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3 年 5 月

兩岸民眾同祝禱 深圳「辭沙」祭祀大典再現600年民俗

〔本報特約記者 薛超 王大勇報導〕 兩岸民眾同祝禱,萬里潮來訴鄉情。4月29日上午,深圳南山天后博物館隆重舉行「辭沙」祭祀大典。來自海峽兩岸暨港澳的上千民眾祭拜祈禱,向媽祖這位傳說中的海上庇護神表達虔誠心願。據瞭解,南山天后博物館成立於1997年,館內的赤灣天后古廟有上千年歷史,是我國沿海地區最大的天后宮廟。「辭沙」祭祀大典是赤灣天后古廟特有的一項傳統民間習俗。「辭沙」即祭祀沙礁之意。這一習俗起源于明朝永樂年間,已傳承六百多年,是我國目前發現的規格等級最高的官方祭海儀典,為凝聚海外華人華僑思鄉愛國之情發揮了重要橋樑作用。本次活動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南山區人民政府主辦,台盟深圳市委、南山區台港澳事務局、南山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承辦,南山區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協辦。儀式開始前,深台兩地媽祖宮廟首先舉行了文化交流儀式,領導嘉賓和祭祀嘉賓代表互贈媽祖文化交流信物並合影。上午7點30分,正祭儀式正式開始。鳴鐘鳴鼓,迎神,頌祝文……深圳南山天后博物館遵循古制,恢復古禮,結合嶺南傳統文化,再現明代「辭沙」祭祀的場景。大典現場,祭祀嘉賓和承獻官等在主持人的引導下,將祭祀流程一一完整演繹。正祭完畢後,祭祀嘉賓跟隨作為供品的「太牢」一同登船出海,參加祭海儀典。在迎神、上香、祭酒等傳統儀式之後,「太牢」被送入大海,獻祭海神。據介紹,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只有國家最高統治者才能用「太牢」祭祀。永樂初年,張源出使暹羅國前,就曾以「太牢」祭於海岸沙灘上,以求天后庇佑。因為祭祀在沙灘上,故稱為「辭沙」。「辭沙」的真正意義就是祭祀海神,希望海神庇佑自己出海平安。後來,「辭沙」成為經赤灣出海者起航前一種固有的隆重儀式,寄託著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參加此次「辭沙」祭祀大典的除了港澳同胞、在深台商之外,還有上百名來自台南和高雄的台灣同胞。他們都是第一次來到深圳參加「辭沙」祭祀大典。在參加了隆重的典禮之後,他們紛紛表示,「辭沙」祭祀,同謁媽祖,令他們十分感動,也讓他們更加深切感悟到兩岸文化同根同源、一脈相承,未來將邀請更多台灣同胞來深圳共襄盛會。同時他們也希望,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促進兩岸交流往來、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兩岸同胞血濃於水,宗教信仰系出同門,應該發揚千百年傳承,摒除不必要的紛爭。」深圳台商協會會長陳忠和表示,「希望借今天的祭祀典禮,能夠讓台灣年輕人和鄉親瞭解到祖國大陸對台灣同胞方方面面的關懷。祖國大陸始終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親上加親。」「我們和台灣同胞一脈相傳、同宗同源,媽祖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們希望通過媽祖文化交流活動達到兩岸相知相交、相識相近。雙方共同攜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各自的貢獻。」深圳市南山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局長周保民表示。據瞭解,2014 年開始,赤灣天后古廟遵循古禮古制,恢復「辭沙」祭海這一儀典。2023年2月,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批准設立深圳南山天后博物館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深圳南山天后博物館也成為廣東省內唯一以媽祖文化為載體的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截至目前,南山天后博物館已接待台灣團體及個人上萬人次,積極開展各項海峽兩岸媽祖文化交流活動,建立起獨屬於海峽兩岸暨港澳新生代的文化認同基礎,使海峽兩岸暨港澳媽祖文化交流不斷熱絡,切實增強海峽兩岸暨港澳同胞同根同源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

「五一」假期,中國大陸交通顯實力

〔本報綜合報導〕刷新,再刷新!4月29日,發送旅客28.8萬人次;4月30日,發送旅客31.3萬人次,「五一」假期,深圳北站連續兩天打破單日旅客發送紀錄。乘高鐵、搭飛機、自駕遊,尋親訪友、踏青旅遊、舒展身心,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出行」成熱詞。中原大地,鄭州東站「米」字形高鐵樞紐縱橫延伸,高峰客流超20萬人次;黃浦江畔,浦東、虹橋兩大機場日均共有1700多架次航班起降,日均客流量超29萬人次;巴蜀大地,高速路網車輛川流不息,4月29日四川全省高速公路網出口總車流量超270萬輛……5月3日,大陸相關部門公佈資料顯示,大陸境內旅遊出遊合計2.74億人次,同比增長70.83%。大陸鐵路、公路、水路、民航日均發送旅客超5400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162.9%。出行人次大幅增加,映射著中國大陸經濟的生機活力,也彰顯了中國大陸交通的非凡實力。

上萬苗族同胞河畔對唱展原生態苗歌魅力

〔本報綜合報導〕5月3日,中國•台江2023年苗族姊妹節「萬人唱響翁你河」原生態苗歌對唱活動,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縣翁你河畔震撼上演,來自台江縣九個苗族支系的萬餘名苗族民眾以傳統對唱的方式,向遊客觀眾呈現了苗族飛歌、情歌的精彩與厚重,大家用歌聲傳遞民族文化的發展,唱出如今的美好生活。

首次發佈!中國大陸繪製火星全球影像圖

〔本報綜合報導〕近日,中國大陸發佈了首次火星探測火星全球影像圖,本次發佈的影像圖為彩色,包括按照製圖標準分別製作的火星東西半球正射投影圖、魯賓遜投影圖和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圖,空間解析度為76米,將為開展火星探測工程和火星科學研究提供品質更好的基礎底圖。天問一號任務獲取的包括影像圖在內的一批科學探測資料,將為人類深入認知火星做出中國貢獻。天問一號任務環繞器中解析度相機,於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歷時8個月,實施了284軌次遙感成像,對火星表面實現了全球覆蓋。地面應用系統對獲取的14757幅影像資料進行處理後得到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圖。科學研究團隊通過火星高分影像,識別了著陸點附近大量的地理實體,國際天文聯合會根據相關規則,將其中的22個地理實體,以中國人口數小於10萬的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加以命名,將中國標識永久刻印在火星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