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3 年 7 月

兩岸棒球青年相聚寧夏以球會友

〔本報特約記者 楊迪報導〕「棒舞青春·緣聚塞上——寧台棒球交流活動」9日在寧夏銀川市舉行。寧夏、台灣兩地青年相聚球場,互相切磋,以球會友。本次活動由寧夏港澳台辦舉辦,寧夏體育局支持,旨在推動甯台青年體育領域交流互動,吸引台灣棒球運動人才,提升寧夏棒球運動水準。「強棒,來一個!」「好一壘!好守備!」當天,來自台灣的新北野球協會球員、教練一行18人與寧夏棒球愛好者開展友誼比賽,兩岸青年揮舞球棒,揮灑汗水,在比賽中增進彼此友誼。「今天的比賽蠻開心的。」新北野球協會球員楊勝翔說,「大家都同樣愛好棒球,希望以後有更多機會相互交流。」「我覺得棒球運動是一個很好的平台,能夠促進兩岸青年交流,在球場上增進友誼。」寧夏棒球愛好者李寬說。 本次活動自7月4日起持續至7月10日。活動期間,台灣青年一行還參訪了寧夏葡萄酒、枸杞特色產業和文化景點,瞭解寧夏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和發展成就。

台灣青年跨越海峽學中醫

〔本報特約記者 陳建新 楊程晨報導〕「初出茅廬的新人都會滿懷熱忱地看待事情跟職業,時間久了有時候熱情會逐漸消退。期許自己可以永懷熱忱,然後朝著成為『大醫』的目標邁進。」近日,北京中醫藥大學本科學生、台灣青年劉沂柔受邀參加於廈門舉辦的第十五屆海峽論壇「衛生與健康分論壇」。她在台上分享了學習中醫的感受及見聞,並留下「懷小醫之熱忱,行大醫之長途」的期許。出生於1995年的劉沂柔來自台灣高雄,是今年的應屆畢業生。5年前,抱著學習更多醫學知識的想法,她在台灣獲得義守大學護理學本科學位後,來到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中醫學。「我在班級裡面算是大姐姐,但是像我這樣的學生也不少,有很多五六十歲的台灣人也來這裡讀。」「台灣人對於中醫、中藥並不陌生,小時候常吃的糖果裡有仙楂糖,夜市中有四神湯,家人也常帶我去巷子口的中藥鋪抓藥材,回來燉補湯。」談及對中醫的興趣,劉沂柔娓娓道來。憧憬中醫藥文化的爸爸也常耳提面命,教育她當醫生能救苦救難,是個很有意義的職業。劉沂柔就讀的中醫學,學制為5年。除了學習《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籍經典,也要瞭解掌握針灸學、方劑學等各類基礎知識。儘管學業繁重,她在其中也感受到不少樂趣。劉沂柔介紹,古人關於滑脈,有「如盤走珠」一說,她跟同學便拿著盤子和珠子自行模擬,體驗觸感。後來在孕婦手上摸到真正的滑脈時,那一刻會切身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到醫院實習是醫學專業學生完成學業的其中一環。從2022年7月開始,劉沂柔在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進行為期1年的實習。在此期間,她參與10個科室的工作實踐,積累了臨床經驗,也收穫不少難忘的經歷。在兩岸都有過生活體驗,劉沂柔對於中醫藥交流也有自己的觀察。她表示,台灣民眾選擇中醫,多出於調理、養生或美容需求;大陸中醫藥的發展運用則更為廣泛多元,即便是日常的感冒發燒,民眾也可以選擇看中醫。兩邊各有特點,「未來可以融合發展」。為進一步精進專業,劉沂柔考取了北京中日友好醫院的研究生,將於今年9月入學。對於接下來的學習,她早早做好了規劃:備考執業醫師資格證、培養獨立看診能力,「爭取在研究生畢業前,可以獨當一面」。再過一段時間,新一批台灣學生也將跨海而來學習中醫,劉沂柔對此很是認可。她說,在大陸學校學習壓力不小,但換來的是知識上的不斷增加。她還建議學弟學妹們閒暇之餘,多出去走走看看,收穫更多不同的體驗。

台灣青年莆田「尋根」攜手傳承媽祖文化

〔本報特約記者 劉深魁報導〕近日,第四屆兩岸青年媽祖文化研習營暨學術研討會在莆田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近百名專家學者、青年師生代表參加活動。本次活動是第十五屆海峽論壇·媽祖文化活動周的配套活動,旨在通過兩岸青年共同研討媽祖文化,傳承和弘揚媽祖文化,進一步促進兩岸同胞交流往來。研討會上,兩岸青年師生結合自身的研究領域,分別圍繞「媽祖文化與兩岸關係」「媽祖信仰與地域性文化交融建構」「媽祖信仰與台灣的漁業文化、媽祖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媽祖供品美學內涵研究」等議題展開交流研討,推動兩岸媽祖文化研究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發展。大家一致認為,以媽祖文化為紐帶,深化兩岸青年交流有助於增進彼此瞭解、深化友誼、凝聚共識,讓兩岸同胞越走越近、越走越親。「兩岸青年以媽祖文化為橋樑多交流、多交往,有利於增進同胞情誼、助力兩岸融合,還能夠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媽祖文化。」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建民表示,此次活動讓台灣青年收穫頗豐,兩岸青年的關係更加緊密,希望雙方更加積極投身到兩岸民間交流中來,為促進兩岸同胞交流交友交心作出更大貢獻。研習營期間,兩岸青年還先後到湄洲島媽祖祖廟、莆田學院媽祖文博館、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文峰宮、南少林、莆田工藝美術城等參訪,用腳步丈量莆陽大地,多維度感受福建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脈動,瞭解真實、立體、全面的大陸。「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文化一脈相承。我深刻感受到了海峽兩岸源遠流長、割捨不斷的媽祖情緣。」因癡迷媽祖文化,2018年,台胞林孟蓉從台灣來到福建執教,入職莆田學院媽祖文化研究院。「千百年來,媽祖文化日益成為聯結兩岸同胞、凝聚海內外華僑華人的精神紐帶。在台灣,媽祖信仰早已深深紮根於民眾的生活中。」林孟蓉說。來自莆田學院「媽祖班」的許多學子參加了本次活動。「媽祖班」是莆田學院與湄洲島媽祖祖廟共同開設的公共選修課程,從2016年開始招生,至今已培養300多名媽祖文化傳承人。「『媽祖班』和研學營給我們搭建了一個交流媽祖文化的平台,不僅在課堂上收穫了知識,還獲得了豐富的實踐機會,很榮幸成為傳播媽祖文化的一分子。」莆田學院第六屆「媽祖班」學生陳宇佳說。

「兩岸學者面對面」共議閩南文化

〔本報特約記者 付敏報導〕由廈門大學和中華文化學院共同主辦的「兩岸學者面對面」系列活動第五場9日在廈門舉辦。台灣成功大學名譽教授王三慶與廈門市閩南文化保護發展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陳耕教授以「維繫海內外的共同心聲:從閩南歌謠到歌仔、南音和戲劇」為主題展開對談。王三慶與陳耕深度暢談兩岸民間音樂和戲曲。他們以實物展示,從當代研究新發現談起,介紹素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的南音在兩岸的創造性新發展,深度對談各自對歌仔及歌仔戲的見解,回顧與展望兩岸民間藝術的交流合作歷史、現狀及趨勢,進而談及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議題。王三慶表示,期待通過這次活動,讓大家追溯閩南文化的歷史,更好地認識、傳承閩南文化。「閩南語是漢語的一個支系,語言是一種維繫海峽兩岸情感連接的重要力量。」王三慶說,「不管是歌謠,還是歌仔戲、南音,它們都是閩南語的表現形式。它們從形式到內容,都展現了我們祖先早期的衣食住行的狀態,都是我們的文化根底。」陳耕認為,兩岸戲曲的交流與非遺保護對兩岸民間藝術合作發展的影響深遠。「從閩南語到歌仔戲、南音,這些閩南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中華文化是它們發展的源頭。」陳耕說,「閩南的歌謠,閩南的方言,閩南的戲曲,這些都是維繫兩岸鄉情、親情不可割斷的紐帶。」兩位學者特別強調兩岸民間藝術交流合作的重要價值及現實意義,期待未來兩岸民間藝術交流合作繼續深化,讓中華文化在兩岸融合發展中綻放璀璨光彩。「兩岸學者面對面」系列學術活動由廈門大學與中華文化學院輪流舉辦,邀請大陸和台灣學者就同一議題展開深度對談。本次活動由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承辦。

【社論】從「四個必要條件」看明年大選能否出現政黨輪替

政黨輪替是台灣政治中一個重要的現象,對於選民而言,它代表了改變、希望和對未來的期待。從民眾的觀點來看,政黨輪替有著一系列的期望與考量,這些因素將在2024年大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許多選民期望政黨輪替能夠帶來新的政策和改革。他們希望看到執政黨的政策能夠真正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如經濟不平等、就業問題、社會福利等。選民渴望看到新的領導者提出創新的政策方案,能夠為台灣的未來帶來積極的變化。民眾關切執政黨的施政表現和執政能力。他們希望看到政府能夠有效管理國家事務,解決民生問題,並維護國家的利益。如果選民認為現任政府在這些方面表現不佳,他們可能更傾向支持政黨輪替,希望新的執政黨能夠帶來更好的治理。此外,選民對於政黨輪替時的政治穩定性也持有考量。政黨輪替可能引發政治局勢的變動,這可能對國家的穩定和發展產生影響。選民希望新的執政黨能夠確保政府運作的順暢,避免政治衝突和不穩定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選民也關注在野黨的實力和選舉競爭力。他們希望在野黨能夠推出有能力、有經驗的候選人,能夠提供可行的政策方案和領導能力。選民會評估在野黨的實力是否足以成為一個有競爭力的選項,並對他們的選擇產生影響。選民關心政黨輪替對於台灣的國際地位和外交關係的影響。他們希望政府能夠在國際舞臺上保持穩定和強大的地位,並與其他國家建立良好的關係。因此,選民會考慮政黨輪替是否能夠維護台灣的利益,確保國家在國際事務中能夠發聲和受到重視。從民眾的觀點來看,政黨輪替代表了改變、希望和對未來的期待。選民期望政黨輪替能夠帶來新的政策和改革,並關切執政黨的施政表現、執政能力、政治穩定性以及對國際地位和外交關係的影響。在2024年的大選中,這些期望和考量將影響選民的選擇和投票行為。2024年大選逐漸進入白熱化階段,民進黨賴清德、國民黨侯友宜以及民眾黨柯文哲三位候選人形成了一種三強鼎立的局面。自從1996年台灣首次進行直選以來,已經經歷了三次政黨輪替,分別發生在2000年、2008年和2016年,似乎每隔八年就會出現一次政黨輪替。觀察台灣過去三次政黨輪替的歷史,可以歸納出四個必要條件來檢視明年政黨輪替的可能性。這些條件涉及到六年魔咒、執政黨內部分裂、在野黨強力候選人以及中央執政表現和民心思變。藉由這些關鍵因素的分析,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瞭解政黨輪替的可能性以及明年選舉的走向。對於明年是否會迎來第四次政黨輪替,台灣民意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透過對民選歷史的分析,提出了四個必要條件來檢視可能性。在一篇臉書貼文中,遊盈隆表示台灣已經經歷了三次政黨輪替,然而僅僅根據這個論點來斷定「八年魔咒」確實存在,可能顯得有些武斷。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樣本數還不夠。然而,「八年魔咒」的觀點也有相當的經驗基礎,絕非空穴來風。他以2008年和2016年兩次政黨輪替為例,歸納出了四個必要條件,這些條件將有助於我們對明年政黨輪替的可能性進行評估。首先,必須考慮是否出現了所謂的「六年魔咒」,即執政黨在六年的執政期間遭遇重大挫折。過去的政黨輪替都發生在執政黨在六年期間遭受到嚴重打擊的情況下,這種打擊對於政黨的聲譽和支持度產生了負面影響。其次,需要觀察大選時執政黨內部是否發生了實質性的分裂。政黨內部的分裂對於執政黨的選舉策略和組織運作都會產生重要影響。如果執政黨內部存在明顯分裂,將有可能削弱其在選舉中的競爭力。第三個條件是在野黨是否能夠推出一位強有力的候選人。一個有實力和聲望的在野黨候選人能夠吸引選民的支持,形成對執政黨的有力競爭。在過去的政黨輪替中,這種強有力的在野黨候選人起到了關鍵作用。最後,必須評估中央政府的執政表現是否不佳,以及全國民眾是否對現狀產生思變。如果執政黨在治理方面表現不佳,或者民眾對於現有政策的評價趨於負面,將有可能引發民眾對於政黨輪替的需求。綜合以上四個必要條件,我們可以更全面地評估明年政黨輪替的可能性。然而,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條件僅提供了一個分析框架,實際結果仍然取決於選民的投票和各方面的實際情況。明年的大選將是一場關鍵的選戰,不僅對於台灣的政治格局具有重要影響,也將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我們應該密切關注選舉的動態和候選人的表現,以更好地理解和參與台灣政治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