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
(抒情散文)■方華 春茶開採,去浮槎山東麓的一家茶園拍攝,主人盛情,留食午餐。及至菜肴上桌,發現有幾樣竟是用茶葉做食材的,如用新采的綠茶燒豆腐,用茶葉鋪底清蒸鱖魚,特別是油炸黃金芽,金黃的茶葉堆陳青瓷盤中,不但養眼,且入嘴酥脆,茶香盈口。我知道茶葉最初就是吃的。從最初的的神農氏遍嘗百草,吃茶葉解毒。到三國時期《廣雅》記述: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灸,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薑、橘子芼之……。再到陸羽在《茶經》中記述,唐代非常流行將茶與蔥、薑、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而將新鮮的茶葉搗成餅茶來食的習俗沿襲了從魏晉至元明幾個朝代。即便後來茶從吃茶葉變成飲茶水,許多地方至今仍稱飲茶為「吃茶」。我等大眾,雖然經常吃著茶葉作主調料鹵煮出的醇香的茶葉蛋,但總覺著以茶入食還是離日常的生活有點距離。只是,現當代的茶入食與古代的「吃茶」又有著不同。現代茶入食是以茶調製、激發美味,烹燴佳餚,而古人的「吃茶」大多是藥食同補,如明代《保生集要》中所說:「茗粥,化痰消食」也。茶園以茶入肴招待來賓,取材方便、新鮮,於我等偶啖茶之美食者,新穎稀奇,記憶深刻。茶園女主人介紹,新採的茶葉在焯水去澀後,加少許食鹽、米醋、麻油拌勻即可食。據稱涼拌鮮茶口味清鮮,如同馬蘭、蘆蒿等野菜一般,只有春日才能嘗到它們的盎然之味。席間,服務生端上一盤紫砂煲燉吊的雞。雞是散養在茶園的土雞,湯是用新鮮茶葉烹煮出的茶水加薑絲、花椒、蒜片、料酒等調製燉煮而成。淡淡的茶香與濃濃的雞香相匯相融,清香鮮美。食間談資,說是有一道叫龍井蝦仁的美食,據說是清代乾隆下江南時愛吃的一道菜,後來周總理宴請外賓也用過這道美食。將新鮮的河蝦剝皮取仁洗淨、同時將上等的龍井春茶泡好,將茶水和茶葉一起和蝦仁倒入油鍋內烹炒,無需任何調料,只少許鹽即可。說者讚美,這道龍井蝦仁口味鮮美,吃起來蝦裡透著茶的清香,茶葉也吸入蝦仁的鮮,嚼起來也別有味道。只是當日茶園中未備新鮮河蝦,未得一嘗。以茶做菜很講究量度、火候和手法的。若茶葉或茶湯用多了,菜肴會變苦澀;用少了,又顯不出茶香味。另外,蔥、薑、蒜、五香一類重味佐料儘量少放,過分的誇張,往往有失茶清淡幽雅的本性。茶園主人還為我們惡補了一下「吃茶」的知識——以茶入食還得先熟悉每種茶的特性,烹調方式不同時,搭配的茶葉也應不同。白茶味淡,境界就是乾淨優雅,用來烹製水果、蔬菜,別有風味。綠茶濃淡相宜,入饌時清淡的涼拌、清炒,濃郁的可直接做煎餃等。溫性的紅茶與葷肉搭配最佳,上色添香除膩。而各種與鮮花窨制的花茶,是鹹臘煙燻菜肴的極佳助香劑。「滋飯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膩。」一頓茶餐,不但吃出清雅,更吃出文化的味道,停箸品茗,餘味悠長,甚美。及至離席,回望采過頭茶的茶園,見老葉青翠,而壟邊蠶豆正結莢,就倏然想起外婆的老茶煮蠶豆,那綿軟香濃的農家茶味小吃,讓我回到那遙遠的童年山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