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3 年 9 月

在京法學台生談法院實習經驗:科技的運用給了我最不同的感受

■京彩台灣/京奇隊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9bQma7WPUg2023年暑假期間,北京法院共接收在京高校就讀法學類專業的兩批次共10名台生實習。 北京市近年來持續在京法學類台灣學生實習項目,並取得了正面效果。 近日,清華大學法學院學生吳芓璇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的採訪,她分享了自己在北京網路法院的實習經驗。 讓我們一同來聽聽吳芓璇的成長故事吧!

嶺畔村的孩子

(紀實散文) ■江子 嶺畔村的孩子,首先是海的孩子。嶺畔村位於福建省晉江市磁灶鎮東北部,離泉州市區只有二十多公里,到大海只需半小時。嶺畔村的孩子,從小吃慣了海鮮,在海洋的語境中成長。他們知道泉州曾經是東方第一大港,他們的祖輩有很多就是靠海洋吃飯的,還有不少人從海上遠走,帶著嶺畔村的鄉音和記憶。吃著海鮮長大的他們,早就聞慣了海洋的氣味,把海洋當作故鄉和遠方,把藍色當作自己的生命底色和幸運色。也許是血液裡有著海洋的基因,性格裡天生就有闖蕩天下的勇氣,嶺畔村人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就搶得先機,舉全村之力大辦工廠,發展經濟。上世紀90年代,嶺畔村成為全國聞名的「億元村」,福建省授予的屈指可數的「明星村」。他們的老支書,當選為第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他們村委會的牆上,掛滿了各種獎狀和重要領導人來此考察的照片。那是他們村榮耀的證明。現在的嶺畔村,全村戶籍人口3600多人,外來人口1000多人,大型企業十多家。近五千人在梅溪河畔安居樂業,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整個村莊,既有鄉村的自然之美,又有城鎮的繁華與蓬勃。山水田園加上高樓、廠礦和市場,嶺畔村為理想鄉村提供了現實樣板。嶺畔村的孩子是銜著金湯匙出生的,是蜜罐裡長大的。有了村莊的超前發展,他們便有著許多驕傲,也有了更為遠大的理想,更為宏偉的目標——他們夢裡的星星,或許都要比其他村莊的孩子夢裡的要大一些。嶺畔村的孩子又是實誠的,腳踏實地的。他們還有另一重身份:窯的孩子,陶瓷的子孫。這要從他們的村名說起。「嶺畔」,「嶺」是「山嶺」的「嶺」,「畔」是「河畔」的「畔」。嶺畔村名副其實:村子三面環山,東有土尾庵山,西有二郎石山、錦豹山,南有蜘蛛山、宮仔山;村內梅溪河自西向東穿村而過,它是晉江水上交通要道九十九溪的支流,它的盡頭是東海,給泉州帶來繁華的東海。依託豐沛的自然資源,嶺畔村自古就有了燒制陶瓷的手藝。嶺畔村所在的磁灶鎮,有著「中國陶瓷重鎮」「中國陶瓷名鎮」的美稱,自南朝晚期開始制陶,至今有著1700多年的制陶燒瓷歷史。他們利用山嶺上的柴火、高嶺土和發達的水系制陶,通過海洋將生產的陶瓷遠銷東南亞和日本等國家。磁(「磁」舊同「瓷」)灶鎮這一古老地名,就是這段歷史留下的印記。而自然資源最為豐沛的嶺畔村,可以說是磁灶鎮燒瓷的先鋒。至今磁灶鎮發現古窯址26處,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窯址有四處,其中土尾庵、蜘蛛山、童子山三處窯址,都在嶺畔村內。三處名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窯址,成為嶺畔村別樣的祖廟,別樣的鄉村博物館。嶺畔的孩子們從小就在這三處窯址周圍長大,早就完成了對古窯的認祖歸宗。我慕名而來,到蜘蛛窯進行拜訪。窯在一條路旁,依嶺畔村一個長長的斜坡而建,仿佛一隻長條形的蜘蛛,盤踞在村子的中央。窯有圓形的窯包,隔幾米就有清晰的投火口,仿佛蜘蛛的一隻只腳。窯早已廢棄,窯內顯得深不可測,窯包上長著各種花草。可是沒有人否認,它依然活著,它精心珍藏著嶺畔村的歷史,孵化著嶺畔村的未來。正因為有了1700多年的制瓷歷史,上世紀70年代,嶺畔村依靠祖宗傳承的技藝,重新做起瓷的產業,大興陶瓷廠、建材廠,從而成功擺脫了貧困,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有了更加豐富的產業集群。富裕了的嶺畔村沒有忘本。他們在村裡建起了用於展示村莊陶瓷歷史的鄉村記憶館、陶瓷體驗館。他們把拉坯、畫瓷、把火的老師傅們紛紛請進館裡,向大家講述村莊的制瓷歷史,教人們學習制瓷技術。他們說,生活再好,日子再舒坦,老祖宗活命的手藝也不能丟。因為大人的引領,嶺畔村的孩子們紛紛走進這些旨在傳承的建築空間裡。他們滿臉嚴肅地聆聽師傅們的講述,拉開架勢在一個個開動的轉盤前坐定,笨拙地在師傅們的教導下拉起了坯,或者對著一個幹了的素坯畫起花鳥魚蟲。在嶺畔村鄉村記憶館裡,我看到了這些孩子們。一個七八歲的小男生坐在轉盤前,他手上的泥巴完全不聽他的使喚。他剛剛把泥巴拉成了凹狀的坯體,可是轉盤轉速過快讓泥巴偏離了中心,塌了。他滿臉沮喪,額頭上全是汗水,一個大人立馬上前安慰他。一個十一二歲的女孩在拉一個梅瓶。這是一個有一定技術難度的活兒,可她拉得有模有樣。很顯然,她已經學過不少日子。她的神態,有著她這個年齡的孩子所沒有的成熟與沉靜。這個梅瓶燒成之後,她想放在哪兒,在裡面插什麼花?兩個八九歲的小男生圍著一個轉盤。一個男生兩手拉起了坯,一個碗的形狀呼之欲出。另一個男生在旁邊出點子,說哪裡厚了哪裡薄了。這些孩子旁邊的牆上,是許多人的照片和簡介:吳炳峰,1940年生,磁灶梅溪吳氏第22代傳人,禽、鳥、獸、水族、日用品器具、建築構件皆擅長;吳松森,1952年生,磁灶梅溪吳氏第23代傳人,拉坯技藝高超;吳康為,1954年生,磁灶梅溪吳氏第24代傳人,擅長陶瓷刻畫、堆貼、雕刻、剔花、彩繪等;吳添寶,1984年生,磁灶梅溪吳氏第24代傳人,福建陶瓷藝術名人,福建省手工業名匠……嶺畔村全村吳姓,是吳國開國君主泰伯的後裔。我在記憶館裡走著,閱讀著。我看到了冶煉、傳承,看到了血脈意義上的梅溪在汩汩流淌。一個飛快轉動的轉盤上甩出的泥漿濺在了我的褲腿上。我的腿仿佛被燙了一下。我知道,那不是普通的泥漿,那是有生命的靈物,是讓嶺畔村創造過巨大奇跡的泥土,有著非同凡響的能量,它永遠保持著火熱的歷史溫度,隨時等待著被冶煉、灼燒。這些孩子,從小就知道了泥土、火焰與海洋的秘密,知道卑微的泥土裡含著黃金,炙熱的火焰孕育文明,藍色的海洋通往天際。他們是這片土地上文化的傳承人。早晚有一天,他們會像他們的祖輩那樣,成為時代的弄潮兒,或是如嶺畔村祖窯裡燒製出的那些經典之作,釉色閃耀,縱橫四海。

秋分(外一首)

■方華 分開茂盛的季節一隻蟋蟀正把秋歌從激情唱到委婉蚱蜢在草尖上來回丈量斑斕的山坡讓它迷失尺度和方向 一把鐮刀分開了生長與收穫一朵棉花分開了寒冷與溫暖一滴露珠裡誰能分清感恩與憂傷 分開陽光一雙落滿風塵的步履走在回家的路上分開月色我們看見親情的火焰燃燒在灶膛 一縷炊煙分開蒼茫南飛的雁群找到了永恆的故鄉 秋的中間白晝之光沿著一棵芝麻節節開花在到達季節的頂部時啪地一聲炸裂一粒小小的秋就快活地跳進草叢讓一隻九月的鳥在廣袤的大地上東找西尋 風坐在山坡在一張張泛黃的葉片上閱讀那些熱情的文字被壓扁的雷聲夾在了這本書頁中間鄉村扶著一把犁翻開秋天陽光在下  月色在上一隻小蟲就在月光裡築它暖暖的穴人到中年的母親站在季節的中間手持一顆紅碩的果

靜夜思(三首)

■馬駿斐 靜夜思晚風輕吹在霓虹闌珊處有人在第六根弦上輕彈孤獨 喧囂深入夜的骨髓讓月色踉蹌星星的歎息撒滿天空後萬物沉浸在禪境 一縷遊絲穿越藍色的窗簾和一個人的夢那一位鬢白男人的耳邊有人輕語 缸中蓮 隨隨便便投入缸中的一粒蓮子竟然生出滿缸的蓮葉一汪死水也能孕育煢煢玉立在一方露臺 像一個詩意等待一份美好的心情像一個想像等待思緒的飛揚 月朗星稀時分那在缸邊孑立的人與蓮對語暗香湧動 夢中語 床頭一隻螢火忽閃是那個人的夢語走入黑暗他在夢中將四肢延展成起伏的山野我是那岡下的河流 螢火的弧線是一聲悠長高亢的蟬鳴它在黝黯的森林聲嘶力竭 而我溫柔的流水裡有一群蟄伏的蛙它們蠢蠢欲動要將那一輪沉睡的鄉愁齊聲叫醒