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3 年 7 月

兩岸需進一步交流

■ 映丞 近年來,兩岸關係因複雜的政治因素和種種挑戰而日益緊張。然而,最近大陸師生團來台參訪的事件,或許能夠成為兩岸關係中的一絲曙光,提醒我們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仍然至為重要。回顧過去,在馬英九執政時期,他主張「九二共識」,恢復了兩岸的協商溝通,並簽訂了23項協議,這對於兩岸商業和文化交流帶來了深遠影響。台商投資在大陸獲得法律保障,促進了台灣製造業的發展,同時也支持了大陸的經貿發展。當時陸客來台觀光消費熱潮,也使得兩岸人民更加了解彼此,增進了相互的感情。然而,時至今日,兩岸關係陷入了冰點,人員交流幾乎中斷,台海情勢緊張。值得關注的是,這次大陸師生團來台參訪的過程中非常低調,媒體報導也相對有限,或許這是出於當前敏感的兩岸局勢考量,但這也顯示了交流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在過去,台灣的友善與熱情對大陸遊客來說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由於一些內部政治矛盾和族群對立的加劇,部分台灣民眾對大陸表現出不友好的態度,甚至仇視。這樣的情況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大陸人民對台灣的看法,可能加深兩岸之間的隔閡。我們必須意識到,兩岸交流不僅僅是經濟利益,更涉及到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友誼。透過交流,兩岸人民可以更加客觀地了解對方,認識彼此的文化差異和共通之處,進而建立和平共處的基礎。當台灣人對待大陸遊客友善有禮,大陸人對待台灣師生團友好接納,相信必能重建互信。我們呼籲兩岸政府和各界人士,積極推動兩岸交流與合作,提供更多便利條件,讓兩岸人民能夠更加頻繁地互訪,加深交流。這不僅有助於增進兩岸人民的情感連結,也有利於共同發展繁榮。面對世局紛亂,兩岸關係的惡化,我們應該更加珍惜每一次交流的機會。期待兩岸能夠攜手合作,共同促進和平穩定,讓兩岸關係在未來能夠迎來更加美好的發展。只有通過相互了解、尊重與包容,才能真正實現和平與繁榮的兩岸共贏。觀察執政黨阻止兩岸交流的目的應有如下因素:在政治中,兩岸交流受到執政黨阻止或限制的情況可能有多種不同的目的和動機。政治立場:執政黨可能持有強硬的政治立場,認為兩岸應該保持距離或斷絕交流,以維護所謂的「台灣主體性」或國家主權。這樣的政策可能是出於對中國政府的不信任,或出於對於兩岸統一問題的立場差異。選舉策略:有時候,執政黨可能會利用兩岸議題作為政治籌碼,尤其在選舉時期,以凸顯自己在對中國政策上的堅定態度,吸引選民支持。內部壓力:在一些情況下,執政黨面臨來自內部的壓力,特別是來自強烈主張台灣獨立的派別,可能會要求政府限制或阻止兩岸交流,以彰顯其對台灣主體性的堅持。國際壓力:某些國際因素可能也會影響執政黨的兩岸政策,例如來自重要盟友的要求,或是對於兩岸交流可能引起地區不穩定的擔憂,這可能導致政府限制或停止兩岸交流。軍事安全:在軍事威脅增加的情況下,執政黨可能會限制兩岸交流,以保障台灣的國家安全。值得注意的是,兩岸交流受到執政黨阻止的原因並不是單一的,通常是政治、經濟、社會等多重因素的結合。這些政策和決策對於兩岸關係和台灣內部的發展都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制定和執行相關政策時,需要深思熟慮,平衡各方利益,並確保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進一步促進兩岸和平交流確實是實現兩岸和平的基礎。兩岸和平交流不僅可以增進相互了解、信任和友好,還能減少誤解、化解矛盾,為解決兩岸間的爭端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通過交流,兩岸人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這將有助於打破刻板印象和誤解,增進對彼此的理解和尊重。和平交流可以促進兩岸之間的互信。透過直接的對話和接觸,可以減少誤解和猜疑,增加雙方對彼此承諾和誠意的信心。當兩岸關係出現爭端時,有著積極交流的基礎,雙方更容易進行溝通和協商,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和平交流有助於降低敵對情緒,增加解決爭端的可能性。兩岸關係緊張時,和平交流可以成為緩解局勢的管道。透過交流,雙方可以尋求合作機會,共同解決難題,減少對立和衝突的風險。和平交流有助於促進兩岸的經濟合作和共同發展。兩岸在經濟上有著高度互補性,透過交流可以開展更多的合作項目,實現共同繁榮。兩岸和平交流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橋樑,它不僅能夠改善兩岸關係,還有助於促進地區的穩定與發展。政治領導人應該著重於締造良好的氛圍,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推動兩岸人民之間的互動和合作,從而實現和平與繁榮的共贏局面。

政黨輪替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國民黨台北市議員 鍾沛君 政黨輪替,是大家的期待,但它是手段,不是目的。「台灣人要過更好的日子」才是!百姓值得安全的環境,清明的政治,活絡的經濟發展,優化的生活品質,但是現在的民進黨已經執政八年,不但沒有做到,還每下愈況。換一個黨來做看看,只是實踐目標的一種手段。於是乎本黨,或是任何在野黨,真正負責任的主張,不是只喊「政黨輪替」,只喊「下架民進黨」,而是不斷提出更好的候選人,更好的政見政策,然後不斷論述,說服選民我們做得到!然後,當選民願意投票給本黨,就會實現政黨輪替。所以我反對所謂「政黨輪替大聯盟」,至少四個窒礙難行:一、本黨作為最大在野黨(以席次論),如今民調不利,應該是全黨一起修復改進,而不是乾脆放棄治療,眼看著民眾黨這班車揚長而去,就想著不如搭個便車。二、民調不該是評價候選人與政黨的唯一指標,且民調時有高低起伏,如果誰在某個時間點民調高就支持誰,去年台北市長選戰,萬安在初期一度落居第三,當時就該退選?三、民眾黨有其主體性,柯文哲主席的選戰打得按部就班,數月前當他民調仍居第三,本黨開口閉口要「整合」人家。如今本黨落居第三,竟然還用同一套「政黨輪替」的話術「情緒勒索」?同樣不合理,甚至更加蒼白無力。四、本黨的政策理念,與民眾黨未必一致,如何整合?是白紙黑字的逐條逐項協商?抑或是誰民調高當正的,就贏者全拿?雙方支持者能接受嗎?如今輿論對侯友宜市長的選戰有諸多批評,民調也不理想,這都是事實,但我也看在眼裡,侯市長與團隊,黨中央與智庫都在努力改進。我們做為黨籍民代,順風時靠著「母雞帶小雞」,不順時,小雞也該扛著母雞,這才是一個黨,對得起支持者的樣貌。再退萬步言,就算要整合,要棄保,要不是候選人登高一呼,再不然就是支持者自由意志,我們身在國民黨這艘船上,就算船身漆的是「鐵達尼號」,黨公職民代,就是船員,救生艇不是給我們搭的。(轉載自鍾沛君臉書)

【社論】郭台銘想「一箭四鵰」並不容易 最終恐怕就是保送賴清德當選

近日,國民黨23日在板橋體育館舉行全代會,正式提名新北市長侯友宜為2024參選人。然而,最引人矚目的卻是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的舉動。初選失利後,他近期動作頻頻,更在全代會當天發文表示,「我就是要扮演帶來希望也帶來改變的角色」,引發外界關注是否將獨立參選。對此,文化大學廣告學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鈕則勳在臉書分析,郭台銘發的文幾乎已經是準參選宣言,基本上想達到「一箭四鵰」的目的,不過最終恐保送賴清德當選。郭台銘的發文中蘊含幾個策略考量,首先,他幾乎明確表態成為「準參選宣言」,號召支持者歸隊。其次,他持續進行議題造勢,創造懸念,聚焦媒體版面,以保持政治能量。第三,郭台銘想向國民黨表明立場,與其分庭抗禮,使其宣言與國民黨提名侯友宜相關聯,這樣無論媒體如何報導,都會連帶提及他的聲明。郭台銘的另一策略是持續增加籌碼,與國民黨及柯文哲進行博弈。他希望在國民黨與柯文哲未能獨力獲勝之際,有待價而沽的談判籌碼。然而,若郭台銘確定參選後,非綠陣營將更加複雜,協調一組人參選的困難性將增加。郭、柯、侯、國民黨彼此缺乏互信,協調將難上加難,而且時間不在非綠陣營的掌握中,對賴清德恐怕有利。若無法協調一組人參選,非綠陣營在選舉最後階段面臨更大的挑戰。策略性投票,也就是所謂的棄保,將變得極為困難,無法達到精確棄保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最終可能只會保送賴清德當選。郭台銘的舉動,顯示他對於參選有強烈的意願。然而,面對著複雜的政治局勢和內部競爭,他要達成「一箭四鵰」的目標並不容易。同時,他的參選可能對非綠陣營產生影響,令協調更加困難,最終或讓賴清德受益。政治發展經常變幻莫測,對於郭台銘的動向,我們還需持續關注。然而,不論最終結果如何,2024年的選舉將是一場重要的政治博弈,關乎台灣的未來走向,各政治人物都應謹慎思考,為台灣的民主做出成熟負責的選擇。郭台銘參選,對國民黨將帶來多方面的影響,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響:1、內部派系分歧加劇:郭台銘作為新興勢力,他的參選可能會對國民黨內部派系產生動搖和分裂。部分黨內支持者可能會轉向支持郭台銘,而另一部分則可能堅持支持原有的候選人,這將導致黨內派系間的衝突和對立。2、競爭激烈:郭台銘作為知名企業家和政治素人,他的參選將帶來更加激烈的競爭,這可能對國民黨內部的選舉氛圍和策略產生影響。國民黨將不得不應對更多候選人之間的角力,這可能對其組織能力和選戰策略帶來挑戰。3、選民支持分流:郭台銘的參選可能會對國民黨的選民支持產生分流效應。部分選民可能會轉而支持郭台銘,尤其是一些對於傳統政治體系不滿的選民。這將使得國民黨在選舉中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4、黨勢受損:如果郭台銘的參選獲得一定程度的支持,可能會對國民黨的整體形象和勢力產生不利影響。一些選民可能會認為國民黨內部的分裂和派系爭鬥是不穩定因素,進而對該黨產生懷疑。5、政策焦點改變:郭台銘可能會帶來新的政策主張和焦點,這將使得國民黨不得不調整自己的政策方針來應對對手的挑戰。這可能對國民黨的政策平臺和政治主張產生影響。6、郭台銘參選對國民黨將帶來不少挑戰和變化。國民黨領導層需要善於應對內部的分歧和競爭,同時也要重視選民的聲音,調整自己的政策和策略,以確保能在2024年的選舉中保持競爭力。如果郭台銘與柯文哲合作,將對整個選情產生重大的影響。這樣的聯盟將改變政治版圖,帶來以下可能的影響:郭台銘和柯文哲的聯盟將形成新的政治勢力,結合了不同的選民群體和支持基礎。郭台銘的商界背景和政治素人身份,以及柯文哲在臺北市的市長任期,將吸引不同背景的選民支持。這將改變傳統的藍綠對立局面,可能讓聯盟成為重要的競爭勢力。若郭台銘和柯文哲合作,他們可能吸引更多對傳統政治體系不滿的選民,尤其是中間選民和無黨籍選民。這將擴大非綠陣營的選民基礎,增加非綠陣營在選舉中的競爭力。郭台銘和柯文哲的合作可能打破傳統政治格局,形成新的政治局面。他們的共同目標和政策主張,以及對現有政治體系的批評,可能吸引更多選民支持,讓選情更加複雜和不確定。郭台銘和柯文哲的聯盟將對其他候選人產生影響。特別是在非綠陣營,其他候選人可能面臨選民分流的情況,這將讓他們的競選策略和選民吸引更具挑戰性。郭台銘和柯文哲的合作可能帶來新的政策焦點和政治主張。他們的合作將凸顯兩位候選人在特定議題上的共識,可能引起更多選民的共鳴,並改變選民對於政治議題的關注重點。若郭台銘與柯文哲合作,將對整個選情帶來深遠影響。這樣的聯盟可能打破現有的政治格局,擴大非綠陣營的選民基礎,並改變政治焦點。然而,政治發展經常變幻,仍需密切觀察未來的政治動態。

台灣需要軍演嗎?

■理應 近日漢光演習期間發生的軍事意外再次引發社會對於台灣是否需要軍演的討論。基隆陸軍六軍團第三支部祥豐營區24日發生彈藥爆炸意外,官兵在進行搬運120迫砲彈藥時,因不明原因發生爆炸,造成7士兵輕傷,2士官重傷。漢光演習39年間發生過14起意外,蔡英文任內就發生了7起面對這些意外事件,我們不能否認軍演對於提升軍事實力和應對潛在威脅的重要性,但同時也需要正視軍演所帶來的風險和挑戰。軍演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特別是對於台灣這樣面臨區域安全挑戰。透過軍演,我們可以強化軍隊的戰鬥力和應變能力,以保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軍演也有助於加強與盟友的合作,提升國際地位,並向潛在敵人顯示我們的堅定態度。然而,軍演也面臨著許多挑戰和風險。漢光演習39年間發生多起意外事件,令人不得不思考軍演的執行是否過於草率或忽視安全考量。這些事件嚴重影響了官兵的安全和生命,也對台灣軍事形象造成一定的損害。因此,在進行軍演時,政府和軍方必須更加謹慎和嚴謹,確保安全措施到位,減少意外發生的可能性。此外,軍演也可能引發區域緊張局勢。台海形勢本就複雜敏感,軍演可能會被視為挑釁行為,導致對岸的反應和回應。因此,政府在進行軍演時應該要有適當的外交配合,以免軍演引發更大的區域動盪。台灣需要軍演,但更需要謹慎評估和審視軍演的執行方式和安全措施。政府應該持續強化軍隊的訓練和應變能力,並加強安全管理,以確保官兵的安全。同時,在推進軍演的同時,政府也應該積極尋求和平解決區域爭端的途徑,透過對話和合作,降低區域緊張局勢,為和平穩定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軍演是台灣安全的重要一環,但它不應是唯一的手段。政府應該綜合考慮各方因素,適時調整軍演策略,並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方式來維護安全和區域穩定。只有在謹慎評估的基礎上,軍演才能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並為台灣的和平發展和安全保障做出實質貢獻。

【就事論世】美國一政客宣稱若當選總統將取消中國最惠國待遇 對華強硬政策勢必引發國際貿易爭瑞和世界經濟動盪

■ 理應 美國佛羅里達州州長迪尚特日前宣佈,若他在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中當選,將採取行動,撤銷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也就是所謂的最惠國待遇。他認為中國是美國面臨的頭號地緣政治威脅,並表明將採取更強硬的對華政策。 迪尚特在接受福斯週日新聞的訪問時強調,他堅信採取這一步驟是保護美國的重要措施。儘管可能需要國會的配合,他表示將會採取適當的行政措施,以實現撤銷中國最惠國待遇的目標。 最惠國待遇是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之間的一種特殊待遇,意味著如果一國給予另一國某種好處,那麼同樣的好處也必須給予其他所有WTO成員。迪尚特的這項提議意味著將中國特殊待遇取消,並將其納入普通的貿易條件之中。 對於中國大陸在古巴的所謂間諜設施,迪尚特也表達了強烈的擔憂。他表示,中國在拉丁美洲的活動令美國十分擔憂,若當選,他將要求中國在48小時內撤離在古巴的間諜設施,以確保美國的國家安全。 迪尚特的這些表態引發了外界對於美國對華政策的關注。面對中國在全球的舉措和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美國政壇對於中國問題的看法日益分歧。迪尚特的立場明確表明了他對中國的強硬態度,而這也將成為他參選總統的一個重要競選亮點。 然而,要實現撤銷中國最惠國待遇的目標,迪尚特必須面對一系列的挑戰。不僅要面對國內國會的反應和法律程式,還需要應對國際貿易體系可能帶來的影響。中美貿易關係的調整將對兩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這也可能引發國際貿易爭端和經濟不穩定。 不過,迪尚特的這一表態也得到了一些支持者的認同。他們認為,美國應該採取更堅定的態度應對中國的競爭,保護國家的安全和經濟利益。這將成為迪尚特在競選總統的一個重要政治主張。 在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中,迪尚特的對華政策立場將成為他與其他候選人競爭的焦點之一。這場選戰將決定美國未來的外交政策和經濟走向,而迪尚特的提議將成為引人矚目的選舉議題之一。 迪尚特的當選機會目前還很難確定,因為距離2024年的美國總統大選還有一段時間,政治情勢會不斷變化。他在代表共和黨參選的過程中,將面臨激烈的內部競爭,需要贏得黨內的支持和民眾的認同才有機會競逐總統職位。 影響中美關係方面,如果迪尚特當選總統,他所強調的對華政策將有可能對中美關係產生重大影響。他提出要撤銷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這將改變中美貿易的現狀,可能導致貿易壁壘和緊張局勢加劇。 此外,他也表明要求中國在48小時內撤離在古巴的間諜設施,這將顯示出更強硬的對中國在拉丁美洲的活動態度,可能加劇地緣政治競爭,影響中美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迪尚特的這些政策主張可能引發中國的反應,可能導致中美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緊張。中美之間的經濟和政治衝突可能會加劇,影響全球經濟穩定。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總統的決策並不僅僅取決於個別候選人,還受到國會、政府部門、利益集團和國際局勢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就算迪尚特當選總統,實際執行上述政策也可能面臨內部和外部的限制和挑戰。 總的來說,迪尚特的當選機會尚未確定,且他的政策主張在當選後是否能完全實現也存在不確定性。然而,如果他當選,他的對華政策將成為影響中美關係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能對兩國之間的合作和緊張局勢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