,因為這裡是炎黃子孫「共同的根」。「同文同種,同根同源。每年的公祭典禮成了我們情感的牽絆,也因此拉近著華夏兒女的『距離』。」高錦樂認為,公祭典禮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意義,參與其中的「體驗感」能帶來更多的文化認同。對兩岸同胞而言,黃帝陵既是地理符號,更是精神座標。
〔本報特約記者 龍敏報導〕隨著清明節的到來,兩岸「小三通」客運航線迎來台胞往來的客流高峰,再現台胞返鄉探親祭祖熱。「清明節是兩岸傳統的祭奠祖先、追思親人的節日,無論如何都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先。」經「兩馬」(福州馬尾—馬祖)航線返鄉祭祖的台胞林先生對記者說,兩岸「小三通」復航讓回家更加便利。4日13時30分,包括林先生在內的38名旅客搭乘「安麒6號」輪抵達福州琅岐客運碼頭,大多是返鄉祭祖的台胞。自4月1日起,福州至馬祖的「兩馬」、黃(岐)馬(祖)兩條「小三通」航線調增為每週14個往返航班。據福州海關披露,3月29日至4月4日,福州監管對台進出境船舶24艘次,兩岸進出境旅客772人次,環比分別增長242.86%、177.7%。今年1月7日起,廈(門)金(門)、「兩馬」、泉(州)金(門)、黃(岐)馬(祖)等四條兩岸「小三通」客運航線陸續復航。自3月25日起,搭乘「小三通」航線的人員範圍擴大至台灣居民及其大陸配偶,兩岸「小三通」航班也相應增加。乘著兩岸「小三通」復航的「東風」,兩岸交流交往日漸熱絡。特別是,時值清明時節,許多台胞選擇搭乘兩岸「小三通」航班返鄉祭祖。自3月25日起,廈金航線由每日2航次增加至最多12航次。廈門海事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4月1日至4日,廈金航線出入境旅客人數達6078人次,日均客流超1500人次,較3月日均客流量增長2.6倍。從4月1日起,泉金航線由每週4航次增至每週6航次。泉州邊檢站執勤四隊教導員邢麗麗說,泉金航線迎來返鄉祭祖的小高峰,「每天都有四五十名台胞搭乘泉金航線入境」,回鄉祭祖台胞多攜老扶幼。針對清明兩岸「小三通」台胞返鄉客流量大,福建各地邊檢、海事、海警、海關等部門密切合作,通過合理調配人員、開設返鄉台胞「快速通道」、為台胞提供「鄉音」引導等方式,營造「兩岸一家親」的溫馨通關氛圍。隨著台胞探親祭祖熱的再現,許多尋根謁祖的兩岸故事也在福建各地演繹。在漳州龍海市石碼街道,78歲的台灣台北龍溪同鄉會理事長郭紹輝攜家人走街串巷,找老朋友敘敘舊,吃吃古早美食。「石碼這三年變化很大,特別是新建的後港古街,建築風格很有閩南特色。」清明節前,他攜夫人從台北直飛廈門,回到龍海祭祖掃墓,並去湖南湘潭、長沙等地旅遊。日前,在泉州石獅市鳳裡街道大侖社區蔡氏家廟發生溫情一幕。台胞蔡來蔭女士一家憑藉著一條「清朝地址」,在多方接力下,最終與石獅蔡氏宗親相認,並趕在清明到來之際拜謁祖先。看到族譜上熟悉的名字,首度回來尋根祭祖的蔡來蔭特別激動,「終於見到親人了,我們會告訴子孫後代,我們的根在石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